觀電影《楊善洲》有感日記

才智咖 人氣:9.04K

3月5日  星期一 晴

觀電影《楊善洲》有感日記

為了響應中共中央在組織部的號召,週二,學校組織了入黨積極分子觀看了《楊善洲》這部電影,灰色的背影,淳樸的民謠,光禿的山頭上站立著一位滿臉風霜正在數山頭的老人,他就電影的主人公,一位把善行吹拂到真個大洲的人。

楊善洲,曾擔任保山地委領導,兩袖清風,清廉公正,忘我工作,一心為民,親歷過滇西大糧倉乾旱的他,在久逢甘露時,說道:“這次是老天爺救了我們,以後我們不靠天不靠地,自己做龍王。”正是由於這次經歷,堅定了他退休後,放棄在昆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的決心。

楊善洲選擇了大亮山,就是為了改變家鄉的生態環境,造福家鄉人民。他說:“在黨政機關工作多年,因為工作關係沒有時間回去照顧家鄉父老,家鄉人找過我多次,叫我幫他們辦點事我都沒有答應,但我答應退休以後幫鄉親們辦一兩件有益的事,許下的承諾就要兌現。我決定退休後回到大亮山種樹,為家鄉做點事,也當兌現許給家鄉老百姓的承諾。”

退休當天,楊善洲背起鋪蓋,帶上辦公室裡的那盆雪松回大亮山了“中共黨員不要躲在機關裡做盆景,要到人民群眾去當雪松。”這是楊善洲的一句口頭禪,樸實話語中滲透著“鄉土氣息”與堅韌品質。回到家第二天,他就背上傢伙,把那盆雪松種在大亮山上,譜上了他計劃的第一個音符。在得到大家的支援後,他一方面帶著人在大亮山區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的`調查,進一步摸清了大亮山的底,盤算著種什麼樹,怎麼種。種樹需要大量的樹苗,可是資金短缺,楊善洲到處尋找樹苗。每年的端陽花市是保山的傳統節目,也是果核最多的季節。他不怕丟面子,自己到街上去撿果核,完全忘了自己曾經是一名地委書記。

楊善洲雖然是大亮山林場的義務承包人,但他並沒有從中謀取私利23年來,他帶領林場職工人工造林5.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0%左右,解決了當地群眾的人畜飲水問題。

楊善洲無論下鄉還是出差,都是自掏腰包,從不用公家的半分半釐。坐吉普車,他堅決要打表,交汽油錢,他說:“雖然不在崗位了,但原則還是要堅持。”大亮山林場的活立木蓄積量價值超過了3億元,移交林場時,他也不佔林場一點好處,不帶林場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觀的綠色存款,留下的是值得後輩學習的精神財富。

為官的幾十年來,楊善洲自感愧對早年守寡的年邁母親,愧對含辛茹苦,勤儉持家的妻子,愧對每天上山種地、喂牛的女兒。作為一名父親,他是失職的,他為了參加村裡舉行的收割大賽,卻沒能參加女兒的婚禮。他為了村裡的孩子能接受教育,動了關係將村裡的老師轉了正,但卻沒法幫女兒轉正,讓女兒與丈夫、兒子長地分居長達15年。但他又是一位慈愛的父親,他會主動提著女兒的行李送她上車,乞求女兒的原諒。他會默默地在女兒的家門前種一棵大亮山的樹。對於女兒的埋怨,她傷心過,流淚過。但在公私之間,家國之間,作為“人民的幹部”,他深知自己必須擔負比常人更大的責任,經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驗。

在楊善洲生命的尾端時,他囑咐女兒:“我死後,把骨灰分成三份,一份灑在清水澗,我是在那兒參加的革命然後入的黨,那是我工作的起點。一份埋在大亮山的那棵雪松下,那是我工作的終點。第三份你們幫我收著,最後把我和你們的母親埋在一起,這樣我就能一直陪在她身邊了。”這些話讓我想起了另一位革命先烈劉少奇同志,劉少奇也說過相似的話:“我死後,要把骨灰葬在大海里,因為大海連著五大洋,我要看著全世界實現共產主義。”他們都是來自於人民,屬於人民。他們都無怨無悔,早把“為人民服務”五個字深深地刻進了自己的心裡,並且甘心一輩子奉獻不止。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楊善洲是黨員幹部的一面鏡子,以其為鏡可知榮辱、明職責、立言行。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將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刻苦學習,不斷創新,爭先創優,永遠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