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項羽之爭,透析成功之道

才智咖 人氣:2.18W
   項羽與劉邦是秦朝末年逐鹿中原的兩股主要勢力,兩人不僅出身、個人特質、胸襟、管理才能大相徑庭,其後的發展,也有戲劇性的轉折。以今日企業管理的觀點來深入剖析,就會發現,二者的勢力消長並非戲劇性的偶然,而是暗合了企業經營管理的借鏡與成功之道。

    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堪稱貴族出身。他體型高大威猛、勇力過人,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以八千江東子弟兵起義,只用三年時間就滅掉秦朝,軍事方面堪稱千古奇才。

劉邦項羽之爭,透析成功之道

    劉邦,字季,沛豐邑中陽里人,出身市井,起兵前雖然擔任亭長,家世明顯不如項羽顯赫。據漢書記載,劉邦只有一般人的體型,不像項羽具備力能扛鼎、氣可拔山般的勇力;然而,劉邦自沛縣起兵,以三千人開始,後得張良、蕭何、韓信之助,七年時間,歷經五年的楚漢相爭,最後統一中原,逼得項羽於烏江邊自刎,建立了漢朝。

    項羽出身貴族,劉邦出身市井;項羽高大威猛、力拔山河,劉邦只是常人體型;項羽本人就擅長領兵作戰,以一當百,而劉邦並不擅長衝鋒陷陣從所有外在條件看,似乎項羽應該是最後的贏家。然而,眾所周知,楚漢相爭,劉邦戰勝了項羽,取得天下。

    表面看,似乎是幸運對劉邦的垂青;但進一步分析,會發現這個結局實是許多實力消長因素的積累。

    個人以為,項羽失敗,並非在於其出身貴族、勇力過人、以一當百等優點,而在於其未能具備如同劉邦成就帝業的致勝關鍵。

    項羽的優點,並非是其成功之路上的阻礙,嚴格說來,這些優點對於成就帝業也有一定的.幫助;但關鍵在於劉邦具備了多項項羽未能具備的“帝王氣度”,或者稱為致勝關鍵。

    在團隊建設與知人善任方面,劉邦吸收與重用了張良、蕭何、韓信,集眾人所長,彌補了個人條件比項羽遜色的缺點,同時壯大了集團人才的資源與優勢,使劉邦集團整體勝過項羽集團。

    在蕭何等人的協助之下,劉邦集團很快就制定了治理國家所需要的重要政策與制度,舉凡攻入關中時的約法三章,廢除嚴苛的秦律、輕徭薄賦、重視儒生等,都能預見劉邦及其團隊治理天下的藍圖。

    而項羽一直未改其“軍閥特質”,攻陷秦都咸陽後,並未展現其帝王氣度來安民,反而燒殺擄掠一空,甚至還火燒咸陽城,似乎未考慮長久經營。

    在審時度勢與關鍵決定的時刻,兩人的氣度與反應,也顯露了二者勝敗的契機。當時韓信受命攻打齊國,關鍵時刻向劉邦提出了希望被封為 “假王”,劉邦原準備破口大罵,但張良暗地踩了他一腳,劉邦瞬間改說大丈夫當什麼假王,當封為真王,隨即直接封韓信為齊王,穩定了韓信的軍心。

    相反,項羽在攻陷秦都咸陽後,未聽從韓生的建議乘勝追擊,反而選擇了衣錦還鄉,回楚國光宗耀祖,錯過了關鍵的致勝時刻。

    個人本身條件的優劣,常會影響事業初期的成敗;但若欲成就更大的事業版圖,個人條件已非決勝關鍵。能否掌握更重要的人才、制度與機會,才是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