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現狀與對策研究

才智咖 人氣:1.07W

摘要:在中小城市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公共藝術已成為體現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小城市進步與文明的象徵。本文通過分析中小城市公共藝術的現狀,針對中小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存在的問題,從設計理念、差異設計和人文關懷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設計方法來提升公共藝術設計的質量,以期為改進中小城市公共藝術設計提出更為具體的建議。

中小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現狀與對策研究

關鍵詞:中小城市 公共藝術 設計方法研究

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中小城市的建設也在逐步加強,公共藝術作為體現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己成為中小城市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標誌,是一個城市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的重要體現。而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審美需求的提升,公共藝術也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小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和研究。

一 關於中小城市公共藝術

城市公共藝術主要是以面向公眾和滿足公眾需求為出發點,依託城市公共空間,運用空間、結構、造型、功能等設計形式對城市公共環境進行規劃和設計的,具有一定文化性、地域性和形式美的藝術品,隨著時代的發展,公共藝術的範圍也在相應拓寬,其在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呈現多樣化,主要有壁畫、城市雕塑、室內外環境藝術設計、資訊傳達設計以及帶有一定功能的公共設施設計等。

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在提升、審美領域在不斷拓寬,人們對自己生存空間環境的需求越來越高,因而對公共藝術也不再僅僅滿足於其裝飾性的存在,這也使得公共藝術在社會發展中從最初以美化城市環境為目的發展到成為承載著社會生活、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等物質記憶和精神內蘊的存在形態。因而在現代城市的建設中,優秀的公共藝術應該展現出城市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內涵,承載起城市的文脈與現代的對接,譜寫出這個城市的精神追求和時代的進步,從而展示出這個城市的形象與品位。

當前,中小城市正在進行如火如荼地建設,在構建中小城市文化特色中,公共藝術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提升其現代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整體環境的主要手段。公共藝術一方面用藝術的語言方式來表達城市的形象與內涵,另一方面叉在不斷創新中美化了城市、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還起到了社會文化宣傳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中小城市公共藝術整體的建設水平還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許多城市公共藝術並沒有給城市創造美,反而帶來很多有損於城市形象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要想保障和推動中小城市公共藝術能夠健康的發展,就必須對中小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投入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二 中小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現狀

1公共藝術作品缺少特色,跟風較嚴重

公共藝術作為一種置於空間的文化,在城市建設中可以為整個城市增加生動的氣息,因此,其設計應當與所處環境相搭配,要反映整個城市的精神風貌、體現本土文化特色和風土人情。目前許多中小城市公共藝術作品在題材、選材、藝術表現、造型等方面一味去模仿照抄大城市的作品,導致公共藝術作品出現雷同,這種干城一面的克隆現象,不僅無法使公共藝術作品反映本土文化特色,也會使公共藝術的發展陷入困局。這種低階複製的“城市文化產品”根本無法展示出真正的藝術魅力和城市的創造力,不利於社會發展,也有礙於樹立社會文明風氣。

2公共藝術作品藝術水平低下,“藝術缺位”現象較嚴重

隨著公眾的審美意識的提升以及審美領域的不斷拓寬,公眾對自己的生存的空間環境需要更高標準的要求,而且公眾越來越多地對公共藝術的要求已經不滿足於以往在自然石頭上雕刻些字型或者是材料的堆積。

當前中小城市公共藝術作品藝術水平低下,“藝術缺位”現象嚴重,如構思粗鄙.形式簡陋、內容空洞、製作低劣等,許多城市的公共雕塑多出自雕塑工廠,文化含量比較低,沒有文化支撐的公共藝術作品,藝術素質可以說是接近於零。而不鏽鋼材質的泛濫使用,顯現出公共藝術作品藝術表現的單一性,這種單調的作品使公共藝術的恆久性意義喪失和格調內涵變低,也使人們的精神生活變得簡單化與表面化。

3公共藝術作品脫離公共性,公共精神缺失較嚴重

對公共性的訴求是公共藝術的核心觀念,城市公共藝術在公共性上主要體現在與大眾的距離。好的藝術作品可以與受眾產生情感上的交流,它既是以藝術的形式給公眾教育,又是一種心靈上的交流。而當前中小城市公共藝術過分誇張的設計導致“公共性”原有含義的喪失,公共藝術作品強調的是藝術家個人的意志,無法與受眾進行心靈的互動和交流,致使公共藝術脫離公共性,造成公共精神的缺失。

三 中小城市公共藝術設計方法

1樹立公共性的設計理念

公共藝術從其產生開始就具有明確的公共性目的,即滿足公共需求,反映公共精神和普遍意識,這也就決定了公共藝術有別於純藝術和架上藝術,它承載著更多的社會功能和文化精神,帶有更多的群體而非個體、社會而非個人的色彩,因而,公共藝術既要藝術家的個人獨創,但更要符合公眾意識,是獨創性與共性的融合,這種共性更能直接反映社會需求、歷史、現狀,更能直接服務於社會的精神文明。當前,眾多的公共藝術作品更多體現的是藝術家個人意志而忽視了受眾的接受,才出現了《傾斜之弧》所面臨的尷尬局面。因此,中小城市公共藝術在設計和創作中,必須要樹立公共性的意識,要把公眾中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形式、內容、手段作為公共藝術創作的前提和必耍條件。首先,要盡力體現公眾的生存經驗和他們所關注的文化問題,從而使作品的意義有可交流性與開放性;其次,要恰當使用公眾性的話語方式或努力表達公眾的視覺經驗,進而體現出平等交流與公共關懷的價值觀,這樣還可為不同層面的解讀預留充分的空間,並拉近作品與公眾的心理距離,使作品更具親和力。如,天安門前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在歷時9年的興建過程中,建設單位曾經停工若干天,專門組織十萬人到廣場參觀並提意見,最終被採納的建議就包括將碑座上原擬定的真實歷史人物形象統一虛化,不再突出個人英雄。又如霍夫曼的“大黃鴨”在進入公共空間後,瞬時走紅,“大黃鴨”成為了一種符號,迎合了當下大眾的心理,為公眾所接受。霍夫曼也以放大公共藝術對公眾的影響,使當代藝術進一步與公眾產生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