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城市化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才智咖 人氣:3.11W

一、緒論

長沙城市化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一)選題目的

雖然當前長沙市農村城市化程序發展迅速,並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與蓬勃活力,但相對於已開發國家,長沙市農村城市化過程中還還面臨著許多如配套法規、政策環境、內部管理機制等方面的障礙因素。本文旨在通過對長沙本地農村城市化程序的總結研究探尋,通過對國內外發展理論和實踐的探討與總結,查詢制約目前農村城市化健康發展的因素,提出促進長沙農村城市化的有效策略,進而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提供參考。

(二)研究意義

“十-五”期間,長沙市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農業與農村是長沙市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點和難點,以農村城市化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形勢下,切實推進農村城市化建設至關重要。城市化的本質意義就是將農民轉化為市民。城市化是-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綜觀各國發展的歷史,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1.城市化是長沙市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湖南省區域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並將產生重大的經濟效益。城市化將給湖南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從而提高湖南的總體現代化水平。

2.城市化程序是長沙市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得到根本解決的前提和保證,是集聚社會財富、改變社會結構的需要。工業化必然伴隨著城市化,並帶來生產方式及消費方式的變革,城市化是拉動消費和拉動投資最重要、最持久的動力。另外,城市化必然會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能拉動投資、消費,促進教育、科技等的發展。

長期以來,工業化使得長沙市的農村與城市分離,城市化嚴重滯後於工業化。到2010年底,長沙市城市化水平僅為43.9%,不僅低於已開發國家80%的水平,與同等工業化水平國家比也要低約20個百分點。目前,長沙市社會經濟發展的許多領域廣泛存在的需求沒有得到釋放,包括農民收入增長乏力、就業壓力加大,中小民營企業、縣域經濟等存在需求約束等,都是由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引起的。國際經驗表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拖著扭曲的“城鄉二元結構”跨進現代化的門檻。長沙市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城市化加速發展是必然趨勢,必須統籌城鄉發展,打破和消除“城鄉二元結構”,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

(三)該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城市和鄉村是一個有機整體,正如地理學家傑斐遜(erson)在很久以前就己經注意到的:“城市和鄉村是一回事,而不是兩回事,如果說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那就是自然環境,而不是人工在上面的堆砌”.隨著改革的縱深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長沙市城鄉間差距逐步拉大,如何在轉型時期建立新的城鄉互動關係,實現協調發展,已成為理論界探討的焦點之一。哈里R範裡安提出,農村發展不能單靠城市化輻射(在某種程度上會拉大城鄉差距),也不能盲目推行農村工業化,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必須兩頭啟動,依靠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加以推進,這就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動力,並應用當代都市計畫思想著重探討了都市計畫如何引導城鄉關係的正常發展,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2009)。楊培峰從目標取向、空間、經濟、對策等角度對城鄉一體化做了歸納和闡述:城鄉一體化是基於對人的考慮和經濟發展的追求,通過政策扶持,對城鄉空間和經濟職能的調整,而出現城鄉空間融合和經濟職能調整以及經濟-體化的狀態(2010)等。

2.國內研究現狀

20世紀90年代側重於研究發展長沙市家的城市發展問題,如由美國福特基金會於2009年資助,並邀請了55個國家的研究員共同參與討論的發展長沙市家城市發展問題研究等,研究認為經濟“二元結構”等對城市發展有重要影響。城市社會政策。

崔功豪(2005)認為城市應積極參與國家與地方政策過程,以提高城市化質量等。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李誠固(2010)等人就城市化可持續發展戰略,就十二五長沙城市戰略做了深人探討。

3.本文觀點

綜上所述,國內外相關的城市化研究,大多偏重於經濟發達地區和快速增長地區的城市化程序及其機理研究,對發展後進地區、欠發達地區的研究較少,而且對小區域微觀條件考慮較少。因此,本研究將對近十幾年來長沙周邊農村的城市化程序進行綜合分析,以長沙周邊小城鎮為考察物件,探索起發展機制,尋求一條能有利於質量與速度並重,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並存的模式,以有利於長沙經濟社會建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三)相關理論概述

1.城市化的涵義

美國專業刊物《世界城市》認為:“都市化是一個過程,包括兩方面的變化,一是人口從鄉村向城市運動,並在都市從事非農業工作;二是鄉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轉變。這包括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等方面。第一方面強調人口的密度和經濟職能,第二方面強調社會、心理和行為因素:實質上這兩方面是互動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都市計畫術語標準》第208款對城市化的表述為:“城市化是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斷髮展完善的過程。”

2000年7月舉行的世界城市大會,把城市化定義為:城市化是以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和集中為特徵的一種歷史過程,表現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轉移和職業的改變,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演變,既有看得見的實體變化,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無形轉變。

以上的表述儘管不盡相同,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城市化”涵義包括這幾個方面的內容:(1)城市化是因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而引起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2)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產業結構不斷提升,城市空間結構和形態不斷優化;(3)受城市文明的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深刻的轉變,生活質量得到不斷的提高。

綜合上面所論述的,“城市化”實質上指的是由傳統的農村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它不僅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量的增加,也包括城市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社會化、現代化和集約化。在本文中,筆者所要論述的城市化,是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演變和產業重新組合的角度來認識的,主要是指由經濟工業化、產業結構演進所引起的人口不斷聚集、城市不斷擴大,城鄉差別不斷縮小的一種發展過程。

2.城市化動力機制的特點

(1)農業剩餘是城市化的原始動力。農業剩餘是農業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業剩餘對城市化的推動力主要來源於它的四個貢獻:一是產品貢獻,城市化的推進需要農業為其提供充足的食物和工業生產原料。隨著經濟的發展,儘管農業的就業份額、產值份額都在大幅度地下降,但人們所需要的食物仍然要來自於農業。同時,農業部門提供的原料,也直接推進了作為城市發展動力的工業發展。二是市場貢獻,城鎮化的推進需要農業為其提供市場。隨著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民對生產投入品和生活消費品的需求將不斷提高,從而使城市工業品的銷售市場不斷擴大,使城市化動力不斷加強。三是要素貢獻,城市化的推進需要農業為其提供生產要素。城市的發展和擴張,必然要求生產要素的不斷增加和集聚。城市經濟對資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由此提供的要素的高價格,也誘導著農業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向非農部門的轉移,這些生產要素是城市化實現的基本條件。四是外匯貢獻,城市化的推進也需要農業為其提供外匯方面的支援。通過剩餘農產品出口換取外匯,可以為工業發展換回進口國外技術裝置所必須的外匯,從而推進城市化發展。

(2)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動力。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相互推動的。由於城市具有外部規模經濟、聚集經濟效益以及廣闊的產品銷售市場,因此,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工業企業總會向城市聚集。工業化使資本、人口、勞動力、技術等資源向城市集中,加速了城市化程序。廠商特別是製造業廠商將工廠設在城市,必然會增加新的工作崗位,就業機會增加,會引起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和集中。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基礎設施、住房、教育等需求也相應增多,由此產生的就業機會進一步增多,又會導致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和集中,從而使城市逐步成為工業中心、貿易中心、交通運輸中心、服務中心和科技中心,促進現代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可見,工業化導致了人口與資本向城市不可逆轉地聚集,從而使工業化與城市化呈現十分明顯的正相關性。

(3)產業結構演進是城市化不斷推進的動力源泉。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發展經歷表明,產業結構變革是城市化的主線之一,城市化過程就是產業結構不斷地由低層次向高層次演進的伴生髮展過程。產業結構的演進,改變了社會經濟資源的利用方式,始終是城市化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產業結構對城市化的最直接影響是導致就業結構的變動。隨著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降低,而第二產業比重不斷上升,相應地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向工業部門,流向城市。當經濟發展到後工業化時代,第三產業開始崛起,並逐漸取代工業而一躍成為城市產業的主角,從而成為推進城市化發展的後續動力。但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產業對於城市化的作用,與工業化時代相比又有顯著的不同。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進作用主要表現在城市規模的膨脹和城市數量的增多,也就是城市化在“量”上的擴張,而第三產業促進的是城市軟硬體設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城市化在“質”上的進步。

二、長沙市農村城市化程序現狀

(一)長沙市農村城市化現狀及在湖南省內的地位長沙作為湖南的省會,其經濟規模、發展水平都處於全省前列,城市化程序也不例外。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長沙的城市化程序十分迅猛,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城市人口由2002年的175.4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237.1萬人,年均增長3.8%.城市化率由2002年的44.7%提高到2010年的61.3%,年均提高2.08個百分點。建成區面積翻一番。2002年,長沙市區面積為556.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僅為118平方公里。至2010年底,長沙市城區面積增大到95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增加到243平方公里,年均增加15.5平方公里,等於再造了一個新長沙城。

2010年,全國城市化率為45.7%,長沙市城市化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5.6個百分點;2010年,全省城市化率42.2%,長沙市城市化率高於全省19.1個百分點。其它各項相關指標也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人均道路面積高於全省1.4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高於全省0.6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高於全省4個百分點;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高於全省4.9標臺;用氣普及率高於全省1.4個百分點;汙水綜合處理率高於全省8.2個百分點。

2010年,全省14個市州城市化率由高到底依次是: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陽市、衡陽市、郴州市、益陽市、張家界市、永州市、常德市、婁底市、懷化市、湘西自治州、邵陽市。長沙市高居首位,比第二、三位的株洲市、湘潭市分別高出12.8和13.7個百分點,比最低的邵陽市高出31.4個百分點,比較優勢十分明顯。中心城市集聚、輻射功能得到根本的改變,長沙的GDP、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進出口總額、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等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分別佔全省的26.9%、30.6%、33.2%、30.9%、28.4%、41.1%、45.0%.從以上比較可以清楚的看到,長沙市各項指標均高於全省平均指標,並且其中很多指標優勢十分明顯。

城市群是城市化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放眼當今全球,發展城市群已經成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實踐表明,城市群作為全球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己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綜合實力的具體體現。比如:美國的紐約、五大湖和洛杉磯三個城市群的經濟佔全美份額的67%,長沙市東部三大城市群也以佔全國3.6%地方面積,創造了全國30%以上的經濟總量。基於此,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市化的主體形態。

在城市群規模選擇上,國外有以大城市為主的日本模式和以中小城市為主的美國模式,其主要區別在城市建設用地方面。由於大城市單位土地面積的人口承載率和經濟產出率都大大高出中、小城市,日本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個數明顯高出美國。工業的載體是城市,而城市的載體是土地且大多是平原。美國的國土面積中平原面積佔70%,日本的人均平原面積只有800平方米。日本之所以能夠克服平原面積狹窄對工業化、城市化的束縛,關鍵在於構造了東京、名古屋和大阪-神戶三大都市圈,且採取了突出大城市建設為主體的都市圈發展模式。二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在全日本1.2億人口中,就在9000萬人口集中在這三大都市圈內,這不僅提高了全日本國民生活的質量,而且創造了堪稱世界一流的“日本效率”、“日本奇蹟”.與此類似的,湖南平原面積只佔總面積的12.6%,約2.7萬平方公里,按目前人口計算人均平原面積為403平方米;而到2030年人口高峰時按自然增長率5%.計算將達到7550萬人口,人均平原面積僅為360平方米,分別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46%和50%,因此,湖南也只能選擇日本式都市圈發展模式,重點發展長株潭城市群。

(二)長沙市城市化發展水平與武漢、鄭州的比較儘管長沙的城市化程序以及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們也應看到,長沙與同類型城市、中部地區省會城市相比,長沙的區域競爭力仍然偏弱。

1.總量的比較

長沙市城市化發展水平與中部地區的武漢、鄭州相比仍有差距有關資料表明,在中部六省省會城市中,長沙市市區面積最小,地方財政總收入、城市建成區面積等重要指標仍落後於武漢和鄭州。2010長沙經濟總量不及武漢的70%,建成區面積分別隻有武漢、鄭州的51%和61%.進一步分析,主要是由於城市面積偏小,經濟總量不大,直接導致了市場規模不大、輻射力不強和首位度不高。據國家有關部門測算表明,城市化率每提高l個百分點,可帶動GDP增加1.5個百分點。面對白熱化的區域發展競爭,長沙要實現經濟危機形勢下的逆勢而起,就必須加快提升城市集聚力、輻射力和區域競爭力,其出路就在於推進城市化。

2.發展的速度與發展質量比較

差距既在發展的速度,也在發展的質量。站在長沙看長沙,確實長沙發展很快,但放在全域性的視野下,對城市化過程影響下城市經濟發展的各項具體指標進行分析,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長沙與中部其他省會城市相比,不僅有發展速度上的差距,更有發展質量上的差距。

首先,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同樣也是城市化程序的一種量化比較。在這個方面,2009年長沙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45.2億元,出口貿易額26.1億美元,而同期鄭州和武漢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978.7億元和1518.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67.3億元和1732.8億元,出口貿易額21.8億美元和47.5億美元。通過橫向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長沙的這三大需求指標都佔到長株潭城市群的62%以上的比重。而鄭州三大需求指標占中原城市群的比重均低於40.0%,武漢三大需求佔武漢城市圈的比重僅有出口佔比超過了62%.長沙在三大需求總量上都超過鄭州而落後於武漢,其中在消費和出口上與武漢的差距尤為明顯,在投資上的差距相對較小。

對經濟外向度來看,對三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來比較分析可以發現,在長沙港澳臺商和外商投資企業所佔的比重很小,兩者之和還不到8.0%,武漢相對較高,接近16.0%,而鄭州僅有4.1%,長沙的港澳臺商投資企業比重為3.1%,武漢與鄭州分別為5.0%和1.8%,長沙的外商投資企業為4.2%,低於武漢的10.6%高於鄭州的2.3%.內資企業中,三個城市都是其他型別的企業(股份合作、聯營、有限責任、股份有限、私營企業等)比重最大,超過了內資企業的2/3,其中長沙的這一比重最高,鄭州最小。從所有制結構比較來看,長沙的經濟外向度明顯低於武漢。

(三)長沙市農村城市化具有的特點

城市化是由於城市工業、商業和其他行業的發展,使城市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長而引起的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聚集的社會進步過程,同時又表現為地域景觀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是人口、地域、社會經濟組織形式和生產生活方式由傳統落後的鄉村型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轉化的多方面內容綜合統一的過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標誌。

2007年黨的報告明確指出:“走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佈局合理、節約上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黨的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並將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六條具體道路之一,成為未來相當時期內長沙市的根本性政策導向。長沙作為全省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的主要聚集地,享有設施齊全、交通便利、資訊靈通、人才彙集以及市場容量大和投資效益高等優點,近年來,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區、縣(市)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長沙市城市化率己經突破6006,意味著長沙市城市化水平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標誌著長沙市城市的輻射功能進一步加強。目前,長沙農村城市化程序主要呈現如下特點:

1.城區城市化率接近100%,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期(l)五區城市化水平接近100%.2009年,芙蓉、天心、嶽麓、開福、雨花五區的城市化率分別為I00%、98.5%、98%、97.8%、99%,平均水平達98.66%,比上年城市化率增加了1.27個百分點。五區鄉村人口減少2.68萬人,比上年減少99.48%,標誌著長沙市城區的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移在加快,城市化程序在提速。

(2)三縣一市城市化率快速提升。2009年長沙縣、望城縣、寧鄉縣、瀏陽市城市化率分別是44.51%、39.03%、35.32%、42.91%,比上年分別增加4.71、4.2、4.03和5.52個百分點。其增幅均在4個百分點以上。在今後幾年中,長沙縣和瀏陽市隨著城市化率的基數加大,增速將有所趨緩,而望城縣和寧鄉縣城市化率可以預計將會隨著長沙市“大河西先導區”戰略的實施,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

(3)三縣一市城市化水平發展不平衡。三縣一市中城市化率最高的長沙縣為44.51%,比最低的寧鄉縣35.32%高出9.19個百分點。城市化發展水平如果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會直接影響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如2009年寧鄉縣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122元,不到長沙縣人均8453元的2/3,這與城市化發展水平具有一定關聯度。

2.城市化加速發展對長沙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城市化並不僅是簡單的人口城鄉轉移,它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是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直接對經濟增長起拉動作用,適當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對於推動城市經濟“跨越式”發展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不僅必要,而以見效快,並月。山於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社會效率大大高於其自身效益,對社會的貢獻要遠遠高十其他方面的投資。城市化還同時從擴大需求的角度帶動經濟的增長,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體,通過投資需求,搞活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等要素市場,可以拉動上地資源、房地產、建材、輕工、裝置市場和勞動消費需求的土升。

(l)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從近幾年長沙市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這兩個有代表性的指標來分析觀察,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化發展水平趨勢基本吻合,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與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呈正相關關係。

(2)優化了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變化,促進二、三產業發展,能夠增加就業崗位,改變產業和就業結構。2010年長沙市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全市GDP中所佔的比重為5.7%、52.5%、42.1%,分別比2002年下降5.6個、提高11.6個和下降5.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調整為更趨合理的“二、三、一”結構。就業結構日趨合理,從事第一、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比重調整為31.1:30.0:38.9.

(3)拉動了投資、消費需求。城市化的發展必將帶動投資的增長。近年來長沙市大力推進城市化發展,逐年擴大了投資建設,2010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712.2億元,是2002年的 12.1倍。城市化促進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在於它會產生明顯的消費擴張效應。城市人口的消費水平遠高於農村人口,據測算,中國現階段一個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平均相當於3.5個農村人口消費水平,城市數量及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將促進消費總量的提高,把潛在的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的購買力。2010年長沙市全社會零售額1273.8億元,是2002年的3.6倍;城鎮居民人均消費12960元,為農村居民的2.1倍,與2002年相比增長75.8%.同時,城市化不僅促進消費總量的明顯提升,而且還將帶動消費結構與消費層次的升級。

(4)帶動了基礎設施的飛速發展。近年來,長沙市實施了一系列以城市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等為重點的大規模基礎建設,建成了一大批專案。2010年末全市實有通車裡程總長度達到5691公里,比2002年增加818公里,城市道路面積達到3320萬平方米,比 2002年增長258%,人均擁有城市道路面積達到13.4平方米。城市交通狀況明顯改善,平均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由2002年的6.5標臺上升到2010年的16.3標臺。市政設施逐步完善。到2010年底,城市排水管道長度達到1186公里,比2002年增長748公里;城市供水管道總長度達1801公里,比2002年增長65.7%,城市用水普及率達100%;全市城市燃氣供氣管道長度929公里,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96%.生態建設卓有成效。到2010年全市建城區綠化覆蓋面積 8818公頃,建成區綠地面積7693公頃,分別比2002年增長60.1%、49.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也達到8.66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1.7%,城市園林的美化和公共綠地的增加為人們提供了休閒去處。

(5)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科教文衛、人口及勞動力素質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城市人口和勞動力素質的提升是現代化的重要條件。伴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全市科教文衛、人口素質也同樣得到快速提升。2010年全市共有高等學校49所,普通高校在校學生48.4萬人,是2002年的3.9倍。論文格式2010年全市衛生機構床位數3.2萬張,比2002年增長85.9%,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以上分析表明,城市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越來越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源泉。

三、長沙市農村城市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原因

(一)長沙市農村城市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政府對農村城市化的認識不清

目前,長沙市顛倒了城市化和經濟發展的因果關係,思想上形成了這樣一個認識誤區,即認為一個地區城市人口增多了,城市化水平提高了,就會刺激需求,拉動內需,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甚至用城市化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帶動國民經濟增長多少個百分點來說明加快城市化程序的重要性。

這樣顛倒了經濟發展和城市化之間的因果關係,過分地誇大了城市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城市化的本質是伴隨著工業化、經濟增長和社會變遷的一個發展過程。一方面,只有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提高了,二、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城市才會吸引非農人口,進而發揮城市規模效應,促進分工和專業化,推動經濟的發展。決不能不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用行政手段積聚城市人口尤其是小城鎮人口來提高城市化水平,以期促進經濟的發展,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只會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另一方面,長沙市對城市化的經濟推動作用也不能抱有過高的預期。因為城市化對經濟的反作用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城市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直接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

長沙市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因此不能過高地期望通過提高城市化水平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實際上,長沙市當前的經濟發展遇到的大多是經濟本身、體制以及制度方面的問題,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阻礙了長沙市城市化的發展,它們已經成為制約長沙市城市化發展的瓶頸。因此,要理順城市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關係,以經濟發展促進城市化,以城市化的發展推動經濟發展,形成經濟和城市化協調發展的機制。當然,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政府運用相關政策給城市化以積極的引導也是必要的。比如,進行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規劃,制定吸引農村擁有一定資本的農產或村辦工業到小城鎮積聚發展的政策,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所採取的鄉鎮或城鎮合併以達適度規模的。

2.地方財政收入不足,基層政府資源配置能力有限近年來,長沙市廣泛開展的農村城市化建設,其鄉村公路、小型水利及供水、供電等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實行的都是國家補助、地方配套、農民自籌相結合的辦法。整體上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推動了農村面貌的顯著改善。

(1)縣級政府管理許可權過小,相當一部分的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在省轄市和省裡,縣級政府沒有最後決定權。上級垂沉機構過多,縣級政府缺乏有效協調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手腳。

(2)目前縣級(市)以及的財權與事權不相稱,財政供養人員過多,縣鄉政府債務沉重,資金排程困難。2004年底,長沙市所轄各鄉鎮負債達26.42億元,其中鄉鎮財政直接負債9.98億元,負債最高的村子負債達869.57力元。大部分的縣(市)依靠省市財政轉移支付,才能保證國家規定工資和津貼補貼的正常發放。

(3)部分省轄市由於自身財政比較困難,不同程度地集中了一部分縣(市)財力,省對縣(市)財政的一些扶植政策和補助資金等難以及時落實到位。造成了基層政府的財政收入不足,資源配置能力有限。在“三農”投入方面也由於有時過分強調“誰受益、誰負擔”的傾向,不論專案大小、專案類別都要求縣鄉配套、農民籌資。

由於財政補助標準低、地方基層配套缺口大,實際上形成了基層新的負擔,也加重了農民的負擔。這種情況,在一些數額不大但與民生緊密相關的公共配套設施專案上尤顯突出。這些年來,長沙的城市建設“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但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卻主要要由基層負責,農民自身負擔,造成了新的更大的城鄉差別。按照科學發展、統籌城鄉的要求,農民應該享受平等的國民待遇,農村的規劃也應該由政府統籌、農村公共建設也應該由政府埋單,只有這樣,農村的發展才有基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3.農民素質需要提高

儘管近年來長沙市農村勞動力素質有了一定提高,但長沙市農村勞動力仍然存在整體素質不高、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求、難以向非農產業轉移、難以在城鎮實現穩定就業、難以提升從業的崗位層次等問題。文化素質偏低既不利於農業科技知識的推廣一應用,也不利於外出就業,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增收。截止至2010年底,長沙市共有各類農民培訓機構60多家,其中鄉鎮農科教中心38個,職業學校13所,其他培訓機構10餘個。共有專、兼職教師792人,主要來自教育、科技、農口各部門及鄉鎮農技人員。同時也有少部分從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農科院等相關高等院校臨聘的專業人員。共有計算機、電子、機械加工等教學裝置2335臺(件),教學場地21萬多平方米,建設有瀏陽遠端教育專用網站等相關涉農培訓網站20多個。為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業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目前也存在:

(1)資源配置不優。參與農民培訓的部門和機構眾多,但缺乏一個有效的領一導機構,沒有統一的農民培訓計劃,沒有對培訓資金、培訓內容及培訓成果驗收等方面形成有效監管,導致各個培訓部門各自為政,重複培訓的現象。

(2)管理體制不順。各鄉鎮農科教中心原本是農民培訓的主要力量,事業單位登記時明確由各地政府主辦,但在人員組成和經費來源方面一直沒有明確。現在的格局成了人屬於教育部門、場地是鄉鎮政府的,業務管理歸口縣(市),而目標考核又針對鄉鎮。這種多頭管理而又沒有嚴格的職責劃分的狀況,直接導致了鄉鎮農科教中心培訓中心基地設施、工作經費、目標任務等沒有具體責任單位,鄉鎮農科教工作人員成了誰也不願管的“邊緣人”,福利待遇得不到保證,工作難以開展。

(3)經費投入不足。市縣財政的投入不足,以瀏陽市為例,本級財政投入只有撥給瀏陽市農業局的“陽光工程”的配套資金,2009年為13.8萬元,2010年為21萬元。同時由於各鄉鎮、各部門“貧富不均”導致各個農科教中心在經費籌措上又有很大差別,必然造成各鄉鎮農民培訓工作發展不平衡,從對農民培訓工作的長遠發展不利。綜上所述,提高農民素質的道路任重道遠。

4.農村城市化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

隨著長沙市農村城市化的大力推進以及長沙市“退二進三”戰略的實施,一大批化工企業、重金屬汙染嚴重的工業企業從城市中向周邊廣大農村、小城鎮轉移。這些企業在振興農村經濟,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與安置問題,以及推動農村城市化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這些企業的生產廢水、廢氣等直接或間接地流入到田間、溪壩、池塘等,導致魚蝦都無法生存。特別是工業汙水的無序排放,造成部分農村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部分指標達不到飲用水標準,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惡劣影響,並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除了工業轉移造成的汙染以外,目前在城市化建設中表現出的汙染情況主要有:

(1)農村城市化建設導致的小城鎮人口激增。導致生活垃圾大量增加,特別是現代生活垃圾中不可降解物大量增多,盛方便麵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盒、廢舊的塑料玩具、破爛的化肥袋子、廢氣農用薄膜等。根據2009年的統計,長沙週年農村地區,每年每公頃耕地中農膜殘留高達45公斤以上。

(2)長沙市農村化肥平均使用量為411公斤/公頃,遠遠超過國家225公斤/公頃的安全標準。長期大量施用化肥,直接導致了河流、水庫的水體富營養化。同時引起土地肥力下降,土壤板結有機質減少,微生物匾乏等,引起土壤退化和生態惡化。

(3)禽畜糞便汙染隨著禽畜養殖業從分散的農戶走向集約化而大幅增加,成為農村重要的汙染源。

以瀏陽市葛家鄉金塘村為例,2008年底,全村存欄生豬5000頭,但豬糞便未經處理直接排向田地溝渠,一年中全村有1.8-2萬噸汙染物直接排放,遠遠超過了當地環境承載能力,導致水體資源破壞,渠道水和地下水變黃髮黑,異味難聞,病原微生物、硝酸鹽含量嚴重超標,危及飲水安全。全村有60多戶不得不長期從數公里以外擔水飲用。同時降低了土壤肥力,土壤中氮含量過大,銅、鋅、砷等礦物質富集過多,致使水稻長葉不結實,農作物大量減產。村內3處養殖集中地方,田地發黑,寸草不生,直接毀田10多畝。更重要的是惡化了人居環境,個別養殖戶遭遇到“家不來客,客不喝茶”的尷尬。同時也極大的危害了村民健康,連續8年,村內青年徵兵體檢無一合格,村民用於醫療看病的支出逐年增加,村民無奈抱怨:“養豬不養人,發病不發財,致癌不致富”.

(4)農藥汙染嚴重。長沙市絕大多數農田農藥施用量為20-50公斤/畝,其中除30%-40%被農作物吸收外,其餘大部分進入水體、上壤和農產品中,嚴重危及動植物的生長和人類健康。第五是醫療廢棄物處理不當,目前長沙所轄農村及各城鎮每天產生的醫療垃圾高達百噸,這些醫療垃圾所含的病菌危害性是普通垃圾的數百上千倍。處理不當,不僅汙染環境,而且極易造成傳染病流行等公共衛生事故的發生。但目前醫療廢棄物處置情況令人擔憂,只有少數較大醫療機構建有專門的處理站,能自行處理醫療廢棄物。其他的大部分醫療廢棄物都混入生活垃圾之中。

農村城市化過程中,開發建設破壞了生態壞境;隨著農村人口的不斷增加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綜合開發和和鄉鎮工業對資源的利用程度和規模日益增大,近年來,長沙周邊農村森林覆蓋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隨著工業園的發展,耕地日益減少,_仁壤受到的汙染程度在逐步提高。重金屬和農藥汙染使得農田減產、因汙染嚴重而丟荒或改變用途。由於工業廢水、生活汙水的排放不斷增加,水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大量飲用水受到汙染,根據長沙市環境監測中心2009年監測資料,長沙周邊農村有的地方錳超標達百倍,望城縣地下水重金屬超標嚴重,嚴重影響人民健康。而且目前長沙酸雨汙染十分嚴重,2010年3月,長沙酸雨頻率就達100%.

這些環境汙染問題並非一定是由農村城市化所帶來的,但無疑,農村城市化程序極大地加劇了這些問題。

(二)原因分析

1.產業技術結構傳統化。農業在相當一部分地區還以手工技術為主。長沙的城市工業產值在工業化過程中的速度和比重增長很快,但產業技術水平的相應升級卻比較緩慢;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工業中所佔比重較小,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也很緩慢,許多工業企業技術裝備落後於其它省份,新增裝置對進口的依賴程度比較高。根據長沙第三次工業普查資料,工業企業專業生產裝置達到省級水平的僅佔26.1%.產業技術結構傳統化造成產業結構不合理,使第二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人口增長緩慢,大量人口滯留於農業和農村。

2.產業技術層次趨同化。產業技術趨同的重要表現是重技術引進、輕技術創新。長沙自主技術開發和引進技術吸收消化能力弱。在長沙的技術引進中,多數是引進成套裝置,軟體技術引進比重低,造成對其它省份專業公司或者國外企業的進一步依賴。同時中國的技術引進與自主開發匹配不足,引進了較高水平的技術裝置,安裝到生產線上後即告一段落,不再進行相應的消化、吸收、改進和創新研究,導致長沙的產業技術水平總是落後於其它省份,陷入“落後-引進-再落後-再引進”的惡性迴圈中。城市產業技術層次趨同化導致產業技術體系擴充套件和升級緩慢,一方面大大弱化了產業對人口的積聚效應,另一方面,嚴重製約了城市體系的擴充套件和城市群落化、叢集化的程序。

3.鄉鎮產業技術低階化。大多數的鄉鎮工業企業是通過1980年前後接收大批城市工業淘汰的技術裝置而起步的。儘管在利潤增長和市場競爭條件下技術水平也在提高,但總體水平依然很低,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落後,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工藝技術水平落後,環境汙染嚴重為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危害。此外,鄉鎮企業規模小且佈局分散,是名副其實的“鄉村工業”.這些都不利於人口集聚,抑制了城市化程序。

4.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產業的不均衡發展也是長沙市城市化滯後的重要因素。在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城市經濟的增長必須是以第三產業的加快增長的標誌,但長沙市的第三產業長期滯後於第二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滯後,使得農村富餘勞動力得不到有效轉移。改革開放以後,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有了很大的調整,但第三產業的發展仍然慢於第二產業的發展。

四、推進長沙市農村城市化的對策建議

與新型工業化相同步,長沙正處於新型城市化的早期。選擇一條什麼樣的城市化的路徑,事關長遠發展大局。2008年,長沙市第十次的黨會議明確提出了“建設繁榮創新文明和諧新長沙”的戰略目標;2009年初,長沙市第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又將城市發展目標進一步概述為建設創業之都、宜居城市和幸福家園,這都為長沙新型城市化的目標定位提供了重要指南。具體而言就是要把長沙建設成為引領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的示範區、撬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支撐點、帶動湖南城市群發展的核心極、助推全市率先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的動力源。為實現這一目標,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提高認識統籌城鄉發展

與其他省會城市相比,長沙城區面積和人口規模都不算大。城市發展空間不足,這已經成為長沙城市化程序的主要“絆腳石”.因此,應力求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突破:

1.要擴大城市人口容量。突破行政區劃和戶籍制度對城市化發展的制約,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逐步放開城鎮入戶門檻,統一落戶標準和遷移條件,改革依附於戶籍管理制度上的城鄉差別政策,建立城鄉統一、遷徙自由、以身份證管理為中心的戶籍管理制度。繼續推進全面實施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城鄉各類就業人員平等享有社會保障。加快建立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與現行城鎮制度相銜接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通過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制度,將在全市範圍內實現五項保險市級統籌。以深入推進創業富民為契機,進一步放寬外來人口來長落戶條件,把長沙打造成為各類人才嚮往的創業之都。對大中專畢業生可以實行“先落戶後就業”、對技工人才可以實行“邊落戶邊就業”.尤其是對具有強烈離農願望、自願放棄承包土地並在城市有穩定就業崗位的農民,要從就業服務、子女入學、住房保障、社會保險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扶持,支援他們轉化成為市民,共享城市建設和發展成果。

2.要致力發展周邊城鎮,發揮城市化程序的輻射帶動作用。2010年長沙市五區城市化率已接近100%.

因此,下階段的上作中心應該轉移到大力促進三縣一市城市化的發展,加快以縣域區域為中心的小城鎮群建設。在推進城市化程序中,積極發展小城鎮,重點發展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中心建制鎮,可以使城市成長形成梯次。首先,小城鎮建設可以成為農村城市化程序中的支撐點和基地,成為農業產業化的依託,發展二、三產業的載體,從而發揮出其作為中心城區與廣大農村聯接傳導的角色作用。其次,合理佈局發展小城鎮與解決“三農”問題緊密結合,與發展非農產業緊密結合,為非農產業發展服務。能更好地發揮城鎮功能的聚集、帶動、輻射效益,特別是重點依靠和發展提升現有的小規模縣城以及有一定基礎規模的中心城鎮,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實力,有助於形成中心城區和縣域中心以及小城鎮的比例協調、結構合理、佈局科學的省會城市體系。再次,小城鎮建設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和條件,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不一,有利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進步,體現人文風格。目前,星沙、望城、寧鄉三個巨星城應當與中心城區“相向發展”,有益於實現新型城市化由“單點單核”發展向“多點多核”發展轉變。

(二)提高基層政府的財政收入與支配能力

1.健全以“分悅制”為基礎的對政體制。現行的非完全分稅制模式是過渡階段的產物,完全分稅制才是長沙市財稅改革的科學與理想的模式,按稅種劃分各級政府的固定收入,地方也有一定的稅收管理權。將加快轉移支付制度改革與解決當前封政執行中的突出問題結合起來,在一般性轉移支付還不可能全面引入因素法的情況下,應率先將地方政府的基本行政經費和教育經費作為基本因素引入一般性轉移支付,保證地方政權的順利運轉。

2.建立科學的財政收入目標任務與政績考核機制首先,從各地財源實際出發,科學合理確定封政收入目標任務,明確財政收入應該依法徵收。與此同時,將財政收入質量納入封政工作目標管理和公共封源建設考核的必要內容,禁止單純以收入任務完成作依據的“一票否決”辦法。其次,建立以加強收入徵管和提高收入質量為主要內容的封政收入考核機制。進一步完善封政收入預算管理質量考核,主要包括是否空轉列收列支、是否混淆基金預算與一般預算、是否混淆預算級次、是否違反規定將事業性收費納入一般預算等,從而建立起統一規範的封政收入考核機制。最後,政績考核不應單純以收入數字為依據,而應以工作考核、群眾評價為主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