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2.74W

一、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

淺論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論文

我國繼續教育起步較晚,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才正式引入“繼續教育”這一概念。直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大學才開始開辦正規化的繼續教育,特別是一批研究型大學發揮了重要的示範和帶頭作用。短短30多年的時間裡,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雖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在辦學定位、辦學模式、辦學機制、質量保證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

1.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辦學定位缺失

我國研究型大學定位於產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養高層次精英人才為目標,因此對傳統意義上的普及化教育層次、非全日制、社會影響較小的繼續教育不重視,在整個辦學系統中處於可有可無的邊緣地位。從已經公佈的大學章程來看,只有小部分研究型大學比較重視本校的繼續教育,作為社會服務的一個視窗和橋樑。但遺憾的是絕大部分研究型大學根本沒有提及繼續教育,對繼續教育的辦學定位缺失。

2.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辦學模式亟待轉變

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仍主要以學歷教育為主,在辦學模式上缺少特色,同質化嚴重。培養模式上仍以應試教育為主,缺乏對業餘成人學習特點、心理、職業等方面的研究,在專業課程設定、教材使用等方面更多的是複製研究型大學全日制教學體系,不能很好適應市場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對於非學歷教育,則處於比學歷繼續教育相對更次要的位置,同時由於辦學歷史較短、經驗不足、理念滯後、模式僵化,導致在具體實踐中,缺乏有效的專案策劃、市場開拓和質量控制能力,辦學質量和品牌參差不齊,市場影響力不大,效益不顯著。同時,研究型大學非學歷繼續教育專案往往垂青於經濟管理類,針對市場熱點進行開發和運營,而不是結合研究型大學自身的辦學優勢和特點開發引領社會進步的高階培訓專案。總體而言,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的以學歷繼續教育為主並且特色不明顯、非學歷繼續教育發展乏力的現狀,已經不適應於社會經濟形勢的總體發展和整體教育體系的變化,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辦學模式亟待轉變。

3.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的辦學機制尚需優化

研究型大學的繼續教育有別於全日制教育的最大區別就是市場化屬性更強。研究型大學開辦繼續教育,必須責權下放,以學院為主體,充分調動各個辦學實體面向市場的積極性,機制相對靈活,自負盈虧,全成本核算,強化產值導向和效益導向,推動繼續教育做大做強,形成核心競爭力,贏得社會的認可,塑造品牌形象,才能形成繼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但是總體而言,目前高校繼續教育執行機制雖然已經呈現“半市場化”的狀態,但主要還是依附於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體制和機制,忽視了繼續教育面向市場的創新,以至於繼續教育的管理、規劃以及資源配置手段的計劃性氣息較為濃郁,而市場化特色薄弱。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要發揮潛力,辦學機制有待進一步優化。

4.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的質量保證體系有待完善

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導致在質量保證上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方面,隨著整體巨集觀形勢的發展,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現狀,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招生形勢日益嚴峻,入學門檻越來越低,生源質量的降低和生源數量的減少,加之研究型大學很少在繼續教育上的投入,導致在教育質量上的滑坡。另一方面,繼續教育片面地依靠品牌運作,過度地依賴市場行為,單純追求數量增長、盲目擴大辦學規模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但直接後果就是教育教學質量的嚴重滑坡。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要建立穩定、持續的質量保證體系,還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和完善。

二、研究型大學開展繼續教育的爭論

繼續教育是研究型大學在建立學習型社會發揮作用的重要形式。但是在高等教育大規模擴張之後,學歷繼續教育的“補償性”功能進一步削弱,圍繞研究型大學開辦繼續教育的問題出現了一些爭論和分歧。爭論主要集中在價值、模式、層次、質量和機制幾個方面。

1.價值的爭論:要還是不要?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關於研究型大學是否開展繼續教育的問題出現了不同的觀點,很難得到一致性的回答。研究型大學的繼續教育似乎淪為了“雞肋”。一方面,從巨集觀導向上看,國家在建立學習型社會過程中,研究型大學通過開辦繼續教育,對推動全社會的終身學習的確能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可以為其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獲取一定的政策支援。從微觀現實來看,繼續教育,無論是成人教育、網路教育,還是自學考試或者函授教育都有一定的成長曆史,一旦停止辦學,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難,如人員安置、資源利用上存在多元化的利益訴求等;同時繼續教育在產生了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研究型大學辦學經費上的不足。然而另一方面,由於繼續教育面向市場辦學,在辦學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矛盾往往會被擴大化,受到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同時由於目前繼續教育以學歷教育為主,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數量上甚至超過了全日制學生。學校內部出現的不同聲音,導致學校管理層對是否繼續開辦繼續教育產生了疑問,也就是“舉辦繼續教育的價值何在?”

2.模式的爭論:學歷還是非學歷?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及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學歷繼續教育的“補償性”功能進一步削弱。與此同時,非學歷繼續教育的作用卻日益顯現,並且形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市場,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順應這種趨勢,國內清華大學率先停止了學歷繼續教育,繼而轉型開展非學歷繼續教育,並且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清華的例子促使國內其它研究型大學,特別是985高校普遍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是否還需要舉辦學歷繼續教育?為什麼不可以走清華大學的路子,轉而開展非學歷繼續教育?通過轉型開展非學歷繼續教育,可以解決原來開展學歷教育的人員問題,同時也避免了由於發放學歷學位所產生的校內疑慮等一系列問題。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型大學開始走轉型發展之路,也就是從發展學歷教育轉向發展非學歷教育。但是由於歷史、觀念、體制、機制等諸多問題,轉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難,繼續教育的辦學模式究竟路在何方?

3.層次的爭論:大眾化還是高階?目前,研究型大學學歷繼續教育物件是高中起點本科、高中起點專科和專科起點本科,相對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標準,屬於大眾化層次。因此在校內就會有一種論調,學歷繼續教育降低了研究型大學的層次,應該退出學歷繼續教育,轉而從事非學歷繼續教育。又由於研究型大學重在學術研究、發展科學、培養高層次人才,相較於其他型別的高等院校,通常具有學校規模大、學術層次和師資水平高,學科門類齊全,辦學條件和效益較好的特點。因此,許多人認為研究型大學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特點及優勢,提高其非學歷繼續教育的層次,尤其要注重開展高階培訓。但是所謂的“高階”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界定,目前僅僅從學費高低、教育物件的社會地位等方面來加以區分。

4.機制的爭論:體制內還是市場化?繼續教育面向市場辦學,市場的作用會傳導到教育的過程中,要求機制上相對比較靈活,但是研究型大學作為體制內的事業單位則要求相對穩妥,矛盾因此產生。一方面,繼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從國內研究型大學的實踐來看,如果繼續教育辦學單位作為機關事業單位來要求,則相對辦學規模較小,效益不明顯。而繼續教育辦學單位作為相對獨立的辦學實體則機制相對靈活,辦學規模相對較大,會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當然,也存在著研究型大學的繼續教育過度市場化的問題,也就是全部採用市場化運作繼續教育,導致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變成了單純的創收,教育質量低下,在繼續教育行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所以矛盾就出現了,在體制內辦繼續教育還是面向市場化辦繼續教育?

5.質量的爭論:精英標準還是社會標準?任何質量的評價和保障都要基於一定的質量觀和質量評價標準。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相應的人才質量觀及繼續教育質量評價標準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針對繼續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的問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精英標準,即仿照全日制精英標準來衡量判斷繼續教育質量;另一種則是社會標準,即用具有較強職業性、實用性的社會標準來衡量繼續教育質量。由於繼續教育授課物件大部分為從業人員,因此在授課內容上注重針對性、實用性和基礎性,和全日制學生相比,缺少了系統性、專業性和創新性。在質量保證體系上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如果按照全日制精英標準、一元化的質量體系來看待繼續教育的質量,無疑有所欠缺。因為繼續教育採用的社會化的質量保證體系,更加註重“因材施教”,更加突出實踐特色。

三、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轉型的思考

美國大學繼續教育聯盟認為“大學繼續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延伸和補充,是一種創新的教育形式。大學繼續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創新,是對不斷變化著的社會環境和學員需求的創新性的迴應”。在我國,研究型大學開展繼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然而如何處理好轉型之路上的種種矛盾和爭議,也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明確繼續教育的定位和發展路徑。研究型大學需要明確規劃本校繼續教育的發展,明確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從指導思想上、辦學理念等頂層上進行設計,使得具體的辦學單位在實踐中有章可依,持續發展。現代大學的繼續教育作為大學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維繫和改善大學與社會關係的重要環節,大學應把繼續教育納入現代大學的總體發展規劃,使得繼續教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動力,成為重塑現代大學自身形象的標誌之一。在國內,如北京大學就專門制定了《北京大學繼續教育發展規劃》,明確了北京大學繼續教育今後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與發展方向。這個規劃雖然不可能解決全部爭論,但是明確了繼續教育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解決了校內的一些爭論,為繼續教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和環境,有利於繼續教育做大做強和轉型發展。

2.以資訊化整合繼續教育教學模式。繼續教育的物件大多為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大,為了工作的提升或者新崗位的需要進行充電,面臨著工作、家庭和學習之間的諸多矛盾。現代資訊技術為開展繼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要用現代資訊手段整合現有的夜大學、網路教育、自學考試、函授等多種形式的學歷繼續教育,建立學習的平臺,強化學習支援,克服網路教學存在的劣勢,推動基於網際網路與面授學習的混合型教學模式,提升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目前全國67所研究型大學的網路學歷教育已為繼續教育提供了基礎和平臺,但我們還需要整合不同型別的學歷繼續教育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更新教育觀念,推動繼續教育體制變革等,塑造線上繼續教育的品牌和形象。同時推動現代資訊科技在非學歷繼續教育中的應用。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組建了一個虛擬的“伯克利繼續教育線上”,利用現代網路技術和教育技術,使學員能隨時隨地學習大學開設的課程或專案。“伯克利繼續教育線上”整合了大學專業院系的課程,同時也將學院開發的繼續教育專案通過線上教育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如國內清華大學從2005年開始,與國家發改委合作共同組織實施了“中國創新成長型企業自主培訓體系建設(521)工程”,目前使用者單位近1500家,參加培訓和受益的學員超過300萬人次。2007年,與國務院軍轉辦積極開展合作,針對全國軍隊轉業幹部培訓的實際需求,研發並推出了清華軍隊轉業幹部網路學堂專案,線上學習人數近萬人。當然,和線上教育市場相比,高校的線上教育培訓的市場規模較小,發育尚不成熟,還需要有一個不斷培育培養的過程,日積月累,厚積薄發,逐步形成高校的線上繼續教育模式。

3.以市場化推進繼續教育辦學模式改革。市場必須成為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辦學當中重要的元素,一是市場的需求導向性強化了大學對大學繼續教育的引導,提升了大學繼續教育滿足社會需求的能力;二是市場的競爭性提高了大學繼續教育與市場之間相互選擇的效率,也進一步啟用和擴大了社會對大學繼續教育的辦學層次和辦學空間;三是市場的價值性既是大學繼續教育競爭的基礎,也體現了大學繼續教育對社會的現實貢獻。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必須緊密結合市場需求,通過市場化手段,調動辦學單位和校內學術支援單位的積極性,推動規模的擴張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以市場培育的思想加大對專案,特別是非學歷培訓專案的投入,逐步拓展市場;以市場化手段加強對繼續教育辦學單位品牌的營銷,提升繼續教育辦學的美譽度和關注度,形成市場的良性迴圈。當然,以市場化手段推進辦學模式的改革並不是單純只注重市場,而是要市場驅動、質量優先、管理規範,逐步形成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合理結構,整體推動繼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4.分階段、分步驟推進學歷繼續教育向學歷、非學歷並重發展。學歷繼續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的一種補償教育手段,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面臨新的形勢,學歷繼續教育在不同的細分市場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在一些教育基礎較好的沿海發達地區,學歷繼續教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所以學歷教育勢必要變化。但是不同的高校,由於所處的區域不同、優勢學科不同、學校的定位不同,需要分階段、分步驟地推進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從學歷繼續教育為主向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並重轉型。針對不同的研究型大學,學歷和非學歷所佔的比重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略有不同。在非學歷繼續教育發展階段,可以從相對較為容易的、具有一定資源優勢的考前輔導等專案開始運作,逐漸積累經驗,拓展多元化的辦學專案。在轉型的過程中,要注意轉變辦學理念,優化隊伍結構,加強專案研發,塑造培訓品牌等,在市場的洗禮中逐漸提高辦學層次。

5.建立和完善繼續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繼續教育辦學過程中,市場是繼續教育得以生存的基礎。缺少了市場,繼續教育就是無源之水;辦學質量則是繼續教育得以發展的核心。沒有了質量,繼續教育就是緣木求魚,不但得不到市場的認可,而且勢必影響到研究型大學的辦學聲譽,從而停止或限制繼續教育的發展。所以質量更是繼續教育發展的生命線。要保證和提升繼續教育質量,首先要轉變質量觀和質量評價標準。不能用一把尺子、一套標準來衡量繼續教育與全日制教育。其次,繼續教育辦學單位要建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這個體系可以參照全日制學生,但卻不能全部照抄照搬,研究型大學繼續教育的質量保證體系必須由學術化定位轉向社會化定位、由學科取向轉向職業取向、由統一性原則轉向多樣性原則。並且這種質量保證體系更關注它的多元化和發展性,需要針對不同的型別、不同層次乃至不同地域,建立適合專案發展、有針對性的、多元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作者:王福勝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