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生命哲學理論對語文教學智慧的啟示論文

才智咖 人氣:2.53W

柏格森是生命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深刻闡述“生命衝動”“綿延”和“直覺”等基本思想,呼籲對個體生命的關注,強調自由體驗的重要性。其理論為生命化語文教學智慧的探討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語文教學的獨特智慧在於釋放師生的生命活力,激發師生的無限潛能,達成學生的直覺體驗。而構建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引進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創設自由體驗的教學情境應是語文教學生命化的重要途徑。

柏格森生命哲學理論對語文教學智慧的啟示論文

語文學科是一門既擔負著將歷史、民族文化代代傳承和發展的重任,又潛藏著滋潤心靈、發展個性、健全人格、豐富情感、潤澤生命的功能。語文教學理應是關涉生命成長的教育活動。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煥發生命活力,引領生命成長的教學智慧。本文擬從柏格森生命哲學的角度,結合語文學科的生命特性進行探討,試圖為構建生命化語文的教學智慧提出一點新的意見。

一、柏格森生命哲學理論概述

亨利·柏格森是生命哲學研究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其生命哲學理論以生命衝動為基石,以綿延為本質,以直覺為方法,強調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把對世界整體和人的存在的認識推向非理性的直覺。

生命的衝動是萬物進化的本源。這一思想乃柏格森生命哲學的本體論學說。柏格森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不斷創造進化的過程,其動力主要來源於內在於生命中不可遏止的“生命欲”——亦即生命的衝動。有了這種衝動,才能促使萬物像噴泉、像火箭一般保持向上噴射的運動狀態,從而表現出一種動態生成的、生生不息的無限活力。

綿延,為生命真正的實在。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學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綿延”。如果用河流的源頭來比喻“生命衝動”,那麼“綿延”就是川流不息的狀態。而把“綿延”與生命聯絡起來,它則是一股“生命之流”,柏格森稱之為生命的“真正的實在”。柏格森曾經從“時間”、“生命”和“變易”等方面為綿延作界定。但不管是從哪一方面的闡述來看,都能從中概括出“綿延”具有連續、不可分割、運動變化發展等本質特徵。也正因了這一動態生成的特徵,才使得綿延在前進的過程中不斷實現新的創造,新的超越。

直覺,乃通達生命本真的路徑。柏格森認為,人具有一種特殊的直覺能力,他試圖通過直覺體驗認識論的闡述來揭示生命的奧祕。由他在《創造進化論》和《形而上學導言》兩本著作中對直覺的闡述可以得知:直覺,是意識的向內運動,是“用一種精神的聽診法去感觸原本的東西的心靈的博動”,即直接通達生命的本質——綿延,並與之相融合的體驗和路徑。而這種純粹的、不自覺的精神活動也正是實現人類認識返璞歸真的重要途徑。

二、語文課程的生命特性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人文學科,具有區別於其它學科的獨特性質,其教與學都離不開人的聽、說、讀、寫、思等生命活動的參與。也就是說,不管是語文學科本身,還是語文教學活動,都具有突出的生命特性。

語文學科的情感性和不確定性與學習主體的情感性和個性化是息息相通的。語文學科的情感性和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文學形象的塑造與文學作品的閱讀鑑賞過程中。首先,文學創作的過程正是作者捕捉、體驗與提煉現實生活的生命過程,文學作品形象則是積澱著作者情思的生命化了的意象表達,它是作者認識和情感融合、感性與理性統一的生命智慧的結晶。其次,“言有盡而意無窮”是對語文學科特徵的準確概括,有限的語言往往承載著無限的閱讀情思。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在閱讀、鑑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總是會表現出理解的差異性和個性化,這正是語文學科的特性與個體生命的主觀能動性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還能不斷喚起主體生命新的體悟,讓學生常讀常新,獲得綿延不絕的精神滿足。這更是語文學科的生命特性的直接體現。

審美過程中的非理性和模糊性,以及教學主體智慧的獨特性,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和生成性。語文教學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對教學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利用,對教學內容的靈活把握與重組以及對教學活動的巧妙安排與組織。語文教學的生成性特點則主要體現於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多方面的動態生成,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智慧地、動態地把握的結果。一個充滿智慧的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不會僅僅侷限於教科書的內容,而是結合“生活”這部百科全書,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條件等,在教授預設知識的同時,隨機創設新的教學情境,適時匯入新的相關的資訊,完善與生成新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學中開放地接納始料未及的資訊,針對具體的教學情境調整預定的教學環節和步驟的同時,必然也要改變教學的手段和策略。因此,整個語文教學過程從最初的教學內容的創造性安排,到實際教學中教學方案的靈活變動,都充分體現其創造生成的特性。而這一點又是時刻伴隨這師生的思維活動和創造活動進行的,教學智慧的參與讓整個教學過程時刻呈現出生命的活力。

語文學科的情感性和不確定性必然形成語文學習的內隱性、體驗性。內隱學習是指有機體在與環境接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獲得了一些經驗並因之改變其事後某些行為的'學習。 語文學習的內隱性一方面表現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受到情感的薰陶和思想的啟發而產生新的生命感悟;另一方面表現為學生會無意識地將自身已有的文化素養、知識經驗、情感態度和需要興趣等一同參與到閱讀、鑑賞、寫作等學習活動過程中而獲得新的生命成長。體驗學習是體驗主體的身心與外部世界產生交往並生成反思的認識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的體驗性突出地表現在文字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一方面,語文文字是學習主體審美愉悅的最初源泉。在審美欣賞階段,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全部感情與整個心靈去擁抱作品,在情感與理智的相互交融中,達到審美體驗的高潮,精神生命在體驗中成長。另一方面,語文文字本身又是“作者心靈、語感物件化的一個整體性反映”。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總是會在充分調動感知、情感、想象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平時的體驗,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用文字記錄下來,以滿足生命的情感需要和表達需要。而這個投入身心的作文過程本身也就是生命體驗的過程。

三、生命哲學對語文教學智慧的啟示

所謂語文教學智慧,應該是教師在深刻地把握語文課程和教學物件的生命特性後高屋建瓴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語文課程資源,在洞見課堂氛圍以及學習者認知與情感發展方向後機敏、巧妙、高效地進行教學引導與生成的能力。它是“教師全身心融合、全過程投入後達到的圓融貫通、自由和美的一種藝術境界,應該洋溢於課內課外的每一個角落,體現於整個教學過程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步驟之中。”

作為一門具有生命特性的特殊學科,語文教學不僅擔負著“教書”的責任,而且必須扛起“育人”的重任。然而,在“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持續蔓延的現代語文教育中,生命嚴重缺席了。因此,尋找回歸生命的軌道,成為當前語文教學智慧必須解決的問題。而柏格森呼籲對生命的關注,通過對“生命衝動” “綿延”“直覺”等生命活動的深入研究,主張用非理性來認識事物的生命哲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對現代教學,特別是對具有生命特性的語文教學智慧的生成具有不容忽視的指導意義。

構建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釋放師生的生命活力。語文學科具有情感性、審美性、體驗性等特點,但語文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在個性化的學習過程中體悟生命至真的情致,實現語文課程的生命特性,從而成就語文教學的獨特智慧?柏格森生命哲學指出,生命衝動具有強大的、永恆的力量,是世界萬物的源起,又推動著世界萬物持續地創造和進化。這種內在於人本身的“生命欲”,使人成為一種具有超越性的存在體,它推動每個人不斷學習,創造生活,展現出生命獨有的光彩活力。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像珍視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一般重視和保護這種生命衝動,並且,創造機會充分地釋放這種生命活力。

釋放師生的生命活力必須注重教學的動態生成。而這個過程是以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為基礎的。首先,語文教學應該注重交流討論,通過師生之間真誠、平等的對話讓雙方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在相互傾吐、碰撞與接納的過程中實現新的精神交融與生命覺醒。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開放性的探究課題,並給學生留足思索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自主的體驗、感悟與分享中享受生命的高峰體驗和創造樂趣。最後,教師還應用心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根據學生的閱讀見解即時創設一些新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中更好地獲得思想的陶冶和情感的昇華,也由此獲得人性的解放與心靈的自由,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引進內在於生命的教學內容,激發師生的無限潛能。柏格森的“綿延”本體論向我們闡明:世界並不存在一個絕對靜止的本源,它是處在永恆流變和生成之中的。柏格森認為,每一個人都擁有兩個“自我”,一個是表層自我,另一個是深層自我。表層自我處於自我的外層。為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時刻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而是不真實的。深層自我則是“真正的自我”,這種自我內在最本真淳樸的自然狀態“是混雜紊亂的,變動不停的,不可言狀的”。人的“深層自我”所表現出來的不受束縛、自由創造、自由成長正是人的生命本質之所在。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這樣的個體生命的存在,處於一種不斷生長髮展的狀態,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而語文學科的不確定性和語文教學的創造性、生成性正好吻合了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生命的自由創造性和不斷髮展性。有人說“語文生活是人的生命的棲息地”。師生或者在對由有限的文字元號構成的文字的解讀中,獲得無限的思想碰撞和情感的共鳴;或者在對語文教學情境的適應及相互作用中逐步把預設的教學目標變成現實,同時又不斷生成自己新的理解、新的領悟。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具有激發師生生命無限潛能的智慧。

激發師生“深層自我”的無限潛能要求引進內在於生命的知識。柏格森曾說:“我們幼時的感受、思考和希望無一不延伸到今天, 與現在溶為一體, 使你欲棄不能。”“沒有任何知覺不是充滿了記憶”。意在強調任何知覺活動都必然有著個體內在的經驗和能力的參與。也只有具備內在的經驗和能力,才能順利進行新的學習與活動。而平時我們語文教師教授的,諸如文字的辨識、語句的表達、詩文的積累等內容,卻幾乎始終是直接存在的、佔有空間的、可以計量的,也即 “外在於生命的知識”,這樣的教學無法幫助學生真正形成內在的經驗和能力。只有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內在需求,結合自身已有的經驗和充分地理解,對這些表面存在的有限的文字和符號進行大膽地想象和聯想,達到盡情盡興的審美體驗,實現生命與知識的一體化,最終獲得有助於生命的創造和成長的刻骨銘心的記憶,才稱得上真正的知識,即“內在於生命的知識”。“內在於生命的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順利引進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並根據其需求蒐集開發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或藉助直觀、形象,或通過實踐、活動,著力引導學生進行生命的體驗,探尋師生之間內在的心靈共振,幫助學生將一串串直觀的文字內化為內在於生命的知識——內在的體驗和感悟、深層的素質和能力。同時,也使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得以無限提升。另一方面,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全神貫注,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要有意識地拓寬自己的視野,並嘗試開闊思維,豐滿想象的羽翼,從而在體驗中獲得深層的情感體會和能力素養。

創設自由體驗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的直覺體驗。柏格森認為,直覺是“理智的交融, 這種交融使人們自己置身於物件之內, 以便與其中獨特的、從而無法表達的東西相符合。”也就是說,直覺就是當下的內心體驗,也是通達生命本質,感受生命靈動的途徑。雖然柏格森的“直覺”涉及到整個宇宙的運動、變化和體驗,其外延遠遠大於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直覺體驗”,但並不妨礙它對語文教學智慧產生巨大的啟迪作用。而當柏格森強調直覺的發生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結構和經驗基礎,同時還有賴於超越理智的審美態度和想象能力的培養。這時,我們便能從中獲得更大的啟示。

如前所述,語文學習的內隱性和體驗性清楚地表明語文學習的本真狀態總是未經理智的思考和抽象的分析,僅依據個體的體驗、感知迅速地對客觀物件作出判斷、猜想和設想,或者突然對問題的解決產生“靈感”與“頓悟”。此即語文教學中的直覺體驗。直覺體驗對語文學習具有直接有效的推動作用,它有利於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真正內化為自身的素養和能力,有利於實現學生在學習上的創造和超越。因此,一個有智慧的語文教師應該致力於調動學習主體內在的知識涵養和情感態度,使其精神穿梭在字詞間,尋找與“深層自我”相融合的本質,以達到最真實的,富有意義的直覺體驗,並最終形成內在於生命的語感能力。首先,要打破以往單向灌輸、生搬硬套、師者至上的教學格局,時刻注重學生的自由體驗。並且,還必須保證這種體驗不受自我主觀意識和外在功利的干擾,要潛心深入物件內部,以獲得對物件的本質的理解和感悟。其次,要著眼於學生對相關的語文經驗的積累和規律的認識,著力創設自由體驗的教學情境,營造輕鬆開放的課堂教學氣氛,引導學生大膽地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培養學生正確的判斷力和審美的態度。

尊重生命,彰顯人性,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教學理念。生命化語文教學智慧對於煥發每一個生命的活力,促進生命的不斷創造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實現語文教學生命化是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應該為之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