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發展戰略探析

才智咖 人氣:9.23K
  

<摘要>區域發展戰略的理論模式形式多樣,就其型別來說,大體上可分為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和空間發展戰略模式兩大類,它們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關聯的。本文就和大家探討一下空間發展戰略模式中的不平衡發展戰略及其在我國社會主義區域經濟建設中的運用。 
關鍵詞:區域發展戰略  不平衡發展戰略  區域經濟 
    戰略這個詞本是軍事上的用語。它泛指帶全域性性和長遠性的重大謀劃。它具有全域性性,綜合性,層次性的特徵。而區域發展戰略是戰略中的一種,是指對區域整體發展的分析、判斷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決定全域性意義的抉擇和謀劃。它的核心是解決區域在一定時期的基本發展目標和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對推動區域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有重大意義。區域發展戰略的理論模式形式多樣,就其型別來說,大體上可分為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和空間發展戰略模式兩大類,它們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關聯的。本文就和大家探討一下空間發展戰略模式中的不平衡發展戰略。 
1.不平衡發展戰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 
    不平衡發展戰略是指由於各地區發展同一產業或者同一產業投入產出效果不盡相同,在國家所掌握的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證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國家必須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採取重點開發的方式,並在資源分配和財政投入上對重點產業進行傾斜的一種空間發展戰略模式。 
    不平衡發展戰略的思想基礎是:平衡是有條件的,相對和暫時的狀態。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客觀的,絕對的。沒有高差的地方的水是靜止的,沒有活力的,而有高差地方的水是洶湧澎湃的,充滿活力的。區域的經濟發展要想有活力,就必須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區域不平衡發展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由於人類社會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帝王將相為了追求享樂,一般都將精力和財力投往都城以及能為國家創造積累財富的地方,再加上當時世界動盪不安,戰火綿綿,對於那些邊遠地區發展的投入少之又少。而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剝削,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依附關係束縛了落後地區的發展。這都導致了區域間生產力佈局極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十分懸殊,從而為區域的不平衡發展奠定了基礎,埋下了伏筆。 
    1.1 經濟發展條件的地區差異 
    世界上各地區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十分明顯。在區域發展的初期階段,資金和人才等往往會被吸引到區域條件較好的地方,因為在那些地區的發展潛力大,資金投入的回報率高。而這些地方往往就成為該區域的增長極,它的發展速度會比周邊地區快,由於它的迅速發展,對資金、資源和人才的需求會增大,這就會將周邊地區的資金、資源和人才等進一步吸引過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核心-邊緣理論。在這個過程中,增長極周邊地區的發展就會受到增長極的抑制,從而導致了核心地區和邊緣地區的不平衡發展。以1985年我國各城市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的實際平均稅率為例,浙江省平均為34.2%,相當於江西平均(18.0%)的1.9倍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平均(10.3%)的3.3倍。上海市平均資金利稅率為58.5%,長江三角洲鐵路沿線的其他城市多在30%--40%之間,而蘇北的徐州、連雲港和浙南的溫州、椒江等市卻只有10%--20%。同樣是以開發煤炭資源為主的煤炭城市,大同市的平均資金利稅率(12.0%)相當於淮北市(2.4%)和淮南市(2.8%)的4--5倍。由此可見,要使我國有限的財力和物力在空間安排上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就必須選擇經濟技術基礎較好或區位優勢較突出的地區進行重點開發,實行不平衡發展戰略。 
    1.2 經濟增長潛力的地區差異 
    由於各地區的地理條件不同,資源的豐富程度和組合不同,各地的產業結構和經營管理水平也不同,因此各地經濟增長潛力不同,從而引起了投資環境的不同。投資環境好的地方,資金投入產出率高,產業佈局就會發展較為完善,從而該地區就業率就會高,而同時就業機會高,對人才需求量大。反之,投資環境差的地方,其就業率就低,就業機會低,人才往往被吸引到投資環境好,經濟增長潛力大的地區,使得經濟增長潛力小的地區的發展受到約束。在同樣的政策、同樣的投入條件下,由於增長潛力的大小不同,地區經濟增長也會產生差異,導致區域產生不平衡發展。 
    1.3 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的促成作用 
    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從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中獲益,使其在地區競爭中處於更有利的地位,各種產業分佈有向經濟發達地區集中的趨勢,而這些企業的集中,又會導致那些為它們服務及它們為之服務的`前導及後導型產業也向這些地區集聚。這一切的結果是使該地區的人口數量大量增加,這又為大量的服務行業向該地區集中創造了條件。這樣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乘數效應增長,導致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經濟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使地區的發展不平衡越加嚴重。以當今的大城市的發展可以說明這點。大城市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聚集效益。由於大城市的諸多優勢,如悠久的經濟發展史,完善的經濟結構,成熟的市場與雄厚的技術力量,使他們的聚集效益和規模效益比中小城市體現的更加顯著,而且隨著規模的擴大而遞增,這樣導致各種要素向大城市聚集,城市越大,這種聚集能量越大。正因為如此,美國紐約擁有了全美最大工業企業1000家的116家,佔11.6%;日本東京擁有全國最大工業企業1500家中的794家,佔52.9%。 
2.不平衡發展戰略的終極迴圈--更高層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發展 
    那麼在不平衡發展中,會不會使地區差距不斷擴大,地區間關係越來越嚴重呢?對此,學術界有兩種見解: 
    2.1 不平衡發展可以達到平衡發展的目的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在不平衡發展中,平衡的力量會發生作用,使地區發展不平衡趨向平衡,其主要動力是:                                                                                          
     (1)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勞動力與技術的自由流動,將導致區域發展趨於均衡。 
     (2)經濟擴散作用,推動地區平衡 
     (3)區域開發過程的交替變化,促進地區平衡發展 
     (4)區際間產業的轉移和結構的調整,推動地區平衡發展 
    2.2 不平衡發展會造成惡性迴圈,貧富更加懸殊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一種具有超穩定性的經濟現象,在通常情況下,一般不易改變。納克斯在研究地區平衡發展問題時曾提出過開發中國家存在一種貧困惡性迴圈現象。一是落後地區資本貧乏,造成低水平的供給,又造成低水平的需求,在需求方面對投資缺乏引誘力,在供給方面又由於資本不足,缺乏增長的動力;二是需求方面的迴圈和供給方面的迴圈是同時發生作用的。 
    以上兩種觀點都是有其道理,值得借鑑。然而不平衡發展,產生的後果是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經濟都會得到發展,但不會趨於平衡狀態也不會產生貧富更加懸殊,而應該是經歷短暫的平衡狀態,又出現了不平衡發展,但這種不平衡發展不再是低層次的貧與富的不平衡發展,而應該是更高層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發展戰略探析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