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技術資源約束分析

才智咖 人氣:3.11W
    摘要:中部地區是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比較薄弱的地區,也是縣域經濟在中部經濟中佔有比例較高的地區,因此,發展中部地區的縣域經濟至關重要。通過大量詳實資料對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技術資源約束進行論述,闡述了技術資源的內涵以及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並針對這種約束產生的原因,提出在技術資源約束下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性建議,從而促進中部縣域經濟的發展,為“中部崛起”提供更大的推動力。
  關鍵詞:技術資源;縣域經濟;中部地區
  
  一、技術資源概述
  
  技術資源是指製造某項產品、應用某項工藝或提供某項服務的系統知識。技術要素的表現形態可以是文字、表格、資料、配方等有形形態,也可以是實際生產經驗、個人的專門技能等無形形態。
  隨著經濟的進步和經濟理論的發展,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產要素,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精闢地概括了科技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在經濟已開發國家,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遠遠超過資本期勞動投入量增加的貢獻。科技進步對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的巨大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改善生產要素的質量,包括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裝置裝備水平,改良生產工具,革新工藝流程等,從而大大縮短勞動時間,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果;二是擴大勞動物件的種類,提高資源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率,節約和替代稀缺的生產資源;三是改造傳統產品和產業,創造新的產品和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不斷高階化;四是推動國家和地區間生產專業化和協作的發展;五是提高管理決策水平,對管理手段和組織手段的現代化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技術資源對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約束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一)技術資源約束的表現
  技術資源約束主要包括人才約束、成果轉化約束、技術投入約束,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科技人才資源不足
  2003年,從萬人所擁有的科技人員數比較,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投入水平相當,分別為17.50%和16.09%,但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5.38%,遠落後東部的38.87%。中部與東部在科技人才資源方面的差距大,且正在逐年加劇。
  2.科技成果的'應用和轉化薄弱
  一是科技產出水平低。從1997—2003年中部在SCI、EI、ISTP上收錄的論文數佔全國的比重,與東部的落差都達到50%以上,與西部持平。中部地區專利授權量佔全國比重呈下降趨勢,1993為14%降至2003的9.5%,萬人專利授權量2003年0.29低於全國0.778的平均水平。二是科技成果產業化能力不強。中部技術市場成交額佔全國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只有12.42%,遠遠低於東部72.81%的水平;新產品產值佔工業總產值比重2003年也只有10.92%,低於全國15.94%的平均水平。
  3.科技經費投入不足
  2003年中部的R&D經費佔GDP比重、科技人員人均經費、科技三費佔財政支出比重、企業產品開發費佔銷售收入比重四項指標分別為0.06%,2.75萬元、0.81%,0.68%,全面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12%,4.45萬元、1.08%,0.72%),落後東部(0.13%,5.25萬元、1.41%,0.77%),除了科技三項費用佔財政支出比重略高於西部外,其他三項指標比西部(0.11%,3.77萬元、0.67%,0.75%)還低。
  (二)技術資源約束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原因分析
  1.中部縣域經濟基礎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還不能完全深入社會各層面。與全國縣域經濟水平相比較,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的縣域經濟水平處在中部偏下水平,比不上東部,略低於東北地區,稍高於西部地區,這就造成中部地區縣域內地方財政對科技的投入力度不強。地方財政除了吃飯外,根本沒有多餘的資金支援縣域內科技的發展,而縣域內的企業大都是鄉鎮企業,資金不足,企業領導在觀念上也不把科技放在重要位置上。即使碩果僅存的國有企業也一般與傳統的產業相關緊密,像食品等,對科技的需求不是太強烈。同時,由於中部地理位置在內陸,對外開放的時間晚且力度不夠,所以,中部地區的縣域內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觀念還不能真正深入社會各個層面,特別是縣域內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員,由於受教育程度低,所從事的工作以體力為主,對科技對勞動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認識不足,再加上封建人口觀念的存在,認為科技步入人口的思想還相當程度上存在,從而造成中部縣域科技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科技資源大量流失。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技術資源約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