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小情緒教育及其策略探析

才智咖 人氣:3.24W
關於中國小情緒教育及其策略探析


  〔論文摘要〕情緒智力指的是體察自己與他人的感覺、情緒,以及應用所體察到的資訊自己思考與行動的能力。本文對情緒智力概念及其在學的演變過程進行了介紹,並對情緒的重要性、中國小校開展情緒教育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論文關鍵詞〕中國小生;情緒;情緒教育
  
  自1995年10月9日美國時代週刊以EQ(情緒智商)作為封面專題以來,情緒智力逐漸成為各界特別是教育界的熱門話題。情緒智力是社會智力的一種,它是體察自己與他人的感覺、情緒以及應用所體察到的訊息來引導自己思考與行動的能力。《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作者丹尼爾·戈爾曼(D·Goleman)在書的開頭便引用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的話:“任何人都會發怒,這不難,但發怒要針對適當的人,發怒的程度要恰到好處,而且發怒的時間、目的和方式也要恰到好處,那就不容易了。”這說明了人人都有情緒,但必須有適當的控制,必須考慮到物件、地點、時間、目的和方式,不能過分。情緒有愉快與不愉快之分,像憤怒、悲傷、焦慮等是不愉快的情緒,而歡樂、欣喜、滿足等是愉快的情緒。我們都希望生活中有較多的愉快情緒,較少的不愉快情緒。但這兩類情緒都會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並不是人能完全控制或掌握的。
  
  一、從糖果測驗看情緒智力的重要性
  
  智商(IQ)能影響一個人的學習成績與未來成就,這早就為人們所熟悉。但戈爾曼提出,在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高低時,情商比智商可能更重要。情商指的是一個人節制自己的情緒的能力,它包括自我覺察、理解他人、承受挫折、社交技巧等方面的能力。EQ較高的人,也是情緒比較成熟的人。人的身體或生理會在一定的時間內成熟,但人的情緒或心理卻不一定,有人一輩子在情緒或心理上可能都不成熟。情緒的成熟有兩個條件,一是控制,一是宣洩。情緒的控制和宣洩,都必須適當而不過分,才算是真正的成熟、穩定而正常了。
  戈爾曼了近十年來心上的研究成果,來支援EQ比IQ更重要的理論。他的書中引用了一項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米歇爾(W. Mischel)等人所做的糖果測驗。研究人員叫一群四歲的兒童一個個進入實驗室,每個孩子面前擺放了一塊糖果,並且告訴孩子們說,他們可以立刻把糖吃掉,但如果能等研究者回來再吃,他就可以得到兩塊糖。有些小孩在研究人員一跨出門就很快吃掉了糖,有的捱了幾分鐘後才吃,有的堅持到了研究人員回來得到了兩塊糖。這是一個測驗孩子控制衝動的題目,考察的是兒童的衝動與自制、本我與自我、慾望與剋制力、即刻滿足與延遲滿足、剋制情緒與壓抑衝動等方面的素質。從這個實驗中可以略窺孩子的性格特質,甚至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經過長時間的跟蹤研究,這些孩子在上高中之前就顯示出了很大的差異。那些自制力強的孩子,受到同學們的歡迎,也勇於面對挑戰,學習能力較高,在表達、學習專注、制訂與實踐計劃等方面均有較強的能力;而自制力弱的孩子相比之下表現出更多的負面特徵,大多孤獨頑固,怯於與人交往,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壓力就退縮、易怒、易與人爭鬥、疑心重。在高中畢業的學力測驗(SAT)中,自制力強組的孩子比自制力弱組的孩子平均分數高出210分。從這項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EQ對學生的學習成就來說在某種意義上有比IQ更高的預測性。
  
  二、情緒智力概念在心理學的演變過程
  
  早在二十世紀初,桑代克便提出“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一詞,他所說的社會智力指的是:“瞭解與處理男人與女人、男孩與女孩的能力……人際關係中的聰明行為。”在桑代克之後,韋氏智力量表的創造者韋克斯勒認為智力就是“使人有目的地行動,有理性地思考,以及有效地處理其”的能力。這個定義本身,尤其是處理環境的能力便包括了處理人際環境的社會智力。他認為所謂社會智力只是將一般智慧應用在社會情境而已。在韋氏成人智力量表中的“圖書整理測驗”專案便是測量受試者是否能瞭解並有效地處理書籍中所描述的人文情境。韋氏當時便自稱這個分量表就是測量桑代克所謂的社會智力的測驗。後來,當基爾福特提出“智力結構”概念時,它包括了所有前人測量到的智力,不過他將社會智力這個名稱改為“活動智力”,這種智力就是處理有關他人的注意、知覺、思想、願望、感覺、心情、情緒、意願、他人以及自己的行動等行為資訊的能力。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又有兩個更為著名的智力理論對社會智力有很精彩的解釋。一個是在加德納(H. Gardner)所倡導的“多重智力理論”中,有一種“人際智力”相當於社會智力。這種智力包括“知己”與“知人”的能力,“知己”指的是理解自己的感性世界,“知人”指的是注意以及區別他人的心理世界。人際智力高的人,能夠洞察他人所隱藏的感情與動機,並具有令他人信服的能力。另一個是斯登堡(R. J. Sternburg)的三界理論(Triarchic Theory),他認為人運用智力的範圍有內界、外界和從內到外、從外到內之間的經驗界。內界指的是個體內在環境中有關的智慧,包括設計與決定處理資訊的策略、執行策略以及求知的過程;外界指的是有目的的適應、選擇以及改造個體的生活環境的過程。適應就是個體使自己能夠很恰當地符合環境的要求,若不能適應,個體可以選擇另一個環境加以適應,也可以改造環境以增加適應的可能,個體的這種能力便相當於社會智力。第三界為經驗界,指的是在內界與外界交流關係中,所產生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個體在遇到一個新環境、不能用已有智慧來解決問題時,必須要了解那個新環境,然後根據所瞭解的資訊而採取新的行為。個體的這部分能力相當於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