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品牌有效傳播策略探析

才智咖 人氣:9.02K
教育品牌有效傳播策略探析
  摘要:本文認為,品牌傳播需要創新傳播理念,以提高傳播效果為出發點,採用定向傳播、定製傳播和媒介泛化策略構建模式。
  關鍵詞:教育品牌 有效傳播 傳播內容 傳播渠道

  
  教育品牌傳播是教育品牌塑造的重要環節。教育品牌傳播就是通過架設品牌或品牌所有者與目標受眾之間溝通的橋樑,使目標受眾接受品牌的價值觀,最終產生購買行為,而實現教育品牌資產的提升。相較大眾品牌而言,教育品牌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共性在於,教育品牌也是一個名稱和符號,用以識別競爭者,賦予使用者地位,降低其使用風險;個性在於,教育品牌組成要素不同,傳播物件、傳播渠道、傳播內容也不同。這就決定了教育品牌傳播不能完全照搬大眾品牌傳播的經驗,要提升教育品牌的傳播效果,一方面要探尋與教育品牌傳播內容、傳播物件相匹配的傳播渠道。另一方面需要根據不同的物件設計不同的傳播內容。
  
  一、定向傳播
  
  教育品牌雖然在公眾中的影響具有廣泛和深遠的特點,但教育品牌的目標受眾相對集中,具有小眾的特徵。在制定教育品牌傳播的策略時,以定向傳播的方式向品牌的目標受眾進行傳播無疑是提升傳播效果的捷徑之一。所謂品牌定向傳播,就是向品牌的目標受眾和目標受眾所在的區域傳播品牌相關資訊。
  
  1.特定的區域
  教育品牌實質上是服務品牌。服務品牌的顯著特徵在於提供服務和接受服務同步完成。因此,教育服務總是以某地為中心,向周邊擴散,其影響力和凝聚力總是由強至弱成輻射狀衰減,其中心所在地便是接受服務的主要群體。如:牛津、劍橋此類世界知名的大學,其受眾主要在其所在國;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這樣的重點大學主要受眾在其所在省市;以培訓著稱的新東方學校以區域中心城市為佈局的落子點,以上不同類別的教育品牌都遵循這一基本原理。提升教育品牌傳播效果,必須充分考慮這一特點。
  教育品牌傳播對區域性的考慮主要基於兩個方面:一是有利於鎖定目標受眾;二是文化因素的地域性明顯。地域文化是一個區域長時間形成的價值體系,決定著該區域對某一事物認知的共同傾向,具有獨特性。地域文化是影響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品牌傳播充分考慮地域文化對傳播效果的影響,一是有利於尋找意見領袖,形成有效的二級傳播,二是可以有針對性進行編碼。
  
  2.特定的人群
  社會是由無數社會群體構建,不同的群體具有不同的共同點,如以組織形成的機構正式群體,以興趣愛好形成的非正式群體,均可找出其中的共同點和共同利益。落足到對教育品牌的消費,消費者受到年齡、專業、興趣的影響。在我國,教育分為學前教育、國小教育、初級中學教育、高階中學教育、大學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等幾個層次,其中國小教育分為低年級教育和高年級教育。這些教育中。消費者雖然同是學生,但傳播物件卻不盡相同,如國小低年級教育和學前教育面對的消費者雖然是學生本人,但真正在其中起著決策作用的則是學生家長,所以這一階段的傳播物件主要是家長;國小高年級教育的學生一般是9歲以上,初具識別能力,雖然此時消費決策權仍在家長,但其意見已具一定的影響作用,故這一階段的傳播物件應該是家長和學生本人。重點傾向家長;而對於初級中學生而言,處在青春叛逆期,家長對其的尊重加強,二者之者宜均衡著力;對於高中學生而言,意識逐步自立,家長逐漸相信其判斷力,且這一階段的學生,不管是家長還是其本人,基本能明確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對於家長而言,在兩相權衡之後,多會信任孩子的選擇,故而孩子的選擇會更加影響家長的選擇,基於這一階段的傳播,宜以學生為主,家長兼顧;而列於大學生而言,無論是人格還是意識均已自立,並具備說服家長的能力,所以在這一階段的傳播中,家長意識已經僅是物件;同樣,研究生階段以及繼續教育階段的教育,消費者與資訊受眾已經合一,即消費者是學生本人,資訊受眾也是學生本人,在傳播實務中,當認真研究其本人需求,而不顧其他。
  同理,教育品牌的消費者中,由相同專業背景、相同興趣愛好的群體形成消費共同點進而形成不相同的消費者群體,並擁有一定的購買力。但這些群體又受到消費興趣和消費能力的影響,從而影響到最終消費者。落腳到具體的教育品牌傳播,首先要找到群體間的重疊,即群體間消費者興趣的重疊,這是保證傳播效果的最佳路徑,其次是研究具體層次的訴求需要,從而制訂品牌傳播策略,以極力提升傳播效果。
  
  二、定製傳播
  
  要實現精準的傳播,必須充分考慮到物件解碼的能力和習慣,不同群體的不同文化背景,相同群體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的影響。
  
  1.內容編碼
  傳播要克服因為受眾的文化背景、年齡差異、社會閱歷等不同帶來的影響,必須充分研究不同群體解碼的習慣和方式,遵循受眾的需求進行編碼。影響教育品牌傳播效果的兩個顯著因素是受眾的.層級和對教育需求的目的不同。前者受到年齡和社會閱歷的影響,對資訊的解碼和還原能力有所不同,編碼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受眾特徵進行編碼;如針對高階中學學生的傳播,可以強調教學的質量,或強調對未來的影響等方面,在內容的構建上,既可以藉助案例實證傳播,也可以通過趨勢描述等;對於後者,因為需求不同,而區別編碼。Denis McQuail和Sven Windahl認為“不同的人群(或次文化)通常居於截然不同的社會位置,並據此而理解世界和媒體訊息。”。在各個階段的教育中,基礎教育則是強調對學生的良好習慣的養成、引導其性格形成以及基礎知識的學習;大學教育則是培養學生形成社會價值觀、健全人格,同時對其進行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而對於繼續教育的受眾而言,由於他們已經工作多年,有一定的社會經驗,接受繼續教育的目的主要包括知識、技能的提升,以及藉助接受繼續教育這個平臺幫助完成其社會關係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