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怒致病與心理應激的相關性

才智咖 人氣:8.85K
探討怒致病與心理應激的相關性
摘要: 基於七情學說與心理應激的相似性,從病理機制和動物模型研製方面探討了怒致病與心理應激的相關性,顯示了中西醫學在神經——精神這一高層次領域中的密切溝通合作和優勢互補,為中醫不同臟腑功能本質和證候機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 七情學說 怒致病 心理應激 綜述

1 七情學說與心理應激的相似性
  1.1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就是整體觀念,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重視人體內部以及人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協調統一。七情學說強調情志與臟腑之間依靠氣機正常升降而產生的統一協調,認識到情志與臟腑氣機之間任何一個方面出現異常,均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應激理論則適應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需要而迅速發展起來,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構成的應激中介機制將應激源(生活事件)與最終的心理生理反應聯絡在一起。
  1.2 七情學說與應激理論均認同七情與應激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作用。七情是人們對外界刺激產生的正常情緒體驗,能夠促進臟腑功能協調和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當情志過於強烈持久,超過了人體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時,則會損傷機體,造成陰陽失衡、臟腑精氣虛衰而產生病變。應激則是個體對變化著的內外環境所做的一種適應,是機體提高警覺系統以應付可能的威脅與挑戰的防禦反應。適度應激可以提高機體的適應及應對能力,而積極應激,強烈、持久的應激則會使體內的穩態打破,形成消極應激,波及多個系統及易感內臟,導致疾病。可見七情與應激都強調一個內環境的平衡。
  2 怒致病與心理應激的相關性

  儘管中醫學中沒有“心理應激”這一概念,但中醫藏象及七情學說很早就認識到不良的環境或精神刺激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心理應激理論與中醫情志內傷理論在理論框架與對發病原理的認識上存在一致性[1],周萍等[2]認為中醫情志致病與現代心理應激理論在認識方法上有很大的相同之處,其扼要模式S-R(S:外界刺激,R:人體心理性的、生理性的多層次的反應)是一致的;從中醫角度而言,機體調節應激反應的核心臟腑是肝[3]。嚴燦等[4]則認為應激理論與中醫學陰陽氣血、臟腑機能平衡的整體觀高度一致,肝主疏洩的功能更是在機體心理應激中起決定作用。肝在志為怒,負性生活事件是怒致病的始發因素,所以怒致病與心理應激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2.1 病理機制的相通性 怒致病的病理機制。現代醫學認為怒主要是通過引起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系統的失調而致病的。憤怒情緒發生時,啟用交感神經系統,引起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興奮;內分泌系統被啟用,血中腎上腺皮質激素、腎素血管緊張素、甲狀腺素、胰高血糖素、垂體後葉激素分泌增加,這些激素對肝臟和其它一些器官都有影響[5],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病症。

  心理應激的生物學機制。Vuitton等學者[6]提出心理應激與疾病的關係是一系列連鎖的過程——緊張性刺激、對應激刺激的反應、神經內分泌的改變、免疫應答失調、疾病的發生。嚴燦等[7]結合中醫基礎理論及相關研究進展,將現代心理應激理論引入中醫理論的研究中,從臟腑學說提出,任何形式的應激首先是影響了機體的正常氣機。肝失疏洩所致生理病理改變的發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病理性的心理應激反應。所謂“疏洩”與調節心理應激反應過程中的中樞與外周多種神經遞質、神經肽、激素以及酪氨酸羥化酶的變化有關。心理應激的物質基礎是神經一內分泌-免疫調節(NIM)網路,有學者通過對中醫肝臟象及證候的有關研究得出:肝的實證和虛證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4],肝的疏洩功能也存在著一定的NIM網路調節機制,其中樞神經生物學機制在整體上與調節下視丘——垂體——腎上腺軸有關,具體而言,可能與調節慢性心理應激反應(情志活動異常)過程中中樞多種神經遞質及其合成酶、神經肽、激素、環核苷酸系統以及即刻早期基因los蛋白表達等的變化有關[8]。因此,心理應激反應已成為研究怒致病生物學機制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