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課堂英語交際意願的實證性調查

才智咖 人氣:6.95K

在19至20世紀的,英國和美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使得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如今,許多國際場合都使用英語做為溝通媒介。英語也是與電腦聯絡最密切的語言,大多數程式語言都與英語有聯絡,而且隨著網路的使用,使英文的使用更普及。英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一些人認為低地蘇格蘭語是與英語最接近的一個獨立語言,而一些人則認為它是英語的一個方言。與古英語最接近的是古弗裡西語,這種語言現在仍然德國北部和荷蘭的弗里斯蘭省使用。蘇格蘭語、低地撒克遜語、丹麥語、德語、荷蘭語、南非荷蘭語和英語也很接近。擁有丹麥血統的法國的諾曼人於11世紀征服英格蘭王國,帶來數萬法語詞彙和拉丁語詞彙,很大程度地豐富了英語詞彙外,相對也驅使不少原生的日耳曼語彙作廢。

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課堂英語交際意願的實證性調查

摘要:通過運用調查問卷、課堂觀察和半結構化訪談,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課堂交際意願的現狀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受試者的英語交際意願水平較低,且交際意願隨著交際人數、交際物件和交際情境的變化而不同。同時,受試者的類似特徵型交際意願與情境交際意願呈顯著相關。據此,作者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進措施,以激發學生的英語交際意願。

關鍵詞: 非英語專業學生 英語交際情境 英語交際意願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能夠在以後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資訊交流。但在英語課堂上為什麼有些學生願意開口而有些學生不願參與交流?外語學習過程並非單純語言技能的.學習過程,而是許多其他因素共同影響的過程,如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社會支援和語言環境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被一些學者[1]稱作外語學習中的交際意願(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簡稱WTC)。

交際意願有類似特徵(trait-like)的傾向。“類似特徵”就是突出交際意願的系統性和穩定性,即某個體在一個情境如小範圍中與她/他在另外一種情境中如公共場合中的交際意願是相關的。交際意願受情境因素的影響,比如交際物件的差異。所以,MacIntyre等[1]談到交際意願是一種基於情境的變數。交際雙方的熟悉程度、在場人數多少、交際情境的正式程度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到交際意願。

在亞洲,Tomoko Yashima[2]於2002年以297名日本學生為研究目標,探索出了一個適合日本學習者的交際模式,研究結果發現,除了二語語言程度和交際信心沒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各因素間的關係都有顯著差異。交際意願在中國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和Clement[3]認為中國學生雖然有參與交際的慾望,但受阻於社會情境和情感知覺等因素而不能發展為直接的交際意願。餘衛華[4]的研究發現,由於社會支援等因素的不同,廣州地區學生的交際意願明顯高於香港地區學生的交際意願。前人的研究雖然在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上提供了借鑑,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他們大多在國外對留學生展開調查。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1、大學生目前在課堂上的英語交際意願如何?

2、類似特徵型交際意願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現的特徵如何?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物件

參加此次研究的學生是來自廣州某高校180名大二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選取的專業儘可能具有代表性。問卷是隨機發放的,最終收回有效問卷174份。

2、研究過程

研究結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兩個階段進行。首先向學生髮放問卷,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個人資訊;第二部分來自改編於MacIntyre等人[5]的12個有關課堂內交際意願的問題(Q=0.889),計分方式為里克特五分制,學生回答問題的範圍從1-“從不願意”(never willing)到5-“幾乎總是願意”(almost alway swilling)。從各部分的數量值來看,此設計符合統計要求。然後筆者選出交際意願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各五名學生,觀察他們上課在不同情境下的交際意願參與程度,對錄影的情況進行分析。最後這10位學生接受半結構化訪談,回答4個開放性問題,目的在於解釋所答問卷,從而驗證定量資料的結果。訪談採用中文並錄音,隨後對錄音進行文字改寫。

3、資料收集與分析

問卷收集後,筆者將結果輸入電腦,首先用SPSS 15.0對各部分量表進行描述性分析,之後將錄影結果進行分析,對訪談部分錄音轉寫文字並予以歸納,對重複出現的歸因命名,為定量資料提供參考。

三、研究結果

1、英語交際意願的情況和特點

根據SPSS15.0對調查問卷錄入的結果顯示,受試者的英語交際意願處於比較低的水平(2.78)。針對不同的交際物件,受試者表現出的交際意願強度也不同。資料顯示兩人間的交際意願最強(3.03),面對全班人多的時候交際意願最低(2.92);不同的交際物件顯現的結果也不同,沒有老師參與的情況下學生的交際意願(3.00)明顯高於有老師參與的交談(2.97)。類似特徵型交際意願由高到低分別為:兩人交談(3.03),小組交談(2.96),面向全班發言(2.92)。

2、課堂情境下的交際意願分析

類似特徵型交際意願在不同的交際情境中各不相同。兩人交談時,學生比較願意和同學說英語(3.029),最不想和老師用英語交流(2.97)。當面對全班發言時,演講、回答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四種情境中,受試者演講時的交際意願最低(2.72),回答問題時的交際意願最高(3.12)。

筆者根據所測資料從中選取10名學生(交際意願最高和最低各5名)作為課堂上的觀察物件。錄影時間為80分鐘,前40分鐘對全班進行錄影,觀察全班學生的發言情況;後40分鐘觀察小組討論和兩人對話,隨後對錄影進行轉錄分析和資料整理。表1資料顯示類似特徵性交際意願與情境交際意願呈現顯著相關。

表1 類似特徵型交際意願與情境交際意願的相關性分析

3、課堂交際意願的影響因素

隨後10名受試者接受了半結構化訪談,回答了4個開放性問題。通過分析受試者對題目的回答,得出以下幾個方面認識:首先是自身因素,包括談話者的語言水平、自信和焦慮等情感因素。如麥某某被問到不願開口的原因時說道:“發音不好,詞彙量少,不知如何表達,有時候聽不懂對方說什麼。”學生由於缺乏自信,主動發起交際的意願不高。部分受試者對自己能否完成交際任務懷有遲疑態度,因此表現出較低的交際意願。黃某某說道:“有時想開口,但怕說錯,被同學和老師嘲笑。”中國的傳統文化使學生對他人的評價過分敏感。中國儒家文化倡導集體主義,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認可和評價之上。例如學生常常會想:“別人是怎麼考慮問題的?”“別人對我的看法是怎麼樣的?”部分學生因為擔心說英語會影響到個人形象而對英語交際產生反感或排斥。蔡某某講道:“我最不喜歡在全班同學面前做presentation,他們都看我一個人講,萬一我出錯會很沒面子。”其次是周圍情境,包括談話人數、談話物件、教師的態度、課堂氣氛、討論話題的可吸引度等。例如唐某被問到為何不願開口講話時說:“我有時想回答,但我們班的課堂氣氛很嚴肅,就不想說了。”輕鬆的學習環境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交際意願。大部分中國老師在課堂上被尊為專業權威,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當交談物件為老師或者交談中有老師參與時,學生不願開口,擔心如果回答錯誤,老師會批評。久而久之,學生對學習環境產生負面的認知心理,喪失交際的主動性。

四、結語

本研究通過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探索了大學生的課堂交際意願的表現特徵。結果顯示:學生在課堂上的英語交際意願不高,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靈活、科學地調整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培養學生的交際意願納入正常的教學體系中。在類似特徵型交際意願中,由高到低依次為:兩人交談,小組交談,面向全班發言。影響交際意願的因素有自身和周圍情境,包括交際的人數、物件、課堂氣氛、教師態度等。為此,教師善於改變教學策略,創造相對輕鬆的學習環境,多給學生正面的評價、營造相互信任、友愛互助的課堂環境。

參考文獻:

[1]MacIntyre,P.D.,D-irnyei,Z.,Clément,R.& Noels,K.A.(1998)eptualizing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L2: A situational model of L2 confidence and rn Language Journal,82(4),545-562.

[2]Yashima,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Japanese EFL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2,86(1),54-66.

[3]Wen,W.P.& Clément,R.A Chinese conceptualisation of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ESL. Language,Culture and Curriculum,2003,16 (1):18-38.

[4]餘衛華,林明紅.穗港高校學生英語交流意願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3):67-71.

[5]MacIntyre,P.D.,Baker,S.C.,Clément,R.,& Conrod,ingness to communicate,social support,and language-learning orientations of immersion 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1,23,36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