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病人的中醫護理

才智咖 人氣:2.45W

便祕在傳統醫學當中稱為“大便難”、“脾約”等,其證型可分為“虛祕”“實祕”兩種。目前,國內外對緩解便祕的研究多數為內服中西藥瀉劑、直腸栓劑、灌腸劑、潤腸劑等治療方法,這些方法容易形成依賴性,使患者長期得不到解決,成為嚴重便祕的誘因。以下為我們近年來用中醫護理方法護理此類病人的過程中總結經驗與方法。

便祕病人的中醫護理

行為治療制定有規律的排便鍛鍊,增加參與排便肌肉的力量和協調性,對排出阻滯型和結腸通過正常型便祕有一定的效果。因長期臥床引起的便祕應選擇在早餐後容易引起胃一結腸反射,藉此時的排便反射,已逐漸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此方法惟一的影響效果的因素是病人能否堅持,與年齡、性別、體質其他因素無關,只要病人堅持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鍼灸、電磁療法主要取穴為大腸俞、天樞、支溝、上巨虛。熱解便祕可配合合谷、曲池穴熱解傷陰便祕者可配合三陰交、太溪穴肝火便祕配合氣海、陽陵泉。實祕針用瀉法,虛祕針用補發,寒祕針用灸法。用電磁療法對每個穴位治療分鐘左右。

運動調節對於精神緊張、恐懼的病人每天至少進行一分鐘鬆弛訓練,可以做操,散步,跑,做深呼吸或氣功,扭展腰肢等。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可緩解因便祕產生的緊張、恐懼、焦慮等症狀。

推拿按摩首先溫暖腹部再用點穴壓手、腳療穴位。強刺激足三裡、三陰交、合谷、支溝等穴位。每個穴位一分鐘。

情志護理對便祕患者及早採取干預措施,改變患者排便時憂慮、恐懼的心理因素影響,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消除緊張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及愉悅的心情,可減輕因精神緊張、懼焦慮引起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有助於便祕的改善和恢復。同時保證良好的睡眠,生活起居有規律也對改善便祕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對長期臥床病人進行有效地心理預防,能有效的解決便祕問題,達到減少痛苦儘早康復的目的。根據所瞭解的'因素,給予患者精神心理方面的護理,病人一般在天內能夠順利排出大便。

給予足夠的水分餐前半小時,喝杯淡鹽水或白開水。或者在睡前及起床後各飲杯白開水,或用蜂蜜匙沖水飲服。如無禁忌每天至少攝人的液體。

中藥緩瀉大腸熱結所致的便祕,可用生大黃,開水泡服。大腸積熱所至的便祕可用番茄液一開水泡服。但不可長期使用,孕婦、年老、體弱者慎用。應用中藥緩瀉,護士應及時觀察瞭解病情,見效後酌情停用,不宜長期使用。

飲食調理膳食纖維的合理搭配,對治療便祕有非常好的效果。患者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三餐定時定量,營養飲食搭配合理。

多食含纖維素的蔬菜、水果和穀物,如芹菜、韭菜、菠菜、香蕉、蘋果及雜糧等。因為這些食物在腸道內停留時間短,可刺激腸蠕動有利於糞便的形成與排出。忌食油炸、燻烤、辛辣、海鮮等發物。同時要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與嗜好,如偏食、吃零食、暴飲暴食、吸菸、飲酒等。對脾虛氣弱、脾腎陽虛、陰虛腸燥著,可每晨以溫開水沖服蜂蜜一杯對腸道實熱、腸道氣滯者,可每晨飲冷開水一杯。腎虛便祕者可食核桃仁粥血虛便祕者者可食黑芝麻何首烏粥陰虛便祕者可食生地粥氣虛便祕者可食郁李仁粥。護士掌握中西的辨證方法,有針對性對病人進食療指導。

區域性按摩使用按摩護理方法,給予患者腹部按摩,因中醫講以逆時針方向為補,順時針方向為瀉,故可自病人右下腹沿結腸走向,用示、中、無名指從右至左環形的順序進行腹部按摩,有促進腸蠕動的作用。每日早晚兩次,一次分,分鐘次,天為個療程。

慎重用藥功能性便祕的病人不主張過多的藥物治療。以免形成腸道對藥物的依賴性。

不利於腸道神經調節功能的重建及腸蠕動的恢復。必要時可用開塞露或灌腸解除便祕。同時禁用或慎用其他易引起便祕的治療藥物。如止痛劑、肌肉鬆弛劑、抗驚厥及抗抑鬱藥、抗膽鹼藥、神經節阻滯劑、含鈣鋁祕等抗酸藥及利尿藥。

耳穴埋豆選穴有脾、打場、三焦、直腸下段配穴交感、肺、腎等,用中藥王不流行籽,膠布剪成等正方形貼附於最敏感的耳穴上,每日按壓一次,每次一分鐘。配合腹部順時針按摩或足底按摩。此方法對於體位性便祕,包括強制性臥床,胃腸功能減弱,腸蠕動減少等,適應性廣、操作簡單、安全可靠、無副作用等優點。

目前,所運用的中醫護理治療方法中“深刺天樞穴治療結腸運轉性便祕”,此方法對於便祕有一定的近期及遠期效果,其缺點是患者對於使用深刺的方法具有恐懼感,而且存在暈針的可能,在臨床使用中不易被患者接受。

討論便祕是排便次數明顯減少,每一天或更長時間次,無規律,糞質乾硬,常伴有排便困難感的病理現象。便祕可區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急性便祕由腸梗阻、腸麻痺、急性腹膜炎、腦血管意外等急性疾病引起慢性便祕病因較複雜,一般可無明顯症狀。

祖國醫學十分重視“既病防變、未病先防”原則。便祕出現與許多因素有關,除了心理方面的因素外,還與環境、飲食、壓力、疾病、疲勞、生活起居的因素有關。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習慣忍便,忽視便意。護理人員要關注便祕給患者帶來的不便既對健康的危害,善於運用中醫護理的方法協助患者解決便祕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