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教學離不開母語論文

才智咖 人氣:2.37W

摘要:強調英語專業翻譯教學離不開母語及母語文化。只有理性地理解兩種語言與文化的差異,教師才能拓展翻譯教學的緯度,提高翻譯教學質量;學生才能掌握中英文轉化的規律,逐步培養起翻譯實踐能力。

翻譯教學離不開母語論文

關鍵詞:英語;母語;翻譯教學

引言

翻譯是兩種語言的藝術,只有同時熟諳母語和外語才能駕馭自如,任意馳騁在這片廣闊的天地中。因為就其實質來說,翻譯是人們交流思想的橋樑。譯者是架橋工程師,語言是建築材料,譯者必須對兩種語言的本質、特點和變化規律都有很好的把握。翻譯的作品如果能夠讓讀者的感受與作者寫作時的感受達到近似或酷似的程度,才可視為成功之作。同時,翻譯也是兩種文化的轉換,文化意蘊的缺失牽制了翻譯的水平。在兩種不同文化之間進行資訊的轉換與編碼時,譯者只有具備了雙語言能力和雙文化能力才有可能翻譯出高質量的作品。任何外語文化的學習,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語文化為基礎,脫離了母語文化的外語學習,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正如翻譯學專家詹姆斯摩西說過的,從事翻譯的專業人員必須是通曉數種語言的人,尤其是要精通母語。

然而,有些學者卻認為,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目的語的熟練程度,瞭解目的語的文化,母語和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可有可無。這種盲目排斥母語和母語文化積極作用的觀念直接導致了外語學習者母語文化素養的降低。有研究表明,目的語與母語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鑑賞能力相互促進,母語和母語文化在外語學習中起著積極的作用。(高一虹,1994)

1母語文化在翻譯教學中的作用

以往談到翻譯能力的高低以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往往強調的是對目的語及其文化的認識,卻忽視了對母語及母語文化的認識,彷彿學習者對自己母語及母語文化應該是一清二楚的,但是在翻譯實踐中的表現卻並非如此。陸魁秋(1999)對汕頭大學英語專業三年級學生的母語文化知識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學生的中國文化常識非常匱乏。史國強、王宇通過對瀋陽師範學院的130餘名考生的翻譯試卷的分析指出,“英語專業學生身上文化素養的欠缺已經到了令人擔心的程度……中國學生竟然不知道抗戰是和誰打仗”。(2001)

翻譯課一般在英語專業三、四年級開設,這些年級的學生經過兩年多的專業培訓,大都具有了初步的英語思維模式。然而,處於這一思維模式階段的學生很尷尬,他們一方面無法用很地道的英文表達思想,另一方面半歐化的思維也造成了對母語及母語文化認識的模糊性。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思維模式對母語的負遷移作用長期以來卻被人們所忽視。其實,對語言文化的大量研究還表明,母語文化在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中會發生正遷移作用,即深厚的母語文化功底會對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起幫助和促進作用。我國英語界泰斗傅雷、錢鍾書、季羨林、許淵衝、王佐良、許國璋、王宗炎等人,他們個個都是學通中外古今,不僅在外語方面,在母語和母語文化方面也有極高的'造詣。束定芳、莊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語交際能力的外語學習者,其外語交際能力的獲得相對容易些。”(1996)學習者中國文化知識的匱乏會直接影響外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的學習,影響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正確理解和對待母語與母語文化在翻譯教學中的作用是我們搞好外語教學工作的一個關鍵性環節。

翻譯教學是系統地傳播翻譯的基本理論、規律、方法和技巧,將學生置於翻譯活動中去理解將一種語言中的內容轉移到另一種語言中去的思維過程,並運用這些規律、理論、方法和技巧去指導翻譯實踐,提高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黃和斌,2001)在翻譯教學中,只講授語言的轉換規律和技巧是不夠的,必須強調文化內涵(包括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因素,因為譯者對兩種語言在文化上的細微差異、完整性與多樣性的感知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譯作的品質。

2母語文化對翻譯教學的指導意義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掌握了足夠的目的語文化知識,在翻譯實踐中遵從目的語的交際規約,就會避免產生衝突和誤解。但是,如果一味拿強勢文化做標準,這有可能會降低交際的難度,但卻犧牲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文化是需要多樣性的。“有眾多學者認為,今天人類文化所表現的特色,強烈呈顯工具性的及手段性的理性,缺少目的性的關懷,而東方文化在目的性關懷方面,自有其獨特的價值”。(章禮霞,2002)因此,在翻譯實踐中應使雙方都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互相學習,共同享受各民族創造的精神財富,保護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交際雙方能夠充分發出屬於自己的文化的聲音,又能夠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許力生,2000)我們要保有自己的文化身份,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具備較高的母語和母語文化素養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2.1母語文化有利於幫助學生用英語思維

漢譯英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運用英語思維的過程。如不對學生進行英語思維方面的訓練,就很難培養出高質量、符合社會需要的翻譯人才。西方人重推理,重邏輯。母語文化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母語文化水平基礎上的再教育,它的課程性質和內容,已經脫離了基礎語言訓練和基礎語文常識掌握階段,完全有條件在已具有的漢語言文化知識水平的層面上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開發和培養。從他們的一般性思維能力開始培養,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靈感思維能力上。通過漢語的修辭和邏輯等課程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訓練,正符合西方人注重邏輯分析的思維方式,也迎合了翻譯中對譯語的篇章把握。

2.2母語文化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

翻譯是一種藝術。為了使譯作具有與原作不相上下的藝術價值,譯者不僅要善於把握原作的神韻和精髓,而且要巧於運用音形義等各種語言要素,使譯文語言和諧優美。要做到這些,譯者就必須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只有這樣,讀者在閱讀譯作時才有可能像閱讀原作那樣受到相應的藝術感染,獲得同等的審美享受。通過母語文化課中對中國古代詩文和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篇章的講授,突出藝術感受力的薰陶,幫助學生提高文學藝術欣賞水平。通過聆聽母語文化中的修辭課程,再輔以專業課的英語修辭學習,學生的鑑賞能力一定會在對比中得到昇華。

結束語

母語文化在翻譯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翻譯教學不只是傳授“以一種言語換易另一種言語的技藝”,我們要建立新的觀念:翻譯的本質應該是把源語文化的內涵用適應於譯入語文化和環境的語言完善地表現出來。如果處理好母語文化與翻譯教學的關係,目的語的學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隨著對外語人才要求的不斷變化,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外語人才不僅要具有豐富的外語知識、較高的外語技能和外語交際能力,而且還必須有較高的個人素質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這是僅靠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的學習難以達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高一虹.生產性雙語現象考察[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1).

[2]陸魁秋.主體文化與交際能力[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5).

[3]史國強,王宇.新《大綱》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7).

[4]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5]黃和斌.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