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生活的藝術家—高校藝術類學生美育方法探析

才智咖 人氣:7.73K

摘 要:“生活的是藝術家”是相對於專業藝術家而言,他們並非以藝術作為自己的職業,而應該以審美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社會和人生。具體表現為應具有健康的審美觀與較強的審美與創造力。

造就生活的藝術家—高校藝術類學生美育方法探析

關鍵詞:“生活藝術家”;審美態度;審美能力;職稱論文

馬克思曾經預言到共產主義社會“人人都是藝術家”,①但這裡所說的“生活的藝術家”,是美育的特殊作用之所在。美育不僅是傳播社會知識、表現內心情感、滿足審美需求的重要途徑,而且對人格的和諧圓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活的藝術家”的界定

所謂“生活的是藝術家”是相對於專業藝術家而言,他們並非以藝術作為自己的職業,但卻以藝術的、審美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社會和人生。具體可表現為健康的審美觀與較強的審美與創造力。“生活的藝術家”首先應該樹立關於美與醜的健康的審美觀念。因為,美與醜的問題涉及十分複雜的情感與心理領域,所以我們的一般不簡單化的以正確與錯誤,而是以健康與否加以界定。

對於藝術類大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應侷限在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技能上的教育,更應該培養學生如何在生活中發現美、體會美。眾所周知,人類所面對的有真、美、善三個領域,美與審美恰恰處於真與善、知與意的中介領域,承擔著統一觀,而且在審美感性力的基礎上更多地貫徹著善對真、意對知、理性對感性、一般對個別的制約性與統領性,也就是說,在美與醜的辨別中貫穿著對人類進步有益、符合絕大多數人利益的主旨與精神,其核心則是對人類社會與生活和諧發展的追求。因為,和諧發展是人類社會與生活和諧發展的追求,是人類的理想,也是審美的理想、人生的理想,而這三者實際上是統一的。

從事藝術類工作,必須具有較強的欣賞美與創造美的能力,一般將其統稱為“創造的想象力”,這種創造的想象力是多種心理功能的綜合,包括想象力、知性力、理性力(精神)和鑑賞力。康德認為,“所以美的藝術需要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鑑賞力”。在這四種心理功能中,鑑賞力即審美的情感判斷力是核心,各種心理功能都統一於審美的情感判斷,目的也是為了產生審美的情感判斷。想象力是最活躍的因素。

可見,審美力與創美力是一種具有深廣內涵的'心理過程,它需要通過自然美、社會美、尤其是藝術美的長期陶冶才能不斷得到培養與發展。

二、生活的藝術家”應以審美的態度去對待自然

人應以審美的態度去對待自然。人們應建立一種審美的自然觀,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審美關係。眾所周知,人類產生之前,類人猿作為動物,本身就是自然,不存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只有出現了人類之後,才將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有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類沒有把握好人與自然應有的關係,從而使之處於一種對立狀態,由於恐懼、征服、到掠奪、破壞……漸漸地。當人類到邁入二十一世紀後,才逐漸認識到人與自然應該是一種和諧發展的親和的審美關係。人類應該以審美的態度去對待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因為自然是孕育人類之母,是人類生存發展之本。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這是人類及祖先、子孫後代共有的家園。因此,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由對立走向和諧,由敵對走向審美。

同時,人們應該學會欣賞無比絢麗美妙的自然美。自然美是造物主提供給人類的特有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自然美觀。因為,從對人類終極關懷的高度理解自然美比從實踐的角度的自然美觀;從對人類終極關懷的高度理解自然美比從實踐的角度理解自然美要更加科學並有更大的包容性。

三、“生活藝術家”應以審美的態度對待社會

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社會美包含更多理性內容,人與社會之間應該建立一種和諧發展的審美關係。每個人都應以建立和諧發展的美好社會作為自己美好的社會理想併為之奮鬥,竭盡全力弘揚美好,摒棄醜惡,甚至為理想獻身。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美的人生。

在一般的情況下,一切社會都需要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關係,這樣才能求得社會的發展。社會和諧協調依靠三種途徑:第一是法律,這是一種外在的強制性;第二是道德,這是一種內在的強制性,所謂良心的譴責等等;第三是美育,通過美育,使人們以審美的態度對待社會,這是一種內在的自覺性,一種自覺自願的情感的驅動力。通過美育的途徑可以極大地減少暴力、販毒、等犯罪行為與醜惡現象。並且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美育使人們以審美的態度對待他人,拋棄人與人是關係的自然主義理解和“他人是地獄”的灰暗的存在主義理解。因此,建立人與人是平等友愛的夥伴關係的人道主義理解;這種人道主義精神就是一種審美的精神,也就是古代聖賢倡導的“仁者愛人”的傳統仁愛精神。

四、“生活藝術家”應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身

人類在長期的發展中更多地關心社會,較少地關心自然,更少地關心自身,特別是很少關心自身的心裡與人格發展。人們較少關心自身導致了精神危機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疾患。如果人類再不更多關愛自身,特別是關愛自身心理與人格的健康發展,人類的精神危機的蔓延將遠遠超過癌症與艾滋病的危害。因此,人類必須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身,使自身特別是心理與人格得到和諧協調的發展。

在人的全面發展內容中,心理與人格和諧協調發展的核心是培養提升人的內在情感力,使每個人都充滿美好高尚的情感。這是人健全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基礎,也是新世紀是人類更加美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堅持審美教育,特別是在高校藝術教育中,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系統訓練,這將使更多的人或者說是絕大多數人都成為“生活的藝術家,”人類與人類社會在新的世紀就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