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南地區的土壤耕作制度

才智咖 人氣:1.96W
近代江南地區的土壤耕作制度
摘  要:土壤耕作制度是農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其是與一個地區的作物種植制度緊密相關的。本文就針對近代江南地區的土壤耕作問題開展論述,先對各主要作物種植過程中的具體土壤耕作環節進行論述,然後再與作物種植制度相結合探討不同作物分佈區內的耕作體系問題。
 
關鍵詞:江南;耕作農具;土壤耕作
 
The Soil Cultivation System in Jiangnan of Modern Times 
 
Abstract:          The soil cultivation system is an essential link of the farm crops system, which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crops planter system. This article will aim at the soil cultivation system in Jiangnan of modern times. Firstly, we will carry on the concrete soil cultivation link of each main crops, then discuss the cultivation system in different crops distribution area combining with the crops planter system. 
 
key words:   Jiangnan; cultivation farm tools; soil cultivation
 
土壤耕作制度簡言之就是土地如何耕作的問題,實質在於通過犁、耙等工具的作用改變土壤耕層構造和地面狀況,以調節土壤水肥氣熱等因素,為作物播種、出苗、生長與發育提供適宜的土壤。其由一系列的技術環節所構成,主要有翻耕、耙地、耖田、起壠、開溝、築畦、中耕、耘耥等[1]。從上來說,土壤耕作制度是不斷髮展的,對此諸多前賢學人已有相關研究[2]。對於江南所在的中國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制度而言,以郭文韜先生的研究最為突出。他認為古代中國南方水田的耕作系統大體分為三個環節,即水田的耕耙耖、旱作的開壠作溝及套複種的免耕播種。具體來說,又有兩種結合方式,一種是稻麥兩熟田的水耕與旱耕結合,即耕耙耖耘與開壠作溝的結合,另一種是套種田的耕與不耕結合[3]。不過,雖然諸多前賢學人已有開創之作,但由於他們的研究基本都是總體性的,故對於作物種植過程中具體的土壤耕作環節問題卻論述不多。基於此,本文就力圖對這一問題進行較為細緻深入的探討,時空範圍則限定在近代的江南東部平原地區[4]。在具體論述過程中,我們將先對近代江南地區的耕作農具進行簡要論述,然後再對各主要作物種植過程中的具體土壤耕作環節進行探討[5],最後再與作物種植制度相結合以探討不同作物分佈區內的土壤耕作體系問題。
 
1、 近代江南地區的耕作農具
 
土壤耕作需要藉助於一定的耕作農具,而這些農具又是與一個地區的環境特徵及具體的作物種植相適應的,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耕作農具也應該是土壤耕作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近代江南地區的土壤耕作農具有兩個系統:一個是畜力耕作系統,主要農具為犁、耙、耖,由畜力牽引進行;一個是耕作系統,主要農具為鐵搭,由人力使用進行[6]。當然,這兩個系統間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在某些情況下也可相互結合,如在冬播作物的種植過程中,前期的土壤耕作可憑藉畜力或人力進行,但後期的開壠作溝與中耕環節卻通常只能由人力進行。
 
畜力耕作系統的最主要工具就是犁。與自然環境與具體的作物種植制度相適應,近代江南地區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犁型,即小犁與大犁,也就是水地犁與旱地犁。水地犁主要用於水稻播種及插秧前的水田耕作,而旱地犁主要是用於耕稻板田,也就是割稻後的土地耕作,另外棉花等旱作也是使用這種犁。水地犁犁頭為尖形,犁耳為魚背狀,這樣在耕作時土就自然會向左右兩側分散。旱地犁的構造略同於水地犁,惟是犁底較短,犁轅較長,犁身稍偏於後,原因在於旱地犁較水地犁耕作時費力,所以犁身較短,這樣耕作時就能減少負土量。同時,旱地犁重量較輕,犁轅較長,則這樣耕作時拖拉才會更加有力[7]。由於自然環境的關係,水地犁在江南地區的應用中佔優勢地位。犁外,就是耙與耖。耙的作用在於把大土塊弄碎以利於作物種植的進行。耖則是水稻耕作過程中的特有農具,其作用在於進一步把土塊弄碎,起熟化水田土壤的作用。對此,《王禎農書》雲:“耖,疏通田泥器也,耕耙後而用此,泥壤始熟矣。”但其更主要的作用還在於把泥漿蕩起混勻,再使其沉積成平軟的泥層,以利於插秧的進行。正如鄺璠所云:“耙過還要耖一番,田中泥塊要勻攤。攤得勻時好插秧,攤弗勻時插也難。[8]”對於秧田整治而言,又有一種稱為耱的農具。耱又名耮,用於摩平整細田面,通常是一塊平板,摩颳起的泥土運至凹處逐漸填放、刮平。在江南水田地區這項作業通常被稱“落平”[9]。對此,《王楨農書》亦有言:“平板,平摩種秧泥田器也。用滑面木版,長廣相稱,上置兩耳,繫繩連軛架車,或人拖之。摩田須平,方可受種。即得放水浸漬勻停,秧出必齊。” 
 
鐵搭是人力土壤耕作的主要農具,其也有多種形制,以適應於不同環境與不同工作環節下的工作。如在浙江平湖縣,每年秋收之後,為種植春花作物,此時須將田土翻轉一次,俗稱翻寒田,工具就向用大鐵搭,亦稱鐵耙(俗稱寒田鐵搭),此種為鐵搭中之最大者,四股之端各有鐵角,翻土最為有力。春花收穫後,在種水稻前,田地亦須翻轉一次,俗稱翻白田,相比之下,翻寒田是深耕,故用大鐵搭,而翻白田較淺,只用中等鐵搭(俗稱尖刺),其股端為尖形。種水稻所用工具則為小號鐵搭(俗稱攤耙),功用在於將田土攤勻。又鑿溝所用之鐵搭,名帶翹,大小略小於寒田鐵搭,股較細,為防止折斷,在盡頭橫套鐵條一枝[10]。嘉善縣,鐵搭則有滿封、套封、平齒、尖齒之分類,滿封、套封用於水田翻耕,而尖齒、平齒大多用於旱地耕作[11]。鐵搭整地後,通常再用相同的工具弄碎泥塊,也有用人力拖拉耙進行的,在耙上放大石條,由人拉動耙田。
 
曹幸穗先生認為,近代江南地區的生產出現了一種簡單化趨勢,即人力代畜力,從“犁耕”倒退到了“鋤耕文化”[12],而其實質就是人力耕作系統對畜力耕作系統的代替。當然,這種趨勢不是從近代才開始的,而是很早就已出現。如據曾雄生的研究,南宋以後,由於的遷移、增長及在此基礎上的多熟制的推行,江南地區能夠用於飼養耕牛的土地日益減少,於是耕牛的飼養量也就日漸降低。到了明代,這種現象更加嚴重,以致於人們不得不以鐵搭代替耕牛耕地,所以《沈氏農書》與《補農書》也很少提到養牛的情況[13]。只是到了近代這種趨勢更趨嚴重。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人口壓力所導致的土地零細化。由於人均耕地面積少,因而單靠人力加簡單的鐵搭就足以勝任了,於是在這種情況下耕牛的使用也就變得沒有必要。如在崇德縣:“耕地面積狹小,又無荒山草地,平時耕種,人力足以勝任,故牛之飼養尤少,幾雲絕跡。[14]”開弦弓村,也是“農田較小,每戶的土地又是如此分散,以致於不能使用畜力,農民只用一種叫做‘鐵鎝’的工具”[15]。常熟興隆鎮亦存在同樣的情形,“田少勞多,歷史上很少養牛,個別富裕人家偶有飼養”[16]。對於這種情形,德國人瓦格納也說:“南方的稻田常是極小,以致獸力無所施,這上面固然全靠鋤頭(即鐵搭——筆者注),即在較大的田地上,鋤頭的使用也是完全普遍的。[17]”與之相反,在那些相對耕地面積較多而人力較少的地方耕牛的飼養就會增多。如在吳江縣,其東北部地區相比於西部地區,由於人口少而耕地面積多,故全縣的耕牛基本上就都分佈於此[18],自然畜力耕作系統也就更為盛行。當然,這種趨勢並非是直線進行下去的,在某一短暫時期內也曾有所反覆。如太平天國運動後,江南地區的耕牛飼養就一度有增長的跡象[19]。之所以如此,除移民習慣的因素外,背後的關鍵原因可能還在於人口大量死亡所導致的戰後人地關係的相對鬆弛。 

2、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土壤耕作
 
水稻整地,分秧田與本田兩種。秧田整地,多選擇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的冬閒田或綠肥田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