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職院校建築文化的德育功能論文

才智咖 人氣:2.66W

一、高職院校建築文化的內涵

淺談高職院校建築文化的德育功能論文

1。高校建築是學校辦學思想、教育理念、校容校貌等的載體,是人們瞭解該校、關注該校的橋頭堡,是校園文化的“顯型式樣”之一。高校建築文化是指通過高校建築群體及其周圍環境空間,既包括校園規劃、校園環境設計、校園內各種建築,也包括校園內與自然景觀相協調的人文景觀等,以及使用這些建築所體現的評價、欣賞、情感依附等文明因素的總和。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從辦學層次上講屬於高等教育,從型別上講屬於職業教育。高職院校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職”。因此,高職院校建築文化作為高校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具有高校建築質量共有特徵外,更多地融入職業性建築元素。高職院校建築文化特色體現在:其一,具有鮮明的職業性、企業性特徵。“教學工廠”(有時也稱為實訓樓)是高職院校最顯性的建築物,也體現了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它融教室、實訓、實驗、考工、技術服務、生產為一體。

2。教學工廠建築是高職院校進行實踐教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重視與企業合作,實現了學校、學生與企業、員工“零距離”接觸。教學工廠的出現強調職業技術教育與企業人才需求的零距離對接,使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有機結合,達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創造能力。“教學工廠”是職業技術學院區別於普通高等院校的最大特點,營造“職業”氛圍,使學生身處於職業環境中學習,學生通過這種真實、緊密的接觸,既可以學習到企業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瞭解職業規範,又使高職院校建築文化更具有職業化、特色化。其二,具有服務性、實用性特徵。如果說教學工廠是高職院校建築文化的顯性特徵,那麼,鑲嵌在高職院校建築中的教育理念則是隱性的建築文化特色。高職院校雖然因所處區域、自身條件的不同,在辦學定位、課程設定、招生就業、管理理念、隊伍建設等方面各不相同,但都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設定專業。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職院校建築文化更突出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目標的服務性和實用性。如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以明天的科技,培訓今天的學員,為未來服務”的文化牆,突顯了學院辦學宗旨,保證學生畢業後能快速對接真實的生產需要,強調“量身定製”服務與快速反應能力。富有特色的高職院校建築是彰顯校園文化、體現校園精神的物質基礎。它不僅折射出高職院校內在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氣質,同時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

二、高職院校建築文化獨特的德育優勢

高職院校建築不是一個封閉起來的外殼,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機群體。優秀的校園建築文化不僅能為教學活動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和環境,更能為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文化氣質提供精神依託。因此,高職院校建築文化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第一,融入現代高職理念的特色建築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佔領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職業教育,在當下中國人缺少對技術與技能的基本價值認同的影響下,仍被是看成低人一等的高等教育。這無形中給了學生一種挫敗感,學生們體會不到作為天之驕子的喜悅和自豪,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受到極大影響。融入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特色建築和標誌性建築,承載著學校的文化底蘊,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活力。自2006年以來,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掀起“搗牆運動”,把傳統教室改造成一個集生產、研發、教學於一體的教學工廠。

引企業入校,把教室變教學工廠,實現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無縫對接,打造出辦學特色。學生們不僅在“實戰”中增長了技藝,學到了真本領,提升了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素質;更在學習中深刻領悟了高職教育理念,認同高職教育,不自覺中增強了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精心設計的高職院校建築群是學生進行人格養成的生動素材

高職院校的建築具有形勢與內容的雙重紀念性,並以其深刻的教育內涵和突出的德育功能而自成一體,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默默地向學生述說著學校的成長、高職院校建築文化的德育功能探微呂雪松驕傲和精神追求。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基礎設施、環境佈局大都經過專家指導、名家設計,都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獨特內涵。成都職業技術學院的標誌性建築——軟體大廈設計為“L”形,立面呈現生機勃勃的樹狀構圖,寓意著初生和成長,展示了現代大學生積極向上、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能引發學生自豪感和歸宿感。學院專業特色的標誌性建築物和建築群,具有很好的宣傳、標識作用,能使師生取得認同感,增加內聚力,並且時時刻刻薰陶和感染在校師生,使人感受到一種人格化的力量。它們既是校園物質文明建設的載體,又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外在反映。這對學生的人格養成遠遠勝過空洞枯燥的說教。

第三,合理的校園規劃和空間設計對學生的道德成長提供潛移默化的薰陶

建築環境具有以某種可預測的方式去誘導一種行為傾向的功能。學生在高職院校建築環境中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在學習著人際交往。這既是一種資訊交換與傳播的過程,也是交往雙方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發生相互影響的過程。很多的高職院校設計便於師生直接交流的建築空間,如在實訓樓安排了各種適合師生停留、小憩、交談、遊戲的場所,並放置了舒適的座椅、沙發等小構件;在校園內的海棠園、玫瑰園、紫藤廊等校園景區旁,適當開闢一些凹形空間,圍以欄杆,構成宜人的交流環境等,在這樣的設計空間裡便於師生之間面對面接觸、交流、分享,老師的人格魅力也在悄然中傳遞給了學生,讓學生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巧妙的空間設計可以營造有歸屬感和親和力的交流空間,這不僅對學生的求知解惑有重要的幫助,也對促進他們道德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校師生透過高職院校建築這種顯性的形式,能深切體會高職院校文化的隱含意義。

三、構建高職院校建築文化德育功能新思路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場所。高職院校建築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因此,新時期要打造高職院校建築文化,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1、建造校園特色建築,提升校園文化底蘊

優秀的校園建築文化必然體現出地域性,形成獨特的文化氣質,即校園建築注意與周圍環境、區域文化的融合,追求整體校園風格及建築物的總體輪廓之美,追求理性設計與感性認知和諧統一。淮安是周恩來總理的故鄉,周恩來總理很喜歡海棠花,在他逝世後的十二年之後,他的夫人曾寫下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海棠花祭》,以紀念她的戰友、伴侶周恩來總理。淮安資訊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內的主景區恰好有一大片海棠園,如果校園建築景觀設計中重視與地方文化資源的融合,在海棠園裡設計一個大石碑,上面刻下鄧的《海棠花祭》,這一建築小品必將成為淮安資訊職業技術學院的特色建築,使學生們在欣賞海棠花美麗的同時,緬懷周恩來總理偉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還能夠提升淮安資訊職業技術學院的文化底蘊,打造文化校園。

2、營造開放交流的氛圍 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路易康曾說過:“學校是一處適於學習的空間環境。一群人坐在樹下就自己的理解進行知識的交流……”加強產學合作、促進人才產銷銜接是高職學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高職院校建築的功能佈局要體現校企深度融合,融入園區辦學的辦學理念,教學實訓區、演講交流區、研發區、學生創業區、商業區等佈局既相對獨立又要集中。相對獨立便於各個功能區的工作、活動的開展,遇到緊急情況便於人員疏散,體現人文關懷;而相對集中是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企業人員與學院師生之間提供了一個相對集中、相對正式的交流場所,讓他們在這個空間裡碰撞出激情和創造的火花,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這個交流空間,並在此停留、交談和暢想。通過強烈的環境氛圍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用文化觀點來提升精神層次,達到培育理想人格的目的。

3、倡導建築環境參與,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建築與人的行為之間有著特殊關係,建築是人的存在的實質證明,是文化的工具。廣大學生要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就必須瞭解本校獨特的文化內涵。學校需要創新建築文化教育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本校的設計理念、建築物的功能佈局,以及建築、雕塑、廳廊閣角的寓意,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啟迪和教育。良好的高職院校建築文化環境對人所產生的作用,積澱為人的文化心理,形成特定的文化觀念,從而對人的行為產生持久深遠的影響。淮安資訊職業技術曾組織師生進行海棠園景觀設計,積極倡導學生參與校園建築環境文化藝術的規劃、設計、建設與維護,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刻把握自然、社會、人的關係,體現建築文化與教育的完美結合,實現高職院校建築文化對學生的教育功能。

4、狠抓校園建築質量,打造建築精品工程

高職院校建築質量關係廣大師生員工的安全,關係到學校的長遠發展,是百年大計。而且學生的行為心理與建築形式、建築空間設計有著密切關係,學校作為建設單位應該從建築設計、工程施工、工程監理、工程竣工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把質量關,加大質量安全教育宣傳,強化責任意識。同時,要吸收當代建築新技術、新思想、新觀念,把綠色建築、健康建築的設計理念融入校園建築中來,建設美觀、經濟、實用的精品建築工程。將建築與新的思想觀念、科學技術成就、周圍環境、人有機結合起來,打造高品質的高職院校建築文化。享受建築之美的學生在此學習和生活,既能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鼓舞,增強自信心、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又得以開拓視野、啟迪心智、陶冶情操,進而繼承和發揚科學精神,培養創新能力,提高人文素養。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已佔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承擔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歷史責任。高職院校建築文化,應遠離官場、遠離逐利、遠離浮華、遠離西化;要貼近自然、貼近生活、貼近民族、貼近傳統文化,方能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