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學校文化的基本功能論文

才智咖 人氣:2.3W

大凡稱得上文化的元素,都具有一定的功能與作用,主要表現在引導、影響組織成員的態度和行為。學校文化因其組成與性質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功能,先進的學校文化具有突出的積極功能,而消極的學校文化則會削弱其效能,甚至表現出負向功能。例如,矛盾與衝突的組織文化,必然帶來組織整合、行政運作方面的困難,並導致組織效能的低下。學校組織的保守性,決定了學校組織文化強調穩定、平凡、規範的一面,這往往使學校陷於封閉、呆板,排斥創新與改革。形式主義盛行的組織文化具有反民主、反專業的負面功能;落後的組織文化具有反革新、反適應等負面功能,影響學校組織適應環境持續發展的能力;功利主義的組織文化則追求實惠,具有反教育、反理想、反價值的負面功能,等等。學校文化從整體上來講,更多的是積極向上的文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六大基本的正向功能。

淺析學校文化的基本功能論文

一、導向功能

學校文化是學校領導者與教育者有意安排和引導其發展方向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折射出社會文化的主體導向,並對學校自身發展及其學生身心發展起著嚮導作用。在一所文化氛圍濃郁的學校,學校提倡什麼,崇尚什麼,學校成員就傾向於追尋什麼,仿效什麼。學校管理者將通過各種文化活動,把師生員工引導到學校既定的發展方向上來,使之在確定的目標下從事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學校文化的導向功能一般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價值取向導向,當學校的發展目標為師生員工所吸引、接受和認同,便會煥發出極大的工作和學習熱情,就會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從而產生一種信念與力量。二是行為目標導向,學校文化指導著學校成員確立合理的需求和純正的動機,採取得體的行為。三是制度導向,學校文化有助於師生的行為活動及其互動關係穩定在特定的組織規範內,使人除了順著它走之外,別無選擇,只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和既定的目標去努力。中國小堅持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導向,儘量以優質的教育服務,滿足學生及其家長的多樣化需求。學生至上和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觀念深入人心,學校文化將教職員工引向對學生人文的終極關懷。

二、規範功能

學校文化的規範功能,也可稱之為約束功能,即健康向上的學校文化對學校成員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精神狀態、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起到一定的規範和約束作用,使其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學校文化的規範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制度文化的強硬約束力量,二是道德因素的軟性管制作用。就前者而言,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為學校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活動框架和行為準則,且與學校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學校所有成員都必須無條件地遵守,不允許搞特殊化。就後者來講,學校文化中蘊含的道德因素以及諸多無形的、非正規的、不成文的“潛規則”,雖然不像校紀校規那樣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卻會讓成員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人們為了取得心理平衡而自覺地服從團體規範,接受學校的共同理想與價值體系,進而表現出共同的做事方式和處世態度。有學者將大多陣列織成員在主導或者說強勢的做事方式的左右中形成的不約而同的某種方式,稱其為“內隱規矩”,而將做事方式中體現的對某個問題的價值判斷,稱之為“內隱概念”。正是“內隱規矩”和“內隱概念”帶給組織成員自覺自主地自我管理與調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單純硬性約束帶來的不足與偏頗。有研究表明,在學校、科研單位這樣一些組織中,軟約束的作用更大更持久。不過,對於一些新辦學校尤其是新興民辦學校的情形不完全是這樣。這些學校由於興辦的時間大多不很長,文化積澱不夠厚重,學校規章制度的建立健全需要一個過程,制度轉化為師生員工的自覺行為需要一個更長的過程。因此,這些學校必須高度重視學校文化的硬性約束作用。

三、教育功能

學校文化具有教育功能是由文化的基本屬性決定的,文化本身就含有培養、培育、教養、教化的意思。學校作為育人的場所,學校中的各種教育教學及管理活動,無一不是圍繞學校的教育目標展開的。無論是校內的各種媒介、場館、教學裝置,還是良好的校風、校貌、各種規章制度,以及悠久的學校歷史傳統和獨特的辦學風格,都以其蘊含的文化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教育著身處其中的學生,從而使學校文化的教育功能展現出來。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考察,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人的社會化實質上是人的“被文化”,只有“被文化”或者說只有通過文化的培育,才能成為社會的人,“文化”是人從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的必要條件。學校文化作為學校傳統的歷史產物,所有學校人都生活於其中,接受文化的培養,吸取文化傳統的智慧和營養,被塑造成社會有用的人才。對於中國小寄宿制學校而言,生活服務性工作佔有相當的比重,但不能沖淡教育教學這一永恆的中心工作,必須特別突出學校文化的教育功能。無論是物化環境,還是制度規範,以及各種活動的開展,都應該蘊含教育的意義,充分體現其育人價值。

四、凝聚功能

學校文化的核心是為師生員工所認同的價值觀念與組織信仰,是一種強有力的凝聚劑,具有無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人心的作用。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凝聚力主要指群體成員對自己所在群體的向心力,是促使人們集合在一個群體或組織中的情感或合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個體對所在群體及其成員的情感表現,是一種使其組織成員對某些人感到更親切更有共同語言的情感。優秀的學校文化一旦形成,師生員工便會滋生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大家都樂意在這裡學習、工作與生活,無時無處不感到自己的榮辱得失與學校息息相關,主動將個人的理想、作為、命運與學校的前途、發展、未來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對於一些新創辦學校、新組建學校以及民辦學校,其師生來源呈現多元化和複雜化,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學校文化的凝聚,人心便會渙散,促使離心力的滋長。這些學校從建校之日起,就要高度重視學校文化的凝聚功能,喚起和激發師生對學校的深厚情感,把每個成員的人格力量和智慧資源凝聚在學校共同目標和理想追求上來。值得指出的`是,社會系統的基礎是人類的態度、知覺、信念、動機、習慣及期望等心理因素,在社會系統中,將個體凝聚起來的主要力量是心理的力量,而不是生物的或金錢的力量,金錢有力量於一時,但難以長期維持群體凝聚。由此可見,學校培養師生員工的團體意識,增強組織的凝聚力,最有效的手段不是經濟刺激,而是培植學校文化。

五、感染功能

學校文化從其呈現的方式來看,可以分為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兩大類,更多的時候表現為隱性的文化。學校文化的功能主要通過環境與氛圍,給師生以感染和影響。所謂感染,是指通過言語、表情、動作、氣氛及其他方式,引起別人相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的一種現象。這種感染功能,在校內表現為對師生員工的浸染,在校外表現為向社會各界的輻射。學校是師生工作、學習的主要場所,尤其是寄宿制學校,師生整天都浸泡在學校特有的氛圍裡,自然而然地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正所謂“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學校文化對師生的浸染過程宛如泡菜的浸製過程,“泡菜罈子”中因“浸水”不同而浸泡出不同味道的泡菜。例如,同樣的原材料黃瓜、豆角,浸在酸水中就成了酸黃瓜、酸豆角,浸在甜水中便成了甜黃瓜、甜豆角。從這種意義上講,學校文化對師生的影響,也像魚缸裡的水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魚兒的生長。另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學校的師生員工對本校的人和事總會感到比局外的人和事更為親切,更加關注,更有共同語言,也更容易相互影響。當學校文化發展到較高水平,形成了自身特色和一種文化強勢的時候,就會以各種形式向社會輻射,影響到一定範圍裡的其他社會組織及其成員。如“五四運動”由北京大學等學校師生髮起,便是學校文化感染、輻射功能的表現典型。

六、激勵功能

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控制機制,能夠引導和塑造成員的態度和行為。學校文化能夠極大地鼓勵教職員工的工作激情,以積極的態度、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學習和生活之中。所謂激勵,就是通過外部刺激,使個體產生出一種情緒高昂、奮發向上的力量和熱情。良好的學校文化通過對學校成員的精神鼓勵、肯定讚許、信任尊重以及其他無形的傳統作風,來實現對師生員工的激勵。學校要努力營造“人人受重視、個個能發展”的文化氛圍,讓每個成員的出色工作與所有貢獻都能及時得到有形或無形的肯定、讚賞與褒獎。這樣將有效地激發每個成員的責任心、事業心、榮譽感和成就感,自覺地為獲得新的更大的成功而不懈努力。值得推崇的是,學校文化對個人的激勵作用不同於經濟或物質刺激手段,後者功利性強且作用短暫,前者雖顯得無形,但其激勵作用更加久遠,更有利於組織的團結和諧。學校文化除上述功能外,還具有穩定、調控、諮詢、發展等功能。這些功能在學校辦學實際中並不是單一地顯現,常常整合地發揮著作用,只是在不同時期或不同事務上,各項功能凸顯出各自的重要性。如學校處於初創階段時,文化的導向、規範、凝聚和穩定作用就顯得特別重要,學校步入正軌或進入良性迴圈後,學校文化的教育、感染、激勵和發展作用則更為重要。學校文化的各種功能的表現形式更多是柔和的、內隱的,其綜合功能也是持久且強大的。學校通過構建優秀的學校文化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這種實力稱之為“文化軟實力”。在激烈的競爭之中,“軟實力”往往勝過“硬實力”。正如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先生所言:三流的企業靠產品,二流企業靠營銷,一流的企業靠文化。學校的運營與管理也是如此,往往是從經驗管理走向科學管理,從科學管理再邁向文化管理。若想打造一流名校,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必須塑造先進而獨特的學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