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融匯2.0新聞業

才智咖 人氣:2.74W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或譯社會性媒體)是利用web2.0傳播技術,在人群間分享資訊、討論問題,通過不斷的互動從而達成傳播、分享與交流的。2.0新聞業(Journalism 2.0)是指適應web2.0傳播技術而構建的新聞業,是傳統新聞業的延伸和新生。兩者的核心都是web2.0——在2004年Tim O’Reilly公司的一次頭腦風暴出現的詞彙。

社交媒體融匯2.0新聞業

Web2.0已經改寫了網際網路的發展路徑——從釋出資訊轉向為使用者提供網路應用的服務平臺,以使用者為中心,鼓勵資訊利用者通過分享而豐富資源,其核心在於交流方式的參與性、個人化和發掘大眾的智慧,促進了網路上人與人間的資訊交換和協同合作。充分將Web2.0的互動、分享與關係這些特性運用到新聞業中,打造新型的2.0新聞業,已經成為世界主流媒體的重要任務。無論將來發展到了多少N.0,新聞業終是融入傳播技術最新潮流。

社交網預示著媒體的深刻變革

社交媒體是Web2.0最有影響力的媒體,正改寫傳媒的歷史。社交媒體在人群間分享資訊,通過集體討論、大家貢獻內容,而不斷互動、提煉,可以有效地對某個主題達成共識。其影響速度、廣度和深度是任何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而且使用者幾乎不用任何花費。目前最大的社交網站臉譜(Facebook)擁有5億使用者,其API應用可以定製個人化的資訊。另一社交網推特(Twitter)獨立訪問數達91億次,2009年4月起首次超過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的網站。Twitter並沒有自己的原創內容,卻有如此大的流量,成了全球第九大網站,美國國會圖書館都存檔了2006年以來的所有“推訊”。社交網路的興起預示著媒體在內容、形式、營銷模式、傳播理念的深刻變革。

傳統媒體快速涉入了社交媒體。紐約時報網站藉此大力創新,推出了一大堆功能強大的API、資訊圖形、視訊和實時資料流。2009年,紐約時報、美聯社、BBC還相繼任命了社交性媒體編輯。

社交媒體可以把圖片、視訊、文字和傳統內容進行混搭處理,並進行互動,建立“聯絡”(connection)和生成“意義”(meaning)。社交媒體具備如下的特徵和功能:以人為本而非傳統意義的“使用者”、“消費者”或者“購買者”為核心;使用者可以獲得實在的、相關的價值,尋找到意義和秩序;有助人們聚合各種內容、通過網路生態系統管理其現實生活;建立相關的社交網路並讓人們從中學習、得到回報和影響;行動網路、網際網路和現實生活可以實現無縫對接,通過任何裝置和平臺都可以訪問、共同創作;廣告按人口統計分佈的細分市場;帶來很多商機。

社交媒體正在打造新的營銷模式。隨著聚合平臺、社交功能、移動方式的興起,會有更多精準的個性化廣告、免費增值模式、戰略伙伴收入共享、以及從線下走到線上的社交活動;在社交網路和聚合平臺內部建立具有關聯性的互動,將產品、服務和人結合到一起。

社交媒體“入侵”新聞業

專家曾預測到2010年社交媒體將不再僅僅是“社交媒體”,它將是線上和離線體驗的必要組成部分。2010年是一個整合年,跨平臺、跨產品、跨裝置(網際網路、手機網、電視和視訊),使用者通過任何裝置和平臺都可以訪問社交媒體。隨著手機的終端新產品的湧現(如iPhone、Android)、iPad平板電腦帶來的新潮流,社交媒體的離線化已經相當普及。這些新潮流帶來了一項大沖擊:社交媒體闖入了新聞業。

2010年9月,Twitter業務開發副總凱文(Kevin Thau)宣稱:Twitter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社交網站,而是新聞媒介。凱文說:Twitter是新聞,Twitter是內容,Twitter是資訊。記者們把新聞釋出到Twitter,有的甚至直接在Twitter上發推(Tweet)。通過提供簡單的突發新聞釋出機制,Twitter還讓普通使用者成了記者。

和Twitter一樣,被人們普遍視為社交網站的Facebook,也在向用戶推薦被其好友“喜歡”的大型新聞網站的新聞(“like”,Facebook的一項功能)。從2010年9月起Facebook在其搜尋框裡大量顯示來自媒體機構的新聞了,這些新聞都是被Facebook使用者“喜歡”過的內容,通過好友分享的方式推送出來。

現在你不用登入紐約時報網、CBS網、BBC網,但同樣可以從各種離線終端上看到這些網的內容,其中最方便快捷的就是通過Facebook、Twitter這些社交媒體的推送中檢視,此外包括手機和iPad、Kindle之類的終端訂閱。

在我國的校內網、人人網、微博這些社交媒體上,已經有許多新聞機構和記者在傳播、分享即時資訊。《人民日報》的政治版、社會版在新浪開微博,中央廣播電臺的《中國之聲》、中新社的《中國新聞週刊》以及大量的都市類媒體及其記者,都通過微博釋出最時新的資訊和觀點。

國際媒體利用社交媒體打造2.0新聞業

世界主流媒體迅速應對Web 2.0時代。幾年前紐約時報集團就著手打造Reader 2.0計劃,嘗試的策略包括:內容聚合——打造資訊動態、豐富的資料庫,並且彼此聯接性強,重視互動性與個性化;“結構化閱讀”——以豐富的元資料,通過話題頁(topics pages)的'呈現方式和與其他資料來源匹配組合的結構化的資料,適應2.0時代的閱讀習慣;智慧化內容——通過實時的分析、裝置探測和粒狀使用者互動(granular user interaction)等技術,為每個使用者和裝置提供“智慧內容”;“語義網”化——以關聯資料(Linked Data)的形式釋出大量目錄資訊;跨平臺戰略——充分開發手機、閱讀器等應用從而提供離線閱讀。①

美聯社於2007年底啟動了一個“美聯社2.0”的計劃。為了更有效地應對24小時供應新聞的需要,美聯社改變新聞採集、編輯和釋出的需要,成立了至少4個地區業務編輯部,擴充套件娛樂、商業和體育報道方面的多媒體業務,向全數字化平臺“數字合作”(Digital Cooperative)方向發展。

傳統新聞業還利用定位社交媒體打造2.0新聞業。社交定位網站的簽註(check-in),是2010年最時尚的社交媒體功能,被業內人士稱作“2010年一個重大發展方向”。Foursquare(4SQ,可理解為“玩轉四方”)是其中的佼佼者,它起步僅一年多,是蘋果應用軟體商店15萬應用程式中的普通一個,沒有技術門檻。它提供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網路服務(LBS,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使用者到達某一地點,通過手機在4SQ上籤注,朋友或粉絲就會看到“你在哪裡”。你可以看到其他使用者對此地點的評價,如果有好友在附近,4SQ會發送提示資訊。簽註多的地方首籤者可能當上“酋長”或獲得“徽章”,於是使用者四處“簽註”。美國的大都會及全球150多座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香港、迪拜等都有忠誠度極高、粘性極強的玩家。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著魔一般爭搶著用巨資入股4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