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新聞傳播特點的分析

才智咖 人氣:1.39W

網路媒體和手機媒體作為新興的、帶有革命性的媒體迅速進入人們的生活,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新媒體新聞傳播特點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新媒體新聞傳播特點的分析

【摘 要】新媒體是指相對於廣播、報紙和影視等傳統媒體而言,主要是指在計算機資訊技術和移動技術下產生的網路媒體和手機媒體,是資訊時代科技發展,社會快速進步的產物。這些新媒體的出現,使新聞傳播呈現出新的特點。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傳播;網路媒體;特點

新媒體,是指繼報刊、廣播和電視三大媒體之後,出現的第四和第五媒體:網際網路媒體和手機媒體。新媒體各有特點,既有共同點也存在很大差異。彼此不斷地相互滲透、相容、融合,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

一、網路媒體的新聞傳播優勢

網路媒體和手機媒體作為新興的、帶有革命性的媒體迅速進入人們的生活,我們進入了資訊傳播的網路化時代。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社會資訊化趨勢的迅猛進展,社會對新聞資訊需求劇增。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相比較,新聞傳播方面的優勢:

1、多媒體傳播。採用文字、聲音、影象等資訊符號進行新聞傳播,打破了與傳統媒體之間所有的界限,使新聞資訊的表現形式趨於多樣化。這種多媒體技術的融合區別於傳統媒體的報紙、雜誌,改變了報紙、雜誌等浪費自然資源的情況,是新聞傳播的巨大進步,使得新聞能夠在視聽等方面讓受眾得到更多的資訊感受,實現了新聞多媒化的資訊傳播。

2、雙向互動性。傳統媒體將新聞資訊硬“推”給受眾,而在新媒體上,受眾可以按自己意願進行選擇,“拉”出所需新聞資訊,徹底改變了“傳、受者”的關係。受眾可以通過連結的方式,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內容,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人際”傳播資訊的狀態。新傳媒可以實現傳播者與受眾有效快捷的溝通。但在新媒體上,從先進的資訊科技上講,能夠做到人人都可以釋出資訊,可以瀏覽資訊。

3、資訊容量巨大。新媒體提供了受眾接受更多新聞資訊和自願釋出新聞資訊的機會,實現了社會化新聞資訊交流平臺的構建。突破了傳統媒體新聞資訊釋出滯後和不全面的缺點,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由傳播者到受眾的單方向新聞傳播模式。我們可以實現通過製做相關新聞、再製作新聞專題、在製作新聞資料,一步步地把由新聞引發的社會效果做得完整而且深入。除了新聞資訊容量大之外,新媒體還有很多其它特點,比如:可以準確快捷的查詢以前的新聞資訊、查詢相關的新聞新聞和背景材料等等都非常方便。

4、超越時空的開放性。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人類第一次能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社會群體間,人與人之間進行新聞資訊的自由傳播和交流。受眾可以在新媒體上,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跨越時空地同在線的任何人進行新聞資訊交流,聊天通話、視訊播放、文字談話、群體討論等等,方式不限。新媒體沒有時間限制,隨時可以加工釋出新聞資訊。與報紙、廣播、電視相比,只有新媒體才能真正具備可以隨時釋出資訊。報紙版面有限,放行時間慢,廣播電視有時間性限制及容量限制等等,而媒體沒有時空的限制,實現新聞資訊的24小時釋出。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是線性的,而網際網路的新聞報道是非線性的網狀傳播的。這也就讓新聞傳播更加具有時效性並實現社會公眾開放式的參與。

5、內容個性化。從新聞傳播的內容上看,新媒體更富個性化色彩,並向“個人化”的方向發展。傳統意義上說,大眾媒體由“一對多”模式正向“多對多”模式和“一對一”的模式發展,新媒體可以實現向特定的一個人釋出特定的新聞資訊,許多新聞熱點和社會輿論皆從網上開始而起,如“郭美美炫富”、“表哥楊達才”等等,都是由新媒體興起,最終形成網路輿論的·熱點,進而影響到人們對新聞事件的極大興趣,對社會現象和人生態度的深度思考。

二、新媒體新聞傳播的弊端

近年來,新媒體使用者正以最快的速度每月都向上大幅飆升,無愧於被譽為21世紀最耀眼的傳播媒體。1998年,聯合國新聞委員會正式宣佈,網際網路成為繼報刊、廣播和電視等大眾媒體之後為第四傳播媒體。網際網路突破了以往大眾傳播媒體,新聞單向傳播的模式,使得新聞資訊傳播具有雙向互動的特性。在全新的多媒體時代,網際網路給新聞傳播帶來了巨大的進步。但是,新媒體也同時帶來了一定的弊端:

1、無明顯的傳播方和接受方。按照麥克盧漢的媒體是人體的延伸的傳播學觀點,就是新的傳播媒介誕生,都會給人體帶來新的延伸,從電視到網際網路,技術上的進步可以列舉出千條百條,但它使得受者和傳者都各自獨立,它們之間的依附性正在逐漸地消失。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傳統媒體日益失去年輕的讀者,傳統報業陷入困局,業內就有關報紙前途命運而發出的各種危機論調紛紛出現。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傳媒市場,影響力日漸下降的傳統報業,選擇了一條與新媒體相互融合的發展新道路。

2、垃圾資訊氾濫。人們共知網路上充斥著大量的垃圾資訊,比如:垃圾郵件、虛假資訊、失實資訊、過時資訊等等。據統計我國網民每年接收電子郵件約500億條,其中垃圾郵件竟佔300億條,為60%。垃圾郵件對電信安全、使用者的利益都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有散佈的各種虛假資訊或有害資訊,對青少年身心都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從我國現行法律角度上看,垃圾簡訊騷擾並侵犯了公民的安寧生活,是侵犯公民個人隱私權的表現

3、侵犯智慧財產權。在網際網路侵權盜版現象十分猖獗,很多網站都未經授權,支付費用就去大量轉載報紙和雜誌的新聞報道,來增加自己網站的點選率。日見紅火的網路部落格也成為網路侵權的災區,社會公民在部落格上發表的個人文字、拍攝的`照片等都擁有智慧財產權,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以贏利為目的的網站,如果未經本人授權,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屬於知識侵權行為。但是,網上資料具有可修改性,如果沒有及時儲存好有關的證據,就會陷入明明知道自己被侵權卻無證可舉的尷尬境地。

4、可信度不高,選擇新聞資訊困難。新媒體上資訊量大,鑑別資訊困難。由於開放性和資訊源的多元化,打破了我國原來只有新聞機構才能釋出新聞資訊的局面,使不同渠道,不同立場,真實程度難辨甚至完全虛假的新聞資訊氾濫。在新媒體上大眾實現了新聞資訊釋出權,任何人都可以以新聞資訊傳播者的身份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信念等,相當於一個網狀的對等傳播模式,這就為大量的虛假新聞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對虛假資訊甄別和不利資訊的及時處理變得非常棘手。由於資訊釋出者可以是假名,並且資訊釋出商和各種論壇非常多,對不良資訊的阻截效率低下,對流言和惡語無法有效及時地制止,有的甚至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後果。

5、接收形式的限制。新媒體的新聞傳播雖然優勢多,但是,它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人們必須藉助螢幕才能實現閱讀,而且視距有限,老人和小孩會受到限制,這就影響了新聞傳播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媒體的特點使其在新聞傳播方面,我們認為是利大於弊。“沉默的螺旋”理論將不再適用,網上發表言論可以使用匿名,擺脫了社會地位、權力角色的侷限性,可以抨擊所謂的權威和精英人物,是更多地體現“以人為本”的傳媒。

參考文獻

[1]張國良.傳播學原理.第二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7

[2]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M].商務印書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