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假新聞傳播研究

才智咖 人氣:4.49K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傳統媒體產生的衝擊也越來越大,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新媒體環境下假新聞傳播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檢視

新媒體環境下假新聞傳播研究

 【摘要】假新聞自新聞產生以來就存在,歷來對假新聞的研究不勝列舉。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假新聞的傳播發生了新的變化,新聞的生產、傳播和受眾的接收等各個環節都發生了變化。因此,本文從拉斯韋爾的5W視角對假新聞在新媒體環境的特點、原因進行分析,以及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對假新聞進行規避。

【關鍵詞】假新聞;5W;媒介素養

今年春節前夕,筆者的朋友圈、公眾號、自媒體、入口網站乃至傳統媒體等都被貼吧一條名為“上海女網友陪江西男友回農村過年,看到了第一頓飯後悔了”的訊息刷屏,引發了一場“國民大討論”。直到2月20日,中國的網路部門證實這個訊息從頭到尾均為虛假內容,十餘日內關注熱度久久不息。訊息中的“上海女孩”不是上海人,是某省一位已為人婦的母親,她沒有去過江西,因與丈夫吵架,不願去丈夫老家過年而獨自留守家中,於是發帖宣洩情緒。而之後在網上自稱“江西男友”迴應的網友“風的世界伊不懂”,與發帖者素不相識,只是話題的碰瓷者。①這次假新聞的傳播,無論在傳播的範圍上還是在引起的關注度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麼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假新聞有什麼特點,原因有哪些,該如何規避呢?

一、新媒體環境下假新聞的特點

1.傳播者轉變,媒介素養不

一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與普及,越來越多的使用者接觸和使用新媒體,新聞的製造和釋出不再是記者的特權,普通的公民也擁有發聲的麥克風。②這次假新聞的傳播就是普通公民在網際網路上發帖引起關注,引發了各個媒體的報道跟進。但是普通公民媒介素養不一,並不是每個公民都會像專業記者那樣,對資訊的釋出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和專業主義精神的約束。普通公民能否堅持新聞的原則,保證真實、客觀還值得商榷。

2.內容貼近生活,直擊受眾心理痛點

這次假新聞的內容主要涉及“婚戀、城鄉貧富差距、春節團聚”,並且這些內容在春節期間關注度極高。這條假新聞巧妙的將這三個問題融入一體,編造了上海女陪農村男友回江西農村老家過年,年夜飯簡陋不堪,不能忍受如此窮苦,提出分手,第二天回上海,並配以圖片,非常真實的樣子,處處戳中普通大眾的心理痛點。誰的家庭不涉及婚戀問題,誰的家庭在春節不盼望著團聚,誰的家庭或親人不和農村、城市沾點邊。在引起關注的人群上,這次假新聞的傳播發起於網際網路,後擴大至傳統媒體。迅速取得超高的關注度是因為20-35歲的年輕使用者是網際網路的主體使用者,他們非常關注婚姻、貧富等問題。此假新聞一經發出就把住了大多數人的心理痛點,加之與其相關人員在春節期間一經交流,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

3.傳統媒體跟進報道,把關能力降低

新媒體環境下假新聞傳播通常是在新媒體上釋出,取得較高的關注度和傳播價值後,傳統媒體跟進報道。假新聞的傳播不再是由傳統的紙媒、電視等報道出來,在網路上熱議的模式,而是“新媒體(微博、微信、貼吧……)——網民普遍關注——傳統媒體跟進報道”的模式。在此次事件中,《人x日報》於2月13日發表評論文章《農村,說聲愛你太沉重》,呼籲社會應更多一份友善;《法制晚報》發文表示,不可以個案來推導結論,而更應該看到積極的因素,個人衝破壁壘,愛情就充滿希望……不少的傳統媒體都進行跟進報道,但是都沒有考慮到資訊的來源是否真實,把關人作用減弱。

4.春節期間,資訊受眾群體龐大

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2015年7月23日釋出第36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8.8%,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社會民生各個方面深受網路影響。在數量龐大的使用者中,年輕的使用者佔據的比例大,此次假新聞的傳播是在新媒體上進行釋出的,短時間內就引起了眾多網路使用者的關注。在春節期間,人們普遍停下工作,忙於回家過年的事情,新聞的接收群體比平時要多,加之是熱點問題,所以關注程度會比平時的更多一些。

5.引發全民大討論,嚴重擾亂社會秩序

這次假新聞的傳播,引發了一場全民大討論:婚戀的、春節的、貧富差距的、道德的、理智的、上海人、江西人、城裡人、農村人、春運交通……涉及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給大眾貼上農村人、城裡人等標籤,是我們在消費這種人群的一種表現,無形無心中對他們造成了一種傷害,割裂了社會,擾亂了社會秩序,不利於社會的安定與團結。

二、新媒體環境下假新聞產生的原因

縱觀此次假新聞的傳播過程,可以將假新聞產生和傳播的原因歸納於以下幾點:

1.新媒體的發展不成熟,亟待規範和整治近幾年來,新媒體的發展速度異常加快,網民數量達到6.68億,手機網民達到5.94億,③微信使用者量突破6.5億,百度貼吧擁有6億使用者註冊,社交網路越來越活躍。但是新媒體的監管並沒有跟上,雖然在2014年8月7日,網信辦釋出《即時通訊工具公眾資訊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簡稱“微信十條”,但是主要是針對微信公共號服務採取的管理規定,對於微信其他的服務以及微博、貼吧等等社交網站,卻沒有過多約束。

2.傳統媒體追求時效性,把關人角色缺失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傳統媒體產生的衝擊也越來越大,傳統媒體紛紛進行媒體融合,對時效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新聞內容的把關。傳統媒體經過多年的發展,對於報道的內容有一套明確的標準和流程,一直被稱作為資訊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但是在這次假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傳統媒體對其傳播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不得不說是傳統媒體的一個缺失。

3.網民的媒介素養不一,有待提升公民擁有話語權固然是好事,但是擁有話語權不等於所有的公民擁有正確使用話語權的能力。這次假新聞的發起者就是為了宣洩自己不滿的情緒而隨意編造的內容,或者有些假新聞、謠言是為了發洩社會壓力。這是他們媒介素養缺失的表現,有待日後的學習提升。

三、新媒體環境的假新聞該如何規避

在新媒體環境下,假新聞的廣泛傳播是社交網站、報紙、電視臺、廣播、自媒體等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所以,假新聞的規避也需要多個方面共同的努力。

首先,立法機構要加強新媒體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新媒體這幾年的發展迅速,而相關層面的監管機制並沒有跟上,為假新聞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新媒體不是法外之地,不可任由網民隨意的發表謠言,擾亂社會秩序,要讓任何人為這種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

其次,新媒體要加強對假新聞、謠言預警機制的建構。新媒體要對謠言、假新聞發生時的特點進行分析,歸納出容易產生謠言的條件,然後對此類內容進行重點的監控。此外,還應該充分發揮新媒體時效性強的優勢,及時對虛假內容進行闢謠,避免謠言長時間宣傳下去,讓資訊的透明止住假新聞的傳播。

第三,傳統媒體要加強新聞專業主義的培養,提高傳媒素養,做好“把關人”。傳統媒體要在堅持原有的新聞專業主義的制高點上追求新聞的時效性,切不可一味的追求新聞的時效性,而忽視了對新聞來源的審查和把關。在新媒體的強烈衝擊下,傳統媒體的優勢在於資訊的權威性和真實性,這是新環境下傳統媒體的生存之本,應好好發揮而不是減弱或丟失。

最後,對於千千萬萬的新媒體使用者而言,我們應該逐步提高自己的辨別謠言、假新聞的能力,對於那些擾亂社會秩序內容審慎處理,做到不輕信、不轉發,讓謠言止步於無人關注。

在新媒體環境下對於假新聞的規避,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雖然會比以前更為艱鉅,但是,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使新媒體走向更加健康的發展道路,使社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