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評論傳播

才智咖 人氣:3.23W

新媒體時代媒介的傳播環境出現了新的變化,呈現出新的特徵,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新聞評論傳播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評論傳播

 [摘要]新媒體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傳播環境,呈現出不同於傳統傳播環境的新特徵:資訊傳播渠道選擇性增加,資訊接受渠道多樣,資訊接受工具移動化,受眾接受心理變化。新的傳播環境下,做好新聞評論傳播,應在傳播內容、傳播形式和傳播主體上做深入的研究,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新聞評論傳播,使其有效到達受眾群,避免做無效傳播。

[關鍵詞]新媒體 新聞評論

有心人會發現,各種傳播媒介在增加新聞資訊傳播的同時,加大了新聞評論的傳播力度。新聞評論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這是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環境,加強新聞評論傳播、做好輿論引導的一種新舉措。媒體傳播的這一變化值得深入研究。

一、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環境特徵

新媒體時代是由網際網路創造的,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新聞傳播者不再是特定的人群——新聞工作者;受眾不再單純的接受資訊,他既是資訊的接受者也是資訊的釋出者,還對資訊進行再加工。所有這些,都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傳播環境,呈現出不同於傳統傳播環境的新特徵。這些新特徵主要表現為:

1.資訊傳播渠道選擇性增加

傳統媒體由於其性質技術的原因,媒體組織之外的人是無法在媒體上自由表達的。所有資訊都是由傳播者按媒體的觀點和意志精心篩選後釋出的,普通公民在報紙上、廣播電視上無法隨意釋出資訊、表達思想。網際網路使這種情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公民在無法接觸傳統媒體的情形之下,可以選擇在網路上及時自由的釋出資訊。電腦、手機都成了資訊的快捷傳播工具,成了可以不受約束的資訊傳播渠道。

2.資訊接受渠道多樣

網際網路技術的運用,使得受眾接受資訊不再僅僅依靠書報雜誌和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手機與網際網路結合,受眾接受資訊有了更為便捷的工具。今天的人們更多選擇從電腦上看電視、讀報紙,從手機上讀微博、看新聞。

3.資訊接受工具移動化

移動化,既包括接收地點移動化,擺脫傳統的在固定地點消費新聞資訊、接受電視節目、讀報等等的模式,也包括接收工具的移動化。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使這兩種移動化成為可能。它主要體現在三個環節:

一是登陸方式移動化。移動上網、移動登陸,擺脫電話線、網線的束縛,真正實現人與世界隨時、隨地、隨意的網路連線。二是通過網際網路向移動狀態的使用者傳遞內容和提供服務。第三,依賴新的技術,比如利用新的格式轉換技術和功能增強了的行動通訊工具,實現行動通訊工具與現有網際網路資源的無縫對接,使行動通訊工具可以使用網際網路上的資訊資源。[1] 傳播工具的移動化,給人們的資訊傳播帶來了更多的自由,更多的便捷。

4.受眾接受心理變化

傳統媒體時代,獲取資訊的渠道受限,從傳統媒體那裡依賴性地獲取資訊是受眾接受心理的最基本特徵,受眾只能通過媒體瞭解自己生活的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事情,以便規劃自己的目標,調整自己的行為。其次,受眾通過接觸媒體的傳播,獲得娛樂和休閒,從而放鬆緊張工作帶來的疲勞,達到調節身心的目的。

新媒體時代,受眾的接受心理除了具備傳統媒體時代受眾心理的基本特徵以外,還表現出一些特殊的方面:

第一,受眾具有更加強烈的主體意識。伴隨著網路的普及以及新的媒體運作模式的產生,受眾在整個傳播過程中,漸漸地由過去被動地接受資訊,轉變為主動地、有選擇地使用媒體資訊,並且還具有強烈的參與心理需求。第二,受眾的娛樂、好奇心理逐漸增強。一方面,受眾在接受媒體傳播時不希望被支配,某種程度上,娛樂心理佔了重要位置;另一方面,受眾出於對外界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理,在接觸媒介傳播中滋生出更多的追根究底的衝動。第三,受眾對待媒體的態度發生改變。傳統媒體時代,要想追蹤一件新聞事件,會受到時間、空間的侷限。而網路媒體時代,受眾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了解該事件發展的最新的詳盡報道。網路媒體受眾可以通過論壇的交流討論,對新聞資訊的真實性、權威性作出自己的判斷而不受制於媒體的傳播。受眾對於媒體的態度不再是仰視,而更多的是自主的思索與評判。[2]

二、做好新聞評論傳播的對策

新媒體時代媒介的傳播環境出現了新的變化,呈現出新的特徵。要做好新聞評論傳播,就要注意針對當前傳播環境的特徵,調整傳播策略。在傳播內容、傳播形式和傳播主體上做深入的研究,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傳播,使傳播內容能有效到達受眾群,避免做無效傳播。具體而言:

1.選題要關注社會熱點

新聞評論是對新聞事實背後的意義進行闡釋的一種新聞傳播樣式,新聞評論表達作者對某一事實的觀點和看法。因此新聞評論選題時,要注意選擇受眾關心的事實來評論。評論的選題要針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熱門話題、傾向性問題、針對不良的思想和行為或者針對典型人物和典型事實來選題。例如,《湖北日報》2012年4月20日至5月2日在一版推出的“論新形勢下保持黨的純潔性”系列評論,從8個方面就如何保持黨的'純潔性進行深刻闡述,在全省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對於深入開展反腐倡廉工作,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長江日報》2011年推出的《勵精圖治,復興大武漢》的系列評論,引起關注,原因在於武漢市曾經有過輝煌,在新形勢下,人們希望開創武漢發展的新局面,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更美好。系列評論中的一些篇章如《讓責任風暴席捲每個角落》、《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啟用一代新人》、《開放必須破“五小”》、《必須有緊迫感》等都是很有針對性的話題。

2.鼓勵觀點碰撞

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新舊觀念的交鋒,體制的摩擦,利益階層的博弈,每天都有演不完的活劇。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政治民主的問題日益突出。這要求社會建立與它的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文化結構。這種結構要求不同的利益得到同等的保護,不同的價值觀得到同等的尊重,不同的聲音得到平等的表達。

新媒體的出現提供了技術保證。網路發言的自由,手機簡訊、微博的隨意,都使得新聞評論的內涵得到豐富和發展。

所以,在新媒體時代,就新聞媒介的評論作者而言,其身份應更加多元,要改變過去媒體專職評論員和黨政幹部的單調格局,讓普通公民可以有機會來表達觀點和看法。新聞評論隊伍中,可以有領導幹部,也可以有平頭百姓;可以有專家學者,也可以有大學生;可以有宣傳部門的指定發言者,也可以有公共知識分子;可以有精英人士,也應該有草根人物。[3]這樣的運作,讓各種情緒得到發洩,要求得到呼籲,觀點得以交流,真相得以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