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審美音樂教學論文

才智咖 人氣:6.13K

一、從聲音上進行節奏審美觀塑造

節奏審美音樂教學論文

在很早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有個著名的歌唱家,她叫做秦青。在《列子.湯問》中,對秦青的歌唱技巧進行了一系列的闡述和表達,最著名的一句莫過於“聲振林木,響遏行雲”,韓鵝的歌聲“餘音繞樑,三日不絕”,這句話也是體現了當時的歌唱傢俱有的超高藝術技巧和很強的音樂表現力。回到如今,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聲樂發聲訓練中,如何發展美好的聲音,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技術問題。上海音樂學院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周小燕曾經指出:“練聲是為了訓練發聲的基本狀態,所以練聲的時候對聲音要求要非常嚴格、規範”,這裡是指,當我們唱到高聲區的時候要儘量做到“上不封頂”,不能有任何蓋住的感覺,需要徹底的開啟。然後,還要注意在換聲區的一些細節問題,要做到放鬆,不能隨意的去加力或者伸張,如果力量使用的不恰當,聲音就會像粗大的線頭,無法穿過鋼針一樣。“高音地下撿,低音天上拿。”這即是從聲音的角度來講的。還有許多的學者在針對這個問題,建議用樂曲取代練聲練習來進行開聲訓練,這種提法和方法,應該對如今的聲樂教學研究有一定的建設性意義,如中央音樂學院彭康亮教授在一次講學中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美妙而動聽的聲音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美感,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倪瑞霖在一次講座中曾經提出,什麼樣的聲音才算是美妙動聽的,這與聲音震動的頻率和震動頻率的均勻性有很大的聯絡。已故的義大利聲樂泰斗帕瓦羅蒂在其自傳《我的世界》一書中指出,他常常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男高音的音色會讓聽眾那麼著迷,甚至激動與興奮。聽眾聽男高音,莫過去去等待HiC或者更高音的到來,從而達到高潮。由此得知,聲音本身所帶來的感染力是巨大無窮的。很難想象一個充滿嘶啞和乾澀的音色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如著名的歌曲《一杯美酒》,這首歌曲中的前一部分表現愛情的內容,是借用美酒來進行比喻,伴隨著祈禱形式的迴音音型,襯托出對美好真摯感情的一種主觀上的嚮往,而在後一部分,則以長音“啊,親人啊”作為高潮出現的烘托方式,形成與前一部分的對比與落差,特別是在結尾部分採用的8度大跳,更加突出了這一特點。

二、從情感上進行節奏審美觀塑造

這裡所說的情感,主要是從內容上來談的。如果把聲音稱作形式,那麼情感就是內容,是對作曲家譜寫在樂譜上的音樂作品精神內涵的把握。情感的把握,要做到適中而不過分,即要把握“度"。這在我國古代即有相關的表述,北宋成玉石在音樂美學著作《琴論》中即推崇“質而不野,文而不史”的`琴樂風格,要求琴樂演奏既要講究文飾,卻又不“用意太過”;既要把握樂曲之“大綱”,而又不率意自任講的就是對樂曲“度”的把握。聲樂教學中,在情感的塑造上應該追求真摯而又有說服力,感情過溢或不足都會讓聽眾難以引起共鳴,從而削弱藝術的感染力。當然,合度合理的情感的塑造需要具備多方面的條件,與表演者的文化涵養、生活體驗、價值取向等方面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絡,是歌者綜合素質的反映。王次紹教授在《論音樂的表演》一文中說,世界上一切偉大的音樂家,都是具有廣闊知識眼界的大家,就像巴倫博伊姆一樣,他既是著名的鋼琴演奏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他對眾多的音樂文獻,如鋼琴資料都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對音樂發展的發展瞭如指掌,這些都是他成為一位偉大音樂家的必備素質。在聲樂演唱和教學中,要做到“一發聲,入人耳”,便能“感人心”,就需要在文化修養、生活體驗等方面加以提高。音樂是根源於人的本性。從自然的本質和精力來創造音樂和豐富的自然。可以說,音樂源於自然,高於自然,它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描繪了人類靈魂的狀態。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最後的分析是用來享受的,聽了聽音樂,讓人感覺它要表達的,這是我們應該感覺。因此,音樂欣賞和理解,我們不能給予固定的框架。一般情況而言(非特殊情況),音樂的理解不存在“懂得欣賞”和“不懂得欣賞”,根本沒有更多的實際意義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