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兒慢性咳嗽的中醫診治體會

才智咖 人氣:3.2W

摘要: 小兒慢性咳嗽病情頑固,纏綿難愈,根據臨床實踐,就小兒慢性咳嗽應用中醫中藥診治提出自已體會。

有關小兒慢性咳嗽的中醫診治體會


關鍵詞: 咳嗽 中醫診治


咳嗽是臨床最常見證候之一,一直是歷代醫家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內經》[1]雲: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然不離於肺。由於肺本嬌嫩[2],加之小兒髒氣未充,更易受而為病,如調治不當易則轉為慢性,病情頑固,纏綿難愈,使醫者頭痛,俗言名醫怕治久咳。
所謂的`慢性咳嗽通常指[3]:1、咳嗽至少3周以上;2、咳嗽是目前唯一的症狀;3、不伴咯血;4、否認與咳嗽相關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5、近期X檢查難以確診。該類疾病病因不明,症狀不典型,需排除因素較多,檢查手段複雜,費時和花費大而影響診治。筆者應用中醫中藥診治此證,頗有體會,現總結如下。
1 病機證候特點
1.1 外感失治,餘邪未盡
咳嗽多由外感病邪侵犯所致,因調治不當,餘邪未盡,日久不愈,則轉為慢性。餘邪者,或外感、或痰溼、或燥火,各邪易於夾雜。如患兒覺咽微癢,遇風則咳甚,或少許鼻涕,多為外感餘邪,涕清稀者多為風寒餘邪,涕黃濁者多為風熱餘邪;咳聲不爽或重濁者多為痰溼,痰白為寒,痰黃為熱;咳嗽陣發,飲水則咳減,伴咽癢、便幹者多為燥火餘邪。
1.2 內傷脾肺,正虛邪戀
小兒髒氣未充,由於小兒脾常不足,傷於乳食,或飲食不潔而為食滯或蟲積,致脾胃運化失司,升降失調,蘊溼成痰,痰溼上壅於肺,阻遏氣道,致肺之清肅失司而發為咳嗽,或肺為嬌嫩,咳嗽日久不愈,耗傷正氣,或復感外邪,致使咳嗽累作,肺氣愈傷,致為虛咳。虛者多為脾肺氣虛、肺胃陰虛,多伴食滯、痰溼或蟲積。如患兒偶咳,舌淡苔白多為氣虛;陣咳,乾咳痰少,舌紅苔少多為陰虛。
1.3 餵養失當,調護失宜
小兒哺乳餵養,重在“乳貴有時,食貴有節”;四時起居,重在“知寒知暖”。由於父母對小兒過於寵愛,形寒飲冷、辛香燥炙或肥甘厚味諸物無所節制,形寒飲冷易傷肺,辛香燥炙易傷脾胃,肥甘厚味則助溼痰;或髒本嬌髒,外合皮毛,而且小兒寒暖不能自調,患病期間或逢氣候變化,易復感外邪。
2 治療重點
由於小兒慢性咳嗽有上述諸種病機證候特點,調治用藥歷代醫家已詳盡,在此不多贅述。筆者認為在調治過程中尤應注意以下幾點:
2.1 以宣降為大法
咳嗽不離於肺,肺為清虛之髒,主宣發肅降,肺宣降失職而發為咳嗽。治咳應以宣降肺氣為大法,有邪則宜以宣散祛邪為主,少佐降逆;體虛者以收降為主,少佐宣散。小兒慢性咳嗽多虛實夾雜,以虛為主,宜以收降為大法,少佐宣散。宣散用藥如麻黃、荊芥、桑葉、淡豆豉等;收降用藥如半夏、五味子、枇杷葉、白前等。
2.2 用藥宜輕靈甘淡
餘邪者,邪輕;又肺居上焦,非輕不舉,故祛邪用藥宜溫和輕靈,如荊芥、蘇葉、淡豆豉、生薑、蘆根等。辛鹹苦性藥物小兒難於服用,故用藥宜甘淡,如車前子、冬瓜仁、陳皮、桑白皮、地骨皮、茯苓等。
2.3 不忘補虛固本
慢者必有虛,小兒形氣未充,尤為易虛。補虛固本,以肺為主,兼理五臟,多責之脾胃,蓋脾者肺之母也。小兒理脾胃重在消食開胃,宜選用健脾消食藥;有蟲積者則宜驅蟲消積,可選用驅蟲藥如百部、川楝子或西藥腸蟲清等,蟲積化則胃氣易開。
2.4 注意日常調護
患兒調治期間應忌寒忌熱,父母則應知寒知暖。在飲食上,宜輕淡,形寒飲冷、辛香燥炙或肥甘厚味諸物都不宜;在氣候多變之時,父母則應注意增減衣服,以防小兒形氣未充,不知寒暖,復感外邪。
病例一
患兒,柯××,男,7歲,反覆咳嗽2年餘。患兒於2年前由於外感致咳嗽不止,曾到醫院進行診治,診為上呼吸道感染,給予抗菌消炎藥物治療,症狀減輕,但繼續診治則無功,咳嗽依然不止,曾多方求治,仍無功而返,期間曾多次因外感致症狀加重,依前治療,依然如故,父母心力憔悴,來診時症見:陣發性咳嗽,咳聲不爽,有痰,痰白偏黃稠,伴咽癢,少許清涕,面黃肌瘦,納差,不喜正餐,平素喜嗜冷食及香燥食物,並以此為正餐,大便偏幹,時有腹痛,夜臥肛癢,查眼結膜可見蟲斑,舌淡邊尖偏紅,苔白,脈細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