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職音樂欣賞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論文

才智咖 人氣:2.43W

音樂教育屬於美育範疇,從屬於素質教育。音樂欣賞是一種很具體且直接的審美活動,以音樂作為物件,欣賞者則為主體,通過傾聽音樂,感受音樂中的情感,潛移默化地使美感得到昇華。作為中職學生,其畢業後直面社會,因此開設音樂課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提升學生欣賞藝術的水準,從而推動對中職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

分析中職音樂欣賞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論文

一、在音樂欣賞課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必要性

作為中職學生,很少能夠學習音樂,學校對於此類藝術課程的開設也較少,因此大部分學生並不具備較好的音樂欣賞能力。學校對此也並未予以重視,即使開設了音樂課程也是讓學生自由唱歌學歌,放任自流,根本無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然而音樂具有無窮的力量,優美動聽的音樂能夠刺激學生感官,從而給其帶來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滿足以及身心的放鬆與淨化。音樂欣賞課程能夠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並提升其審美判斷能力。對於中職學校而言,現今市場競爭壓力很大,因此要加大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力度,審美能力也是一項重要內容。基於此,中職學校最需要的是質量高、能夠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音樂欣賞課。接下來將對其音樂欣賞課的培養途徑進行探究。

二、在中職音樂欣賞課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

1.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體現以人為本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學生與培養花木一樣,首先要了解花木具有何種特點,而後結合具體情況進行施肥、澆水等,這就是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則是以人為本。

一般而言,中職學生的年齡都在十六歲到二十歲之間,且由於如今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他們多數為獨生子女,因此心智尚未發育成熟,仍是青少年的心理。由於現今諸多音樂節目風靡全國,例如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快樂男聲等,使得青少年對於流行音樂甚為痴迷。因此在音樂課上若是讓他們自由學習,則大多數願意選擇流行歌曲。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也要注意結合中職學生的這一心理,權衡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間的比重,並且還要將音樂欣賞與其產生背景、風格特點等進行有效融合。雖然中職學生興趣多在流行音樂上,但是也不能一味偏向這類音樂,而是應該科學制定其內容所佔課時的比重與所選歌曲的質量。後者尤為重要。如今流行音樂的數量達到了“音樂生產”的地步,良莠不齊,教師也要注重區分,而後挑選質量較好、具有特色的音樂。這樣既能滿足學生要求,還能提升教學質量,體現以人為本,從而使其審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並且能夠提升審美判斷能力。

2.培養學生對於審美的感知力、理解力

2.1培養審美感知力

學生若具有較敏銳的感知力,則能夠有效豐富其內在情感,由於內在感情的體驗、積累以及認知都是基於感官對於外界事物的感知把握後形成的。對於音樂審美的感知力,光靠冥思苦想是沒有作用的,而是要通過外部音樂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後得到的。

2.2培養審美理解力

這項要素基於學生感受音樂之上,在傾聽過程中,調動理性思維對音樂作品進行感知與評價。在音樂教學中,要最大限度的遵循以審美為主要教學目的和運用審美態度這一理念,並且教師在此過程中也要不斷提高自身技能和知識水平,再反作用於音樂審美教學。只有對音樂本體進行重點把握,並以此為出發點輻射其他音樂知識,而後拓寬學生學習領域,這樣他們在音樂欣賞課上所收穫的才是對音樂要素的正確體驗。通過對學生理解力的培養,使審美教育形成完整框架,這樣能夠有效推動中職學生在音樂欣賞課中培養審美能力,提升藝術修養。

3.在傾聽中對音樂進行對比

藝術是在對比中產生的,對於音樂創作而言,對比是一個技巧,同時也是重要表現方法。在音樂作品中,一般包含旋律、速度、節奏、曲式、力度、音色等各個要素,而這些要素都是通過對比後才完美呈現的。若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對比的作用,則可將其引入音樂欣賞課中。教師要適時指導和點撥學生,讓他們在聆聽時採用對比法以領悟音樂中產生的變化,使學生準確領會不同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從而理解其內涵。例如在教學“音程的協和性”這一內容時,便可應用對比法。首先讓學生分別傾聽協和音程與不協和音程,予以對比,而後應用減五度的演奏方法演奏《雷鳴電閃波爾卡》,再應用小提琴演奏《藍色多瑙河》序奏中的主和絃。學生通過對比兩段旋律,便能充分感受到那種減五度音程所製造的`緊張、刺耳以及不安感,而對於後者的協和音程就能感受到其和平與安寧感,聯想起多瑙河的美,心生嚮往。或者教師可以應用不同樂器來表現同一首歌曲。例如《祕密花園》,可分別應用鋼琴與大提琴,學生也能體驗到不同的美。而對於同一種音樂,則可以採用不同力度、速度來表現,其產生的音樂效果也不一樣。

學生在這種對比法中,能夠欣賞到不同的音樂美,產生不同感受,對其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推動作用。

4.培養學生在傾聽過程中的想象聯想能力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具有非具象與非語義性,其不同於文學,文學能夠用文字描寫故事情節並詳細刻畫人物內心情感,複雜的現象也能夠表現出來,但是音樂不能。音樂除了與事實形態相連,還與人的心理活動與生理相連。因此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總是存在一種綜合反映,即並非只有音樂本體存在。基於此,中職在開展音樂欣賞課時,要對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進行培養。

例如在講授“力度”這一內容時,可讓學生欣賞《二泉映月》與《十面埋伏》。在傾聽過程中,要求學生運用前文所提到的對比法,比較兩首樂曲中的力度變化。在傾聽阿炳的《二泉映月》前,老師可介紹該首樂曲的創作背景,讓學生有所瞭解。而後開始播放,學生在傾聽過程中便能夠明確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嘆息,深沉且悲痛,聯想到彷彿是作者本身在傾訴他苦難、不平、流離的一生,然而又不想屈服於命運,仍然想追求美好人生。而後再播放《十面埋伏》。學生在喧囂歡騰的節奏中,能夠聯想到戰場中軍營如林、戰鼓轟隆的恢弘場景,便能更加了解這首音樂所表達的情感。這些都充分表明音樂給學生所帶來的美感並非侷限在小範圍內,而是會讓學生在想象的天空裡自由飛翔,並理解作品演奏過程中的力度變化,聯想出各種音樂形象,審美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5.激發學生對於音樂欣賞課的興趣

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卡巴列夫斯基曾經說過,激發孩子對於學生音樂的興趣,是向他傳遞音樂魅力的首要條件。如果學生對於音樂沒有興趣,則再好的音樂作品在其心裡也只是聲音的表達,沒有意義,更談不上培養其審美能力。

例如在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講述故事情節,這樣學生能夠被梁山伯與祝英臺悽美的愛情故事所打動,被故事情節吸引,進而對該首音樂作品產生興趣,也能好好學習其中所蘊含的音樂知識。

此外,教師還可充分運用多媒體軟體。由於一首音樂作品的內容較多,包括作者簡介、體裁、作者代表作等,若是教師光是口頭講述就會顯得枯燥乏味,而若能夠利用多媒體軟體將其製作成一個系統,則學生學習和理解起來難度也降低了。多媒體技術集聲音、圖片、文字於一體,而將其運用於音樂欣賞課上,則能夠將音樂與影象進行有效結合,使視覺與聽覺能夠同步。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減少沉悶感,還能使學生對授課內容產生興趣,以培養其審美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目標。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職學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程,目的並非在於培養出一批音樂家,而是為了培養出能夠獲得全面發展的學生,以提升其綜合素質。基於此,便要讓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樂於學,並且懂得欣賞音樂、瞭解音樂以及將音樂表現出來,這是中職學校進行音樂教育的宗旨所在。培養其音樂審美能力,能夠讓學生在多個層面對音樂的魅力進行感受。通過本文的探討研究,發現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可通過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體現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對於審美的感知力、理解力;在傾聽中對音樂進行對比;培養學生在傾聽過程中的想象聯想能力;激發學生對於音樂欣賞課的興趣等途徑,以實現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