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元結的詩歌創作看其思想的轉變

才智咖 人氣:2.65W

論文摘要:元結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時期,封建官宦的家庭出身和的動盪起伏、黑暗使得他的思想呈現出複雜的矛盾,既情繫君國、心憂天下的積極入世的一面,又山林自安、崇頌隱翁的消極退隱的一面。元結的詩歌創作突出地體現了這種矛盾,影射出了其思想的前後變化和對現實政治的逐漸冷漠。

試論元結的詩歌創作看其思想的轉變

論文關鍵詞:元結;矛盾;積極;消極

元結,字次山,號元子,汝州魯山縣(今屬河南)人。是盛唐後期的一位詩人,他生活在唐代由盛入衰的轉折時期,社會的動盪起伏和政治的腐`黑暗使得元結的思想複雜矛盾,既有情繫君國、心憂天下的積極入世的一面,又有山林自安、崇頌隱翁的消極退隱的一面。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其思想轉變的原因和具體表現來進行研究。

元結一開始對社會政治的極大熱情和極為關注的積極入世的思想,一方面與其封建官宦的家庭出身有關,另一方面與他父親的遺訓也是密不可分的。

《新唐書·元結傳》記載:元結是後魏常山王遵十二代孫,其曾祖仁基拜寧塞令,襲常山公。祖父亨是霍王府參軍。元結在傳統封建家庭的思想影響下,形成了自覺的政治責任意識,關注社稷命運,關注百姓疾苦。同時,沒落子孫的感受也使他不甘落後,內心深處有一種奮發向上的願望,希望自己也能像祖輩那樣光宗耀祖。這可以說是元結積極入世思想的最初心理動因。而他父親的訓誡之話在使元結積極入世,實現自己的濟世理想方面則起了催化劑的作用。關於這一點《新唐書·元結傳》中也有記載:在安祿山起兵造反時,其父元延祖召戒曰:“而曹逢世多故,不得自安山林,勉樹名節,無近羞辱雲。”父親的教誨使元結“折節向學”,以從兄元德秀為業師。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元結懷著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抱負奔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然而事實卻是:李林甫因“恐草野之士對策,斥言其奸惡”,於是玩弄權術,使當時參加科舉考試者無一人及第。政治理想的受挫使元結切身感受到了現實的黑暗和政治的腐`。就在此時,他的消極隱退思想最先表現了出來,於是他隱居在故鄉的商餘山。但在此段時間內,元結的積極入世思想仍然佔據其思想的主導方面,因此,他又在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參加了科舉考試,並最終及第。

其思想的消極方面最突出的表現出來應該是在詩人的晚年,特別是在代宗統治時期,當時政治黑暗,官場腐`,最高統治者寵用奸臣,猜忌功臣良將,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和階級矛盾的激化,使詩人對現實的殘酷和醜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驗,加之親歷了安適之亂的社會動盪和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詩人逐漸對當時的'統治者喪失了信心,同時詩人的政治心理也日趨消解。面對當時的政治黑暗和一系列社會悲劇,元結越來越感受到了個量的微不足道和自己的無能為力,於是消極歸隱的思想就越來越明顯地體現了出來。

可以說,家世與時世共同促成了元結思想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在其詩歌創作中突出的表現了出來。

(一)元結積極入世思想的表現

元結早期的詩歌創作集中反映了他凌雲壯志的思想抱負,充滿熱情的政治理想和對社會現實的極為關注。大約寫於天寶十年(公元751年)的《系樂府十二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元結在序文中就指出了這組詩歌的創作目的:“盡歡怨之聲者,可以上感於上,下化於下”。這組詩從各個方面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的s會黑暗和人民的水深火熱,表現出了元結作為一名“關心人民群眾與祖國安危的政治家”(孫望《元次山集校本前言》)的正義感與積極濟世的思想。就思想內容而言,這組詩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下面就以其中的四首詩歌為例來對此進行分析。

1、表現政治理想的詩歌。以《思太古》為例:

東南三千里,沅湘為太湖。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嬰孩寄樹顛,就水捕鷠鱸。

所歡同鳥獸,身意復何拘?吾行遍九州,此風皆已無。吁嗟聖賢教,不覺久躊躕。

作者以嚮往和讚揚的筆調描寫了洞庭湖山谷深處的人們所過的太古生活,雖然作者把生活倒退到太古時代有悖於發展的規律,但是此詩的創作目的卻是進步的,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尤其是詩歌的最後兩句“吁嗟聖賢教,不覺久躊躕”更是表現出了對“聖賢教”的嘲諷。此詩所反映的政治主張與作者理想中的聖人治國之道是統一的,即“用真”、“用聖”、“用明”(聶文鬱《元結詩解》)。詩人希望當政者能夠通過這一理想的治國之道來治理國家,實現理想中的社會生活。

2、諷刺帝王的詩歌。以《壽翁興》為例:

借問多壽翁,何方自修育。惟雲順所然,忘情學草木。始知世上術,勞苦化金玉,

不見充所求,空聞恣耽欲。清和存王母,潛濩無亂黷。誰正好長生,此言堪佩服。

本詩一開始就提出問題:用什麼方法可以修養身心,長命百歲呢?接著多壽翁給出了答案:順應事物的發展,像草木一樣忘掉一切情慾。接著又指出一些不勞而獲的人,整日毫無節制地追求歡樂,放縱情慾。雖然作者在這裡並沒有明確說出不勞而獲者的具體姓名,但毫無疑問,這主要是針對當時的統治階級而言的,這些統治者既要貪圖享樂,又想長命百歲,對此,作者進行了強烈的批判和無情的諷刺,揭露了他們荒淫無恥的生活和醜惡的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