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大學生價值觀的幾點思考

才智咖 人氣:9.08K

[論文摘要]中國優秀傳統是中華長期發展積澱的產物,涵蓋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對中華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決定作用。當代大學生在新的資訊時代下,價值觀形成中存在價值判斷標準模糊、誠信缺失、行為失範等現象。充分發揮中國的育人功能,構建當代大學生國家責任意識、正確誠信觀、金錢觀、進取精神、正確交往觀念等,是目前道德的重要意蘊。

關於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大學生價值觀的幾點思考

[論文關鍵詞]傳統文化 價值觀 大學生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   關於文化的解釋有多種,英國人類文化學創始人泰勒(r)把文化界定為“整個生活方式的總和”。美者M.克迪維拉稱文化是人們一系列行為模式的觀念,其核心是一種“精神形式”。廣義上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個層次。其中,物質文化是文化體系的外層結構,制度文化是中層結構,思想文化是整個文化體系中的核心結構。狹義的文化專指思想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文化的內容和樣式,主要是指儒、道、釋三家文化,其中文化是主流。中國傳統文化是整個民族的實踐經驗的凝華,以及民眾精神生活的結晶,它體現為由歷代勞動人民、工匠技師、文人學士等創造的多層次、多種類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實體。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非常廣泛,涵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門類。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道德方面強調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以義為上,倡導“見利思義”“見利爭讓、聞義爭為”的先義後利、義利並重的價值取向;在社會關係方面強調個人的修養,處理好人際關係,倡導個體對社會對國家的義務和責任;在民族性格上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韌氣節;在國家觀念層面倡導“天下為公”“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國家為本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表現和提倡的堅忍不拔、銳意進取的堅強志向,與時俱進、不斷革新的行為追求,以禮待人、謙和友善的仁愛精神,重人格、尚氣節的思想境界,知行統一、三思內省的修養目標,艱苦樸素、勤勞節儉的生活觀念等,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指導意義。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國人傳統價值觀的影響

文化在一般意義上都具有化育人的功能機制。古語云:“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此中“文化”都是文治、教化的意思,蘊涵著自我服膺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營造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強勢氛圍,使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接受並認可文化的化育功能。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格理論體系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對人的道德觀形成和人格塑造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儒家的道德理想人格一直處於社會的主流和主導,倡導高尚的人格信念和堅守的人生信念,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儒道相濟的生命。儒家思想蘊涵厚重的底蘊和深邃的哲理,給人以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啟迪,具有陶冶情操、修養道德的功效。

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進取精神,注重主體的氣節、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並形成了一整套引導民眾如何做人的觀念和規範,尤其強調個人的“內省”和“慎獨”,強調啟發個人的內在道德功能和思想自覺。儒家文化認為,個人是具有道德的,由道德的個人組成的社會也是道德的;個人要服從道德,國家也要服從道德,從而形成一個和諧中庸的道德社會。據此,儒家文化下的處世的根本原則就是道德思維高於並優先於功利思維,人的存在的價值就在於成就道德人格,正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學》中進一步深化此種原則,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個人的社會與理想,而“修身”是基點,也是以德性為先的體現,以求知學文為後的中國儒學傳統。這一傳統文化思想,深刻影響並激發了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還體現著尚德、尚德育、尚德風的傳統,使道德教育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居於顯著的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教育的根本。不單如此,中國傳統文化倡導並努力實踐重視倫理、義高於利的金錢價值觀,倡導對人以愛、推己及人的人際關係,反己正人、成己成物的道德修身精神。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中湧現的為群體奉獻的思想,激發人們形成對於家庭、社會、國家的義務觀念。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體現了人的價值在於發現和宣傳真理。“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成為中國曆代有識之士和志士仁人報國的信條。

三、以優秀傳統文化塑造現代大學生價值觀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大學生表現出較為嚴重的利己思想傾向,表現為:在自我認識中的自以為是,我行我素;在人際交往中的以個人為中心;在涉及國家民族的問題時的麻木淡薄或無知偏激;在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時的環保意識淡薄、浪費嚴重等。

充分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從大學生的人生理想的高度出發,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以提高思想認識、優化思想素質為目標,以繼承傳統文化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倫理道德、理想信仰、是非觀念、行為習慣,改變大學生的價值標準,使其朝向健康、積極的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