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師專院校歷史教育專業師範生培養的思考分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3.17W

目前,全國尚有數十所師範類高等專科院校,絕大多數開設有歷史教育專業,由於辦學條件和環境的相似性,故而,本文所指問題,適用性較廣。至於剛剛升本的原師專類院校,亦有可供參考之處。

關於師專院校歷史教育專業師範生培養的思考分析論文

筆者曾在某中學教務處掛職期間,通過觀察與調研,就歷史專業師範生在教學環節所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對日常的教學培養工作進行了一番反思。現將反思內容與解決途徑呈現如下:

一、歷史專業師範生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知識不夠紮實,甚至出現許多知識性錯誤師範生的專業知識基礎薄弱, 是筆者經過多次聽課、評課,以及與專職教師充分交流之後發現的一個重要問題。

對於外專業人士及歷史初學者,歷史學常常給人一種“不過是死記硬背”的印象,這顯然是大錯特錯。誠然,歷史學需要具備相當的知識積累,但卻不是僅僅靠死記硬背就能學好的。即便死記硬背下很多知識,也不過是多了一個背書匠而已,遠非學好。博覽群書,融會貫通,只是學好歷史學的第一步,透過歷史現象,揭露本質,將現實與歷史貫通起來,才有可能真正學好。這些都顯然不是僅靠終日埋頭背誦就能達到的。因為歷史學科的知識點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絡的;不是枯燥的,而是活靈活現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的。

至於相當一部分學生基礎薄弱的表現,比如部分歷史名詞的讀音、起碼的時間和空間概念等較為基礎的知識都難以把握等。若如此,勢必造成備課、授課、解疑的困難,甚至犯些低階錯誤。

(二)知識未能融會貫通,難以靈活呼叫各種資源為己所用

其間,筆者常與歷史教育專業的實習生交流與經驗。通過溝通發現,學生首先困惑的是如何能夠很好地開啟一節課,即課堂的匯入問題。部分教材存在知識點缺失與斷裂的情形。這就要求教師在正式授課之前,有條理地回顧之前所講的相關內容。否則,學生會感覺該課的知識過於突兀,難以接受。另外,筆者以為,教學的內容與方式不應拘泥。凡是健康向上,有助於提升教學質量的內容與方式都可以為我所用,投放到課堂當中。若是教師涉獵廣泛,留心生活,善於表達,自然能夠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

(三)專業知識缺乏條理性,對於如何串聯課程中的知識點比較困惑

部分教材章節之間的知識缺乏必要的連貫性,情節斷檔與割裂嚴重,而在教學當中自然不能照本宣科,“將錯就錯”。因此,如何在教學中將知識點貫通起來,方便教學和幫助學生記憶與理解,就成了一個不可繞過的問題。

(四)缺乏歷史的巨集觀思維,時空概念不足

經濟史的講授是一個教學難點。筆者在聽過C 學生的課後,感覺講解很是突兀,單純地按照課本內容與順序來講,缺乏必要的整合。對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沒有或缺乏深入的解析,導致授課效果下降。

以《南方經濟的發展》一課為例。本課的第一個重點即經濟重心的南移。那麼,學生首先想知道:為什麼會出現經濟重心的南移呢?眾所周知,這一重要現象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諸如永嘉南渡、安史之亂、五代十國與北宋初期的南北方局勢,靖康之變、宋室南遷等諸多要素都應在講述本課知識之時點到。這要求授課者在備課階段梳理有關歷史脈絡,抓住關鍵點和重要情節。時空概念的把握是吃透這一問題的'重要因素。南移過程當中涉及眾多的古今地名、歷史事件與人物,應將這些要素建構起來,不但有時間的變遷,也有空間的轉移,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時空格局。

部分學生的閱讀和思考範圍過於狹隘,僅讀專業書,也僅就本專業的思路進行思考,缺乏知識的跨界意識。這對於綜合性極強的一些學科而言,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學科思考問題的意識,筆者以為是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五)為講課而講課,缺乏必要的目的性和思想性

正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講的是教師的職責,也是教育的內容與意義。師範生作為教師行業的預備軍,應逐漸培養和樹立這種責任意識。職業的特性註定了教師的工作不應當是僅僅為了“混口飯吃”。從小的方面講,教師不但應該傳授知識,還應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從大的方面講,教師必須有擔當,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關乎個人、家庭、社會、國家與民族的未來。

例如,在《遼、宋、西夏、金的並立》一課當中,不僅涉及多個民族政權之間的紛爭,還有如何看待宋金戰爭及評價抗金英雄岳飛是不是“民族英雄”等略為敏感的內容。教師在講授中,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古代漢族政權與周邊民族政權之間的戰爭與和平?如何評價諸如岳飛等在抵禦民族政權入侵過程中湧現出的英雄人物?如何看待今日所宣講的“中華民族”與歷史上的多民族並立甚至對壘的歷史事實之間的關係?如何培養和弘揚愛國主義情懷等等?都是極具現實感的重要問題,不容忽視。然而,經過筆者的聽課與調查,大多數實習生並未能將以上教學目的與意義貫徹到實際教學當中。

二、解決問題

(一)夯實專業基礎知識

任何一門學科,專業知識的重要意義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相當一部分學生最為欠缺的又恰恰是這項內容。專科院校學生的知識基礎較差是一個不可否認的普遍現象。所以,進入大學之後,師生對此需有明確認識,應著力將基礎知識補上並夯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除了教師的督促,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因此,藉助課堂授課,課下交流,觀看優質紀錄片、大型歷史劇,帶學生前往歷史遺蹟親身感知和觸控歷史等方式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二)鼓勵和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眾所周知,歷史學是一門內容龐雜,涉及眾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性學科,可謂包羅永珍。這樣的專業特性,就要求高校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學生自身則應當不拘一格,廣泛涉獵,先博後專,而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更是高校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在學好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應督促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料室以及網路上的圖書資源。而圖書館與資料室也應精挑細選,提供高水平的、具有一定學術水準的圖書資源,而非大量的言情、玄幻小說,低水平的快餐讀物,迎合學生的低層次要求。

多讀書固然重要,讀好書甚至更為重要。學生作為初學者,專業素養較差,對於本學科的論著不甚瞭解,對當今泥沙俱下的出版行業更是缺乏辨別能力。因此,專業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

(三)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的培養

較之中國小教育,大學教育少了殘酷的升學壓力,少了無休無止的常規檢查,少了種種近乎苛責的大綱條例。課堂應是開放的課堂,應是活躍的課堂,沒有任何理由再讓課堂死氣沉沉,照本宣科。筆者以為,大學的課堂教育所應注重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積累,更應注重獨立思考與辨別能力的培養。所謂不唯書,不唯師,只唯真實;重討論,重辯論,不重結論。因此,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如何引導學生用辯證的視角審視歷史,觀察現實,積極思考,而非被動接受,將是一項頗有難度的技藝。

(四)提高學生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水平

總體來說,當前學生多能夠較為熟練地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但仍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怎樣選取合適的素材服務於教學。部分學生選取的圖片不夠嚴謹和生動,或是不知如何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沒能很好地把握播放視訊與音訊資源與課堂時間的關係等。再者,在實際教學當中,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傳統授課方式不能丟棄,但個別學生則過於依賴多媒體方式授課,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五)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

目前,雖然各校學生社團眾多,但卻有不少社團徒具虛表,缺乏實質內容。做好社團活動是豐富學生課餘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應充實內容,提升意義,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將認知歷史文化與現實生活更好地結合起來,更富時代感。這是筆者對此的一些個人看法。

(六)增強師範生對歷史教育重大意義的認可度

龔自珍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歷史傳承與教育的重要性毋庸贅述。但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將來所教授的只不過是一門副科,甚至是“豆芽課”,無關緊要。而相當一部分中學歷史教師半路出家或是得過且過的現實也對學生產生了相當的負面效應。筆者以為,日常教學中,對歷史教育的重要意義進行闡釋與強調,提升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可度。當然,這種忽視與輕視不單是學生的錯,也不單是教師的責任,與各地不合理的考試和教學制度關係重大。不合理的導向,使得學生、教師、學校與社會對此類學科知識漠視,進而致使學生知識面狹窄,人文素養缺失。而進入這些科目的專業學習階段起點過低又加重了教師與學生的負擔,造成教學資源與精力的浪費。

伴隨著教育部關於加強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指導性意見,以及社會上下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熱情的升溫,想必歷史教育的重要意義會得到更多的認可吧!歷史與文化是民族精神與民族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與文化能否高揚,直接關係民眾自身素質的提高,關係民族自身凝聚力的增強。故而,歷史教學意義重大。而歷史專業師範生,肩負著將來為中學生傳播歷史知識、培養歷史意識的重要使命,中學階段又是培養正確歷史觀的重要時期。故說,提升師範生的綜合水平是一項需要不懈努力的事業。本文所列五項問題,物件雖為歷史專業師範生,但個別問題為各專業學生所共有。至於語言表達、板書設計、組織教學等歸屬教師技能範疇的內容,因屬共性,在此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