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我、道德情境與道德判斷

才智咖 人氣:2W
道德自我、道德情境與道德判斷
  ;;;提要;杜威的倫是他的的最有創見、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他對道德自我、道德情境和道德判斷的不僅體現了他的“徹底經驗主義”;的基本主張,而且在道德哲學領域開闢了新的前景。本文主要考察杜威如何看待道德自我與行為選擇,道德自我與道德情境,道德判斷與道德知識的關係,看看他如何將道德作為一種生活經驗,揭示他對道德哲學的特殊貢獻。;



杜威的倫理學是他的哲學的最有創見、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從;1871年到;1953年他對倫理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並寫了一些論著來闡述一般的道德問題、源於特殊生活經驗的特殊道德問題以及道德問題與其他問題的相關性。但杜威並沒有建立嚴格意義上的倫理學體系(比如,像康德和羅爾斯那樣的體系)。他曾自詡在哲學上進行了另一次“哥白尼革命”,而倫理學是實現這場革命的關鍵,因為他的倫理學不僅拋棄了傳統的二元論的假設,而且真正把道德作為一種生活經驗來對待。;1922年的《;人性與行為》、1930年的《道德中的三種因素》以及;1932年的《;倫理學》都體現了他的成熟的倫理思想。下面,我將主要根據這三部論著對他的倫理思想做一些分析。;

;;一、道德自我與選擇;

杜威不願用“主體”與;“客體”這類二元對立的方式去思考倫理問題。他把道德作為一種經驗,而經驗始終離不開活生生的情境。因此,杜威比許多其他倫理學家更關注情境對於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的重要性。也正因為這一點,他在許多方面開闢了當代情境倫理學的先河。;

杜威在考察道德情境時發現,我們無法迴避自我與情境的相互。自我對行為目標的選擇以及這種選擇的後果均與情境相關。在不少情況下,人的行為選擇常常能產生一種新情境。從這種意義上說,情境也可以是選擇的某種結果。在人類的生活中,只要我們面對不同的可能性,我們就需要選擇,即使我們面對那些可能性不做選擇,我們也是在做出選擇。所以,杜威總是把選擇作為自我的最典型特徵。正如在“杜威的倫理學:作為經驗的道德”;;一文中所說,在杜威的;“倫理學中,道德自我是在道德上重構令人困惑的情境的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當某個特殊情境中發生交易時,這個自我既影響發生的事情又受發生的事情的影響。這一點在我們所做的事情的性質與我們給情境所賦予的特徵的性質之間確立了一種重要的有機的關係。;

由於道德自我與情境的這種互動關係,道德自我常常受到各種內在和外在因素的制約。因滿足急切的單一目的並因此宰制這種滿足時,自我應該明智和審慎,在承認自己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提出的那些要求時,自我要忠實可靠;在讚揚和指責時應慎用認可或不認可。此外。道德自我要積極地發現新的`價值觀念,並修改舊的觀念。在對待傳統的價值觀和道德時,杜威一直主張採取繼承與變革並重的態度,那些極端的道德理論雖然荒謬,但對促進價值觀的變革可能有促進作用。最關鍵的事情是有效地運用其積極的方面。本著這種精神,杜威在考察康德的義務論倫理學、美德倫理學以及各式各樣的功利主義理論時總是採取建設性的批評態度。這種態度使他一方面看到了上述道德理論的侷限,另一方面不斷從中汲起智慧與靈感。;

按杜威的分析,康德的倫理學確立了道德自我的至高無尚性,原則先行體現了它的基本旨趣。在實踐中,這種理論雖然無法徹底貫徹,但塑造了一種尊重理性的傳統,這種傳統為道德知識發揮積極作用留下了空間。在康德那裡,自我即是最高的獨一無二的道德目的。除行為後果之外,善良意志乃是唯一的道德之善。美德倫理學與康德的義務倫理學不乏相通之處,比如,它將道德的善與美德統一起來,這樣,做一個好人的最終目的就是保持自己的美德。如果將自我作為唯一的目的,那麼,行為及其後果要被作為單純的手段,作為保持善良自我的外在工具。早期功利主義者們就持這種立場,因為他們把某種結果,即快樂作為唯一的目的,自我則成了實現快樂的手段。;

杜威宣稱其倫理學要改變自我與後果的這種僵硬對立,因為他認為自我與後果是必不可少的兩面。一方面,人並不是停留於內心生活中,一個人的願望再好,如果不借行為及其後果來表現,將顯得毫無意義;另一方面,行為的後果並非自然而然地產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選擇的,受制於自我並體現了自我。自我並非產生結果的純粹手段。後果進入了自我的結構中,自我也進入了道德後果中。杜威還用磚與房子的關係來解釋道德自我與道德後果的關係。磚是建房的手段,但又不僅僅是手段,因為它們最終成了房子本身的一部分。同樣,行為及其後果是與自我不可分的,它們既顯示自我,也形成和檢驗自我。;;;;;;;;;;;;;;;;;;;;;;;;;;由於受米德的影響,杜威對自我的分析常常借用行為主義的術語並遵循了米德的某些思路,;;;;;;;;;;;;;;;;;;;;;;;;;把行為選擇作為自我的重要特徵就是其中之一。杜威把選擇分為兩種:即自發選擇(偏好);;;和故意選擇。自發選擇先於故意選擇。前者受慾望、刺激、偏好的重要影響。比如,無論慾望如何盲目,它都會促使人選擇一個而放棄另一個,自我在同時注;;;;;;;;;;;;;;;;;;;;;;;;;意某些物件時,也總是把其中的某個東西的價值看得更高,儘管其他東西對他並非不重要。在影響自發選擇的各種因素中,習慣是最持久、影響最大的一種因素。它時時刻刻左右著人的行為,使人不必每遇事情就來一番比較,也不必就此仔細思考一番。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自然與社會的共同產物,也是人應對萬事萬物變化的一種非常的方式。因為它使人不必對各種事物進行比較後再做決定,從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好的習慣是增進人的利益的很經濟的手段。道德上的自發行為,雖然有賴於培養,但一旦養成,就會使人在面對變化的情境時不假思考地做出選擇。道德如果有利於好的自發行為的產生,有利於好的習慣的形成,就算達到了成功。杜威對習慣的分析使人不禁想起將習慣作為“;;;人生的偉大指南-的休謨,但杜威在分析時引進了的道德心理學的成果,而沒有像休謨那樣停留於單純的狹隘的經驗主義框架中。;

與自發選擇相反,故意選擇體現了道德自我的主動性。由於它是人的有意識的活動,所以,它比自發活動更能表現人的高貴性,也更能表現人的複雜性。人有很多意願,有充分的想象力,這使得人不像其他動物那樣容易滿足,人的精神世界均與人的故意選擇相關。在故意選擇中,人一開始表現出某種猶豫,但隨後又擺脫猶豫。這個過程也是人的比較過程,因為人在面對不同物件、不同可能性時,總是有意對那些物件和可能性進行比較。在這裡,人表現出對物件的價值的意識。儘管不同的人可能對同一物件有不同的價值意識,但他們並不完全從個人的喜好出發進行選擇,他們會融合已有的個人經驗以及直接和間接的知識進行判;
TAGS:道德 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