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實踐與道德教育的關係論文

才智咖 人氣:2.39W

摘要:伴隨當今社會的高速發展而來的是不道德行為,這樣的環境將對教育下一代不利。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值觀趨於多元化。一些人即使知道什麼是道德行為也不會去付諸實踐。這樣的社會令人擔憂。本文即探討了道德實踐對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性,旨在促使人們重視身邊的道德實踐,並形成道德自律,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道德環境。

道德實踐與道德教育的關係論文

關鍵詞:道德實踐;道德自律;道德教育

1道德實踐的重要性

在當今社會,人們進行道德實踐的越來越少,其原因也多種多樣。例如老人摔倒沒人扶的問題,這是因為人和人之間失去了信任。見義勇為者受到傷害,不但無人同情,反被說成多管閒事。這些都打擊了人們見義勇為的積極性。道德實踐影響深遠。實踐的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們往往以一個人的行為結果來判斷這個人是否道德。因此實踐可以是檢驗一個人的標準。在現今的社會不道德問題頻出,並非人們不知道什麼是道德行為,而是他們為了個人利益把道德行為置於最末。這種明知故犯的人對社會危害最深。這樣的狀況的確令人堪憂。古人說:“言必行,行必果”。當今社會,人們缺乏的不是道德知識,而是道德實踐。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這裡知識具有特定的含義。“這種知識不同於自然哲學家所說的知識……而是通過理性對人的自我的認識,是一種絕對真理性的認識。”但亞里士多德對此作出了批判。他認為美德包含知識而非美德即知識。他“認為‘最高善’相對於‘具有德性’和‘良好狀態’而言,更在於德性的‘實現活動’與‘行動’”,認為“幸福是靈魂的一種合於完滿德性的實現活動”。美德是習慣的養成。“我們所有的道德德性都不是由自然在我們身上造成的,而是通過習慣養成。”他還提出了手段之善和目的之善。他認為做出美德行為的人有不同的目的,有人為了獲得名利,有人是純粹的習慣使然,有人是出於良心。亞里士多德非常重視道德實踐。他認為人們追求的是幸福。而達到幸福的途徑就是進行道德實踐。道德實踐是一個人經過理智衡量的結果。他將德性分為倫理德性和理智德性。倫理德性與社會習俗有關,所以一個人生存的社會環境將會影響他的倫理德性。而理智德性既與一個人的知識有關,也與一個人的判斷力有關。所以理智德性在一個人的道德實踐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理智德性是一個人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情。這種理智德性需要人經過學習,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才能獲得。

2要將道德實踐轉化成道德自律

哲學家康德提倡人應該為自己內心立法。“在通俗的道德哲學中,人們首先注意的是對他人的義務,而在道德形而上學中,人們更重視的是對自己的義務……因而這種義務更像是一種客觀的自然法則。”人們不再因為社會輿論而是根據內心準則來進行道德實踐。這種準則是人的“良心”,是先天的不需要外界強迫的一種力量。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階段,價值多元是當代中國社會日益進步、日益現代化的集中反映。價值觀念多元化“第一,是社會進步的衍生物,因而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形式;第二,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第三,高揚了個體的主體地位和自我價值。”價值多元使一些人不明是非,為了自身利益對不道德事件進行強詞奪理的辯護。這種言論放縱與言論自由是不同的。在薩特看來:“自由是道德哲學的`核心概念,而自由就是個人選擇的主觀自主權。”人們雖然擁有主動選擇的權利,但在面對多種選擇時,往往只會順從內心而不顧其正確與否。一個人只有理智地選擇,才會做出理智的行動。在契約社會中人們遵循著彼此制定的規則,這是遵循一種具有普適性公共價值觀的表現。這種規則遵循既保障了公共利益,也保護了個人利益。我國倡導將社會核心價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也是一種規則的教育。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也必須依靠教育。

3有效進行道德實踐教育

道德實踐教育往往收效甚微的最大原因是教育者個人不能以身作則,造成說服力不強,對被教育物件的影響不深的局面。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傳統。人們往往以外在行為來評價人,同時兼顧其行為動機。具體來說,道德實踐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注重從小抓起,培養兒童做善事的良好習慣直到使之成為其第二天性,從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第二,注重方法的多樣性。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規律,要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道德薰陶,知情意行樣樣都要跟上。第三,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形成一種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進行德育的合力。第四,倡導主流價值觀。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人的思想狀況“從一元到多元,從單一到多樣,從貧乏到豐富,從封閉到開放……從激進到漸進,從鬥爭到博弈......”但主流價值觀還是具有普適性,我們要藉機對人們進行教育,凝結全社會各個民族的力量。第五,道德實踐的保障非常重要。對見義勇為者的表彰要及時有效,以此促發他人更加積極地進行道德實踐。

4小結

其實,道德教育不只是為了使人們獲得道德知識,更是為了使人進行道德實踐,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只因道德獎賞而進行道德實踐還不能稱之為達到了德育目標。理想的德育狀態是使人們從道德他律轉向道德自律。只有這樣才會進入人人都踐行道德的社會狀態。

參考文獻:

[1]王建志.淺談蘇格拉底的道德哲學[J].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9,(1).

[2]趙景陽.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命題——倫理的目的、德性的養成、幸福的獲得[J].唐都學刊,2013,(1).

[3]亞里士多德.尼個馬可倫理學[M].商務印書館,2008.

[4]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而上學基礎.述評[J].哲學與文化,2004,(4).

[5]強以華.價值觀多元化芻議[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6]陸傑榮.當代外國道德哲學研究的新進展——全國當代外國道德哲學學術研討會綜述[J].哲學動態,2001,(11).

[7]鄭佳明.中國社會轉型與價值變遷[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