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製造技術發展看課程改革論文

才智咖 人氣:2.77W

摘要: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機械製造技術有了長足進步,具有將現代技術貫穿製造全過程,技術、管理、人員三結合,多學科交叉融合,支援可持續發展和系統工程綜合運用等特點。因此,現代製造技術對教學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工程院校的現代製造技術課程應適應此要求進行改革與優化,在整合主體技術群、支撐技術群和製造技術環境的基礎上,更新教學內容,修訂教學計劃,突出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注重與企業的現實需要相對接。

從現代製造技術發展看課程改革論文

關鍵詞:現代製造技術;課程建設;教學改革

一、現代製造技術的發展趨勢

機械製造業的生產發展規模經歷了從少品種、小批量到多品種大批量的轉變,資源配置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和裝置密集向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的方向發展,生產方式也沿著手工、機械化、單機自動化、剛性流水自動化、柔性自動化、智慧自動化的軌跡不斷進化。製造技術的發展增強了企業的生產能力和市場適應性,產品結構也走向多元化,產品效能大幅度提高。

當前,我國的經濟逐漸與國際接軌,國內企業大量採用現代製造技術參與國際競爭,因此形成了對掌握先進製造技術人才的巨大需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隨著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資訊科技、現代管理技術、製造技術與機械製造技術的不斷融合,機械製造工業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繼出現了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柔性製造系統、整合製造系統、虛擬製造、敏捷製造、並行工程等許多先進的製造方法和生產模式,形成了現代製造技術體系。現代製造技術是傳統制造業不斷吸收機械、電子、資訊、材料、能源及現代管理等技術成果,並將其綜合應用於製造全過程,以實現優質、高效、低消耗、清潔、靈活生產,從而取得較理想的技術與經濟效果的製造技術的總稱。先進的製造技術是製造業的技術支柱,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製造技術的發展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動力。

二、現代製造技術發展的特點

1.貫穿製造全過程

傳統制造技術一般指加工製造的工藝方法,實際上只是製造全過程的一部分;而現代製造技術則貫穿了從市場預測、產品設計、採購、生產經營管理、製造裝配、質量保證、市場銷售、售後服務、報廢處理甚至回收再利用等整個製造過程,使整個製造過程成為一個大系統。

2.技術、管理、人員三者結合

現代製造技術已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已發展為由技術支撐轉變為技術、管理、人員三者的有機整合,它強調更加靈活的組織管理模式,以使製造全過程達到優化執行。例如,一家企業要建立計算機整合製造系統,就必須首先對所有員工進行培訓,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而精良生產理論提出的市場驅動、需求牽引理念,強呼叫戶是核心,快速響應市場需求。

3.多學科交叉融合

傳統制造技術的專業、學科單一,不同專業之間界限分明;而現代製造技術的專業、學科之間不斷滲透、交叉、融合,其界限逐漸淡化甚至消失,這使得現代製造技術趨於系統化和整合化,並發展成為集機械、電子、材料和管理等技術於一體的`新興交叉技術。如快速成型技術就是機械工程、CAD、數控、鐳射以及材料等技術交叉優化整合的結果。

4.支援可持續發展

資源、環境與人口是當今社會面臨的三大主要問題。現代製造技術強調優質、高效、低耗、清潔、靈活生產,它所倡導的綠色製造、清潔製造、生態工廠等新概念、新哲理,是支援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力武器。

5.製造過程是個系統工程

機械製造過程是一種離散的生產過程,製造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之間可以彼此關聯或不關聯。用系統論的觀點來分析和研究製造過程,就出現了製造系統的概念,並形成了現代製造系統工程學。製造系統由物質流系統、能量流系統和資訊流系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計算機技術、數控技術、微電子技術、感測技術等的發展,促進了製造系統的形成和發展。

三、現代製造技術對教學改革的要求

由於現代製造技術不是指某項技術,而是一個綜合的系統技術,這對當前的教學內容、培養體系以及專業和學科間的交叉滲透提出了新的挑戰。拓寬專業、培養通才,是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而教學計劃受學時數的限制,許多新的製造技術卻無法一一單獨安排,學生也難以自由選擇專業和課程,因此導致他們的知識面狹窄。

現代製造技術要求從業人員在掌握堅實的自然科學知識和寬廣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具有廣泛收集與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綜合協調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等,尤其是要求不斷增加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因此,急需加強教育與產業部門間的密切交流與合作。從某種意義上說,產學研結合的教育模式已成為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目前,製造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頻率和產品更新的週期不斷加快,知識失效的速度也明顯加快,工科畢業生知識的半衰期只有六年左右。因此傳統的一次性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時代要求,這對當前的培養模式與教育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

為培養適應現代製造技術發展的高層次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必須適時調整機械製造技術類課程的體系結構和教學內容,使學生初步建立起與現代製造技術相適應的知識體系。學生除了具備機械製造技術基礎知識、專門知識和相關的職業技能外,還應該拓寬知識面,注重培養創新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畢業後對工作環境的專業適應性。

四、現代製造技術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

為適應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和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設定調整的需要,通過對先進製造技術的主要內容進行綜合提煉,我們開設了現代製造技術這門課程,用以簡要地介紹現代製造領域的設計、製造、加工自動化和生產管理等技術,並展望了現代製造技術今後的發展趨勢。課程設定的目的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他們對新技術的跟蹤適應能力,提高機械類各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

現代製造技術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是:以現代製造技術的前沿性、綜合性、交叉性和適用性為原則,注重國內外新成果和新技術的採用,對與我國、特別是本地機械製造行業關係密切的關鍵技術作重點介紹,注重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從系統的角度介紹現代製造技術的內涵、特徵、技術發展前沿和關鍵技術等內容。根據這個目標制定了以下四項具體目標:

(1)將各類相關課程之間進行最佳組合,實現課程設定科學化;(2)調整課程內容,實現課程知識結構的綜合化、教學內容的現代化;(3)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4)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現人才素質的優化。

五、現代製造技術課程體系建設的改革

現代製造技術包括三大主題技術群:主體技術群、支撐技術群和製造技術環境。這三大主題技術群不是彼此孤立的,它們之間有資訊交換。傳統的課程體系生硬地將實際相互關聯的整體內容人為地分割切塊,這對於各門課程的學習而言,在保證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條理性、透徹性等許多方面,是有積極意義的。但現代製造技術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學科間的內容不斷滲透、交叉、融合,界限逐漸淡化,技術也更趨於系統化和整合化,因此,現有體系造成了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是零碎散亂的,因而直接導致了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欠缺。

為了應對現代製造技術迅猛發展帶來的挑戰,必須用先進的製造技術改造傳統學科,淡化專業劃分,加強素質教育。在教學計劃的安排上,提出了“努力保持傳統制造技術內涵,大力拓展現代製造技術外延”的總體設想,對舊的教學體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課程設定和內容上逐年調整,使傳統制造技術和現代製造技術兩條課程主線相互補充、相輔相成,使本專業畢業生既能較快地適應傳統制造業的需求,也能很好地跟蹤先進技術發展的趨勢,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近幾年,機械製造各專業針對周邊地區機械行業發展的需要,不斷對傳統課程進行整合,大幅度壓縮學時,先後開出了機械CAD原理與應用、有限元法應用、機電一體化基礎、數控加工技術、測試技術、現代製造技術等系列課程。在教學內容和體系上逐步突破傳統的CAD和製造工藝教學,構建先進製造技術的知識體系。

雖然過去的教學體系改革中對許多單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區域性優化,適時增加了相關的現代製造技術的一些零碎內容,但整個課程體系的整體框架並沒有結構性的變化。我們本著課程體系建設要與社會需求和工程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對現代製造技術進行了綜合與整合,制訂了新的教學計劃,擬定了新的教學大綱,將各種互相滲透和融合的相關技術整合為現代製造技術內容,安排40學時進行教學,

將眾多的現代製造技術整合成一門課,其難度是相當大的。為了將各項內容有機、有序地整合在一起,使學生具備先進製造技術的基礎知識,我們採用了巨集觀整合和微觀整合的措施,使課程內容較好地反映本課程的宗旨。

巨集觀整合是在總體結構上進行整合,解決相關章節的取捨和編排問題。我們把眾多的先進製造技術按照內容分類,進行整合,確定了按現代設計技術、現代製造工藝技術、製造自動化技術和系統管理技術等幾個方面分別介紹的總體結構。在內容的取捨上,我們主要考慮的是與現有課程的銜接,凡已有單獨安排的內容如數控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有限元技術等不再講述,以避免重複。

微觀整合則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注意授課內容與傳統制造技術及其他知識點的融合銜接問題,按照基本知識、基本方法、主要特點和應用這三個層次,連線與之相關的現代製造技術的基本概念、技術基礎、加工方法和裝置等知識內容。同時注重理論聯絡實際,用案例說明問題。

在教學中,始終圍繞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來設定教學內容,突出創新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既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又體現了課程設定的先進性。通過以上結構體系的教學改革,使學生對現代製造技術整個內容有了初步的系統認識。近幾年的反饋表明,本專業的畢業生能在較短的時間裡適應本職工作,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強,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紮實,專業技術水平較高,得到企業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