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的超越性看改革與發展

才智咖 人氣:1.42W

從哲學的超越性把握改革與發展,能夠整合各種關於哲學學說中改革與發展的觀點,對當今的改革與發展具有理論指導和借鑑意義。從哲學的超越本性,亦即它向至極處追溯的特點看改革與發展不是簡單模式的套用、不是單純的敘述社會發展新形態,,而要辯證地反思這些新形態對人類的生存狀態的影響。

從哲學的超越性看改革與發展

一、哲學的超越性概述

“超越”就是超過、突破。哲學的超越性就是突破那些已知的、已有的、早已被確定的視界,向未知的、未有的、沒有被確定的視界推進;這需要消除知識與價值之間的阻隔,力求達到融會貫通的一種狀態。超越性的意義在於給出知識時所採取的超越性思維方式。換句話說,知識本身並不能作為超越性的真諦,而真諦只能是通過隱藏在知識下的“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道”。哲學的超越性是挑戰極限,這種極限不僅包括外部世界,也包括自我極限;哲學的超越性是持之以恆的探索與追尋、詢問與思考;哲學的超越性是鍥而不捨探以究竟的思維,它摒棄膚淺的,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最核心的知識與價值。不過,核心的知識與價值並不存在,哲學的超越性最終只能侷限在既定現有的知識與價值裡去探詢,需要在相對中探求絕對,從非根本中探求根本。哲學超越性的本性正是這種不斷探索的“求”,這種試圖突破原有知識與價值的努力、張力。

哲學的超越性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突破那些已知的、已有的、早已被確定的視界,向未知的、未有的、沒有被確定的視界推進。它立於知識與價值之邊,不斷地向邊界外圍探詢,動態地把這條界線向外延伸、擴充套件。

――“破舊”,即打破隨波逐流的、人云亦云的陳腐觀念和舊的思維方式。發現問題於不經意之間,領悟新方法,把握新動向引領人們走向發散性思維,及時更新知識與價值。

二、用哲學的超越性指導改革與發展的必要性和意義

我們的生活方式因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而變得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利用哲學的超越性進行反思:人類“內在本性”在技術化面前的極限值是多少?科學技術的發展最終將帶領我們歸向何方?我們在面對著全球化改革與發展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需要藉助於哲學的超越性進行反思:過分追求競爭而不顧人類的其他方面的因素的這種發展真的是我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嗎?這一切的改革與發展迫切需要哲學的超越性做指導。

從哲學的超越性把握改革與發展,可以對改革與發展進行合理的定位。時間性是我們在解決任何問題時都不能忽略的前提。無論我們是在分析自然事物、抑或分析社會事物,萬事萬物的生長、消亡、都體現著時間性。我國目前改革與發展的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並行。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是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的,我們對事物發展的時間性仔細的研究、分析,可以克服一些弊端、少走一些彎路,有利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朝著正確道路發展。面對未來多重發展難題,應認識到改革與發展的長期性、艱鉅性、複雜性,產生持久強大的凝聚力,時刻體現艱苦奮鬥的傳統作風,這樣才能克服困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切分析,都需要哲學的超越性做鋪墊。

從哲學的超越性把握改革與發展,能夠整合各種關於哲學學說中改革與發展的觀點,對當今的改革與發展具有理論指導和借鑑意義。包括康德的發展觀:從自然人到社會人再到道德人這一道德的進化過程。黑格爾的發展觀:介紹了精神的發展層次。馬克思的發展觀: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的公平公正。功利主義發展觀:追逐於物欲橫流,強調物質財富的增長。湯因比的歷史發展觀:是文明與文明之間的一種挑戰與應戰的發展觀,從而提升自我,超越對方。結構主義發展觀:結構主義強調,社會就是一個整體結構,社會要變化,但發展不一定是從低階到高階的發展,一個小的因素,甚至可以引起社會的巨大變化。自由主義發展觀:強調自由是人最重要的天賦、是人的創造力的來源,自由才是第一生產力。哲學的超越性就在於吸取各派學說中精華、進步、有價值的部分,對現時期改革與發展進行合理的定位,重新審定改革與發展的方法與思路。進而推進改革與發展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挺進。

三、改革與發展最終價值取向是人的發展

從哲學的超越本性,亦即它向至極處追溯的特點看改革與發展不是簡單模式的套用、不是單純的敘述社會發展新形態(例如全球化、知識經濟等),而要辯證地反思這些新形態對人類的生存狀態的影響。從根本上把握時代改革發展的問題、境況。過去改革發展的根本出發點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快速增長,片面地把經濟增長歸結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人的發展是一種“以客體為中心”的發展,在哲學超越性指導下改革與發展凸顯的是人的發展,而不是社會的發展。把人的發展看作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標、看作是人的多方面需要(如物質需要、精神文化需要等)的'滿足和人的全面發展。把社會的發展當做人發展的工具,強調從人的發展方面去估價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既是社會發展的必要前提,又是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人的全面發展既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尺,又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人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必須滿足主觀發展要符合社會的客觀發展這一基本規律。個人全面的發展就是一種滿足人類本質的發展,就是使每一個人的價值得以充分實現、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縱觀人類社會,無論是從早期的原始社會還是從理想中的我們人類社會最終必然實現的共產主義社會,都不能缺乏人這個因素。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之一的就是人的物質生活實踐活動,而實踐是人所特有的物件性活動。人的一切物件性活動的最終目的,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而創造的價值。從社會結構層面來看,包含於其中的政治、經濟、社會意識形態等因素無一不是圍繞著以人為核心運動發展的,任何改革與發展忽略了人的因素都是空談,更是不可實現。

社會等等其他每一方面的改革與發展都是為人的全面發展開闢道路,都是為了提高人的自主性、自為性,把人作為主體,並通過改變世界的實踐逐漸實現人的主體性。偉大的德國詩人歌德就曾經用詩的形式表達了對人的主體性的熱烈追求“誰若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社會存在與發展的主體是人,沒有人與人之間各種相互交錯的活動,就不會有人類社會形成,更不可能會有存在與發展可談。生產力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最根本的動力,而在生產力諸多因素當中最活躍的因素就是人,人居於生產力最核心的要素,一旦生產力離開人這一核心要素,生產力就將不復存在。正是由於人所具有的特殊的能動性,才能夠推動生產力不斷髮展。人既是這部歷史劇中的“主角”,又是“作者”,任何脫離以人為中心的發展都算不得真正的發展。

所以,社會改革發展的根本抑或終極目標就是人的發展。同時人的發展也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核心,脫離了人的任何發展都是無意義的。就像馬克思說到的那樣:“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改革與發展的最終目的也就是重視人的發展,衡量改革與發展的最根本的標準也是是否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從而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發展也就是超越性追求的最終的價值,也就是哲學最終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