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國小資訊科技分層教學的探索與思考

才智咖 人氣:2.38W
農村國小資訊科技分層教學的探索與思考
 農村國小資訊科技分層教學的探索與思考
 南京市六合區程橋中心國小    郭家榮
 [摘要]
 目前,在我國的大部分農村地區,教學班級多數為50人以上的班級,資訊科技課程剛剛開設,由於各個學生的先天因素、教育影響和主觀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掌握中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些學生家中有電腦,有些學生可能平時接觸過電腦,有些則參加過一些學校組織的培訓班,還有的練開機關機都不會。如何應對這種差異,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目前來看,各種形式的分層次教學,成為解決這種差異、落實因材施教的最有效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實施有差異的分層、分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有針對性地對待每一個層次的學生,給學生以自主的選擇,主動的發揮的條件和機會,實現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的一種現象。
 [關鍵詞]   農村   資訊科技  分層 
 【正  文】
 21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電腦普及的資訊時代,掌握計算機已經是科學發展和走向未來資訊時代的需要了。隨著資訊科技教學的普及,進入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習電腦的學生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如何應對這種差異,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各個老師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我作為一名資訊科技教師,結合我校農村國小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圍繞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展開了資訊科技分層教學的具體方法的探索。
 一、我校資訊科技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我校是一所鄉鎮中心國小,目前學生的人數大約是1300多人,23個教學班級,只有三到五年級12個班級開設了資訊科技課程。班級每週的資訊科技課時量少,才一節課。
 資訊科技是一門特殊的、新興的學科,因此,其教學思想,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模式也應隨著技術的發展而進行相應的變革和創新。然而目前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還在影響著資訊科技學科教學,致使課堂教學沉悶、缺乏生氣與樂趣,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2、由於資訊科技作為一門學科在農村國小中開設的時間不長,並受到各學校條件及家庭條件的限制,使得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及操作水平參差不齊。其一,家裡條件較好的學生,因為家裡有電腦而對計算機的掌握情況則較好,反之,家裡沒有電腦的學生對計算機的掌握情況則要差了許多;其二,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的村小和教學點,因不同的教學點對資訊科技課的重視程度不同(有的村小根本就沒有開設,也沒有電腦),而造成一些學生的計算機水平較好,而有些學生卻對計算機一無所知,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教師的授課帶來了不少困難。
 3、目前資訊科技課的內容大多數以課堂操作實踐為主,而教師也大多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來完成課堂教學目標。但由於農村學生的先備知識存在差別,接受和掌握新知識的能力也各有異同,這必然導致學生在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例如,在佈置課堂操作任務後,一些學生可能只用五分鐘就完成所有任務了,而另一些學生可能直到整堂課結束也還無法完成教師佈置的一個任務,這無疑又給教師對於課堂任務的設計及課堂紀律控制方面增加了難度。
 二、分層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1、分層教學理論的理論基礎為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m)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度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與此相關的是掌握學習的目標,“要求教師對應各級教學目標制定出相應的教學措施”;“應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學習方式和個性特點來進行。”每進行一個教學內容,均有明確的可操作性的目標。它將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個別輔導、同伴幫助、個人自學等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充分使用教學評價,保證教學始終以評定作為衡量的標準。較好的解決了統一教學與學生個別差異性的矛盾。它重視反饋矯正策略,賦予教學評價新的意義。掌握學習理論調和了傳統教學理論與現代教學理論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根據這一理論的設想和要求逐步發展起來的分層教學思想很好的將傳統教學理論與現代教學理論統一起來,在保證學校教學效益的基礎上克服了班級授課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為學校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2、針對學生的不同基礎,分配不同的任務,採用不同的教法和學法,提高資訊科技課的課堂教學效益,順應了市、區教育部門的“課堂教學效益年”的要求。
 三、分層教學的探索
 1、根據學生的水平分層
 2006年春,開學初,我接了五年級資訊科技的教學任務,我在開學初,先對學生進行一次小測驗和問卷調查,具體調查如興趣、操作水平、上網經歷、有何不足等方面,以此來進行具體的分層計劃。根據他們的測驗和調查情況,我瞭解到了他們的基礎水平、學習態度和接受能力,把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有一定的電腦知識,對電腦很感興趣,學習自覺,理解接受能力強,潛力較大,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如孫楚、陳晨、孫佳琪等;第二層次,有一定電腦基礎,理解接受能力較好,但操作不太熟練;第三層次,沒有任何基礎。第一個層次的學生每個班也就6-8個人,四個班也就二十多個人;而第二個層次的學生佔大多數;第三個層次的學生也有總學生數的五分之一,為村小和各教學點的學生,沒有開設過資訊科技課。
 2、 課堂內分層
 對於學生共同學習的內容,由於學生個體之間興趣愛好、學習習慣、學習態度、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別,要想確保每位學生都能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必須採取一定的分層教學措施來組織課堂教學。具體有:
 (1)設定不同層次的任務。
 教學目標分層的目的在於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情況來設定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不同的學習目標,從而有針對性的教給學生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以便和學生的知識結構相適應。當然,這樣的教學目標不能設定過低或過高,應該使每個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並且能學到新的知識。具體可以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分為基本、提高兩個不同發展水平層次(我認為不能設定太多,以免給具體的教學實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相應地,課堂學習任務也要做相應的設計。這就給教師的備課和具體教學實施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在用WORD製作電子小報時,我每節課都設定了兩個不同的目標。對於一般的同學,我只要求他們做出基本任務(一個任務);再高一點要求完成拓展任務;做到這些後,我希望他們能發揮主動性,在頁面中新增更多內容,並且美化頁面。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針對不同的學生層次完成任務後要提出一些相應的適當的要求,並及時給予鼓勵與讚揚。這樣學生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2)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教給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必然要對學生進行不同的評價,如果再以同一標準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效果的話,就不能有效反應出學生實際掌握的水平。教育特別重視反饋——矯正,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以其在原有知識水平上的進步和提高大小作為評價學生是否完成教學目標的一個基準,這是進行分層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層教學法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手段。另外將學生平時的學習活動、任務完成情況、學習態度、進步情況作一記錄,再結合期末的考核,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納入平時有效的管理和監督之下,才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反應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在每節課結束後,我還有這樣一道程式,要求學生填寫學案和學習小結,如:①我最感興趣的是:②我對小組的貢獻是:③今天,我表現最棒的地方是:④今天,有待改進的地方是:這項活動其實是很重要的,它讓學生記錄了一節課的收穫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自己進行回顧與反思,
 (3)分小組學習
 我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能學好學到知識,採取了分小組學習。我校的機房雖然不象一些其他的學校是六人圓桌電腦,可機子還是總共可以分成8組的,6-7人/組,採用“強弱搭配”的方式成為一個小組。每一組安排一個第一層次的學生,三個第二層次的學生,三至四個第三層次的學生。這樣既基本實現組內優劣互補,組間水平相當。有利於組內大家互相幫助,互相學習。而組與組之間也能實現公平競爭。在教學時,充分發揮“小老師”的作用,使組與組之間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需要注意的是實施分組學習,並不是將學生簡單地湊在一起進行學習或者討論就可以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這中間還需要教師採取相應的策略進行技能訓練和現場的指導。所以小組成員的分工和責任,學生合作意識和能力,小組最後學習成果的評價等等都要具體落實到位。我的經驗是,除了慎重分組外,在上課時我經常在課堂內不斷巡視發現問題並幫助解決,而且我還教會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提供一些參考意見指導學生自己解決組內衝突,這樣就避免了由於組內意見的不統一,導致學生間情感衝突而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另外引入評價機制也顯得十分重要,要求學生處理好個人學習與小組學習的關係,使學生真正學會合作學習。在每次備課時我都對小組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設計得明確清晰,課上提供一些如何對學習任務進行合理分工的指導意見。任務全部完成後,通過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參觀,請大家對優秀作品作一客觀評價。下課結束前幾分鐘,要求每位同學簡單填寫自己組內協作情況及個人課上情況,如:明確分工、默契合作、參與程度、學習態度、對小組的貢獻、以後改進意見等。每節課對優秀小組都給予“獎品”(小組加分或贈送上機票)鼓勵。結合我課堂上仔細的觀察和記錄來確定每位學生和每個小組的平時成績,為學期結束前的各種如“最佳合作獎”、“助人為樂獎”等榮譽作好充分的準備並以此鼓勵大家。
 3、 課堂外拓展知識
 我們學校的課外假日活動豐富多彩,為學生特長的發展和發揮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其中資訊科技方面也有較多專案,如:英文錄入、漢字錄入、電腦繪畫、電子小報製作、網頁製作、網上作文等專題。這其中包括普及型和提高型。普及型專案的學生人員不固定,這批學生通常是來練習、網上搜索資料等。教師在教室裡巡迴,學生有問題提出就給予解答。提高型則是對那些有才華有潛質的學生進行課外競賽輔導,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特長。鄒世通和潘敏合作製作的電子小報《晨曉紅領巾報》就獲得了南京市一等獎。
 在分層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我的宗旨是在課堂教學及其延伸段中,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優勢和需要的不同,選擇一種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和學生不同層次、不同個體需要的最優化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每一個學生在每一節課裡都能得到充分發揮並有所收穫。
 我在班級實行分層教學一個半學期,我不知道分層教學的效果能否達到我預期所想的,但是我覺得分層教學有以下幾點好處:
 有利於所有學生的提高和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尤其是農村的學生。分層教學的實施,避免了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業後無所事事,同時,所有學生都體驗到學有所成,心理品質得以逐漸優化,而這又進一步促進學生更為積極地探索軟、硬體知識,自主地結合理論進行操作,掌握知識,發現規律。他們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增強,資訊素養得以提高。而且,在相互連網的教室中,學生的層間、層內的合作變得活躍和突出,這有利於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有利於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
 有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師事先針對各層學生設計了不同的教學目標與練習,使得處於不同層的學生都能“摘到桃子”,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極大地優化了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從而提高師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師在備課時事先估計了在各層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做了充分的準備,使得實際施教更有的放矢,增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總之,我通過這一教學法,有力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了40分鐘的課堂效率, 也順應了南京市和六合區教育部門的“課堂教學效益年”的相關要求。
 分層教學應本著為各類學生提供最優質服務的思想出發,給學生提供各種選擇的機會,應從長遠考慮,從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上下功夫。分層教學的嘗試對於我或者大家來說都是很辛苦的,可是我覺得這是讓每個學生都有一條合適的學習路徑,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都樂於學習,勤於鑽研。
 [參考文獻]
 1  黎志明 《如何在資訊科技課程中實施分層教學》課題研究     
 2  《關於加快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