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才智咖 人氣:2.69W
如何培養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摘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和保證,培養興趣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知識的誘解與傳授進行。本次就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了認真探討。
 關鍵詞:直觀;好奇心;激趣;誘趣;引趣
         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求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為現實、最為活躍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對搞好數學新教材的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注重直觀--誘趣
         根據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國中生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在數學上,他們比較喜歡認識具體和形象的事物。重計算,輕概念,重記憶,輕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數”,由於字母在表示數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確定性,具有“代”和“變”的抽象性,他們原有的對數的認識就感到不太適應,所以教師根據這一思維特徵對數學概念的引入法則的說明,特別注意加強直觀形象和具體的教學,把教學內容處理成符合學生原有認識上的東西,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數軸”概念的教學,教師是拿著實物溫度計上課,溫度計上有刻度,根據溫度計上液麵不同位置就可以讀出不同的數,測量不同的溫度;與溫度計類似,我們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刻度,標出讀數和方向,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那麼這樣的直線叫什麼?於是引出了數軸的定義,這樣的講解生動具體使學生看有實物,想有形象,記有特徵不但使他們學得有感、記得牢固,而且使他們理解得也較為準確和深刻。這樣處理教材的例子是相當多的,任課老師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教師也注意到直觀形象教學的侷限性,不能監用,要特別注意類比的事物與新的概念法則間的內在聯絡,慎重考慮他們之間比較的科學性。
         二、聯絡生活--引趣
         社會生產和人的需要是產生興趣的源泉,首先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這門學科的重要性,使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有一個思想上的基礎。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根據教材的特點(重視數學的科學價值)講述數學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價值和廣泛應用,使學生明白數學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和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課,教師都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從實際生活和生產中引入新的課題。如第一章以生活、生產、科研中經常遇到數的表示與數的運算問題。例如:(1)以天氣預報2005年11月某天北京天氣為 -3°C——3°C的它的確切含義引出負數這一代數知識。(2)以三個隊參加的足球比賽中如何確定三個隊的淨勝球數引出有理數的加減法運算等;第二章始終以豐富多彩的學生感興趣的實際問題說明“一元一次方程”的引出的必要性和實際意義;第三章從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包含著形態各異的圖形,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奧運村模型圖中找熟悉的圖形中引出直線、射線、線段、角等有關知識。第四章以關於我們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溫飽到小康跨越的文字,文字包含一些資料,引出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問題。老師將這些引言課講得有聲有色,通過潛移默化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重要價值,另外在一些單元和部分課前,教師針對教學內容的需要也適當地講述了數學的應用及其價值。如:負數概念引入後教師結合“閱讀與思考”的內容,向學生生動地講述了中國是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這一歷史事實,在他們陶醉於我們祖先的偉大成就自豪感的同時,激發了他們對數學佔有的慾望。
         三、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趣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是人自發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意向。好奇心是創新的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學生的好奇往往是表現在對一些新鮮事物,自己不懂的東西有一種突如其來的感覺,他們總愛問個為什麼,或者異想天開,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慾,這是學生主動觀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強大動力,是興趣的先導。        1.利用他們的好奇心,教師把一些教學內容轉化為有趣的問題,吸引住學生,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共同搞了這樣一個遊戲:讓同學每人都默記住一個數,先將這個數乘上5倍,再將所得結果加上25併除以10,最後將結果告訴老師,那麼老師即能猜出你默記的哪個數。為什麼?許多學生覺得老師很神,此時教師將其中的奧妙是解了一個一元一次方程講給學生,他們恍然大悟,對學習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興趣更濃了,新教材中安排了許多有趣味的數學典型故事和遊戲,如“填幻方”,以及古代數學家丟番圖的“墓誌銘”“代數的故事”等等,教師都用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使他們的求知慾在好奇心的驅動下,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2.利用好奇心,收集圖片資料,利用模型實物,激發學習興趣。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教學中,新教材中配有不少教具,提供了大量的立體圖形、平面圖形。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等實踐活動加強對圖形的認識和感受。在配套教具的基礎上教師不妨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建築物的圖片,如金字塔、清真寺、中國的古塔等等,再蒐集生活中的一些規則的和不規則的物體,如乒乓球,易拉罐、玻璃杯、底面呈六邊形或八邊形的茶葉筒、魔方等等。讓學生感知這些建築物都是由許多幾何圖形組成的,從而認識到學習這些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儘可能地讓學生多觀察各種幾何體和實物圖,通過大量的模型、實物例子形成對各種幾何體的直觀認識,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數學概念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好這些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課本中有一個例題,要求畫水管的三叉接頭的三檢視,如果教師準備了實物教具,讓學生從正面、上面和側面仔細觀察所看到的平面圖形,學生就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在實踐中體會了物體的不同呈現方式,這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