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背景下無形資產會計問題簡析

才智咖 人氣:3.12W

在知識經濟時代下無形資產所照有的比重是愈來愈大,迫切要求改進現有無形資產會計的缺陷與不足,建立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無形資產會計處理方法。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相關的會計專業的畢業論文範文,歡迎閱讀,供大家參考和借鑑!

知識經濟背景下無形資產會計問題簡析

【內容提要】

現行的無形資產會計理論與實務與知識經濟的特點和要求不相適應,因此,迫切要求改進現有無形資產會計的缺陷與不足,建立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無形資產會計處理方法。查閱、參考有關知識經濟和無形資產會計的研究文獻後,本文歸納、總結了國內對該問題的研究狀況,並在系統闡述知識經濟與無形資產會計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現行無形資產核算與披露的現狀,提出在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會計處理方法的調整與改革。主要內容包括:就目前的無形資產確認範圍狹窄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知識經濟下應擴大無形資產的確認範圍。無形資產計量應該在不同的階段選用不同的計量屬性,進而進行比較分析得出應採用的計量方法;在披露上,提出對現有的披露模式進行調整,改革的設想。

【關鍵字】知識經濟,無形資產,會計

一、引言

無形資產一直是會計理論和實務的難點之一。一是無形資產的界定問題,理論界和實踐界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二是無形資產的確認和價值計量。這雖然對無形資產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空間環境,但同時也制約了無形資產的規範與管理。各國在無形資產會計處理方法和會計研究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其原因是人們對無形資產所持的觀點不同,這些不同主要體現在無形資產的界定方面。這一問題的妥善解決與否,將極大地限制和影響無形資產研究的開展和深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對無形資產最基礎的方面進行研究,更好地用理論來推動實踐。特別是知識經濟的今天,無形資產在內涵和外延上起了新的變化,而且在企業經濟活動中作用的不斷增大和地位的日益提高,無疑對無形資產會計帶來新的問題、新的機遇和巨大沖擊。

針對這一現狀,本文基於發展和系統的觀點,採用規範研究和比較研究的方法,主要從理論角度對無形資產進行分析與界定,探討知識經濟下最為重要的資產--無形資產的內在本質特性以及無形資產的確認和計量。考慮知識經濟的特點,文章將專門對知識經濟環境下無形資產的界定、確認、計量問題進行探討。通過對無形資產界定的研究,對於規範無形資產確認和計量、深化無形資產的研究和加強無形資產的開發、應用和管理,無疑能起到提綱摯領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知識經濟下討論無形資產會計的意義

工業經濟時代,經濟的增長和企業的發展主要靠資本、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投入,無形資產發揮作用只是個別產業的個別現象,沒有成為各產業中重要的資源,人們也沒有形成對無形資產的普遍重視。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資訊、通訊、交通、管理等領域技術水平迅速提高,無形資產在企業資產中的比重不斷增加,使得無形資產成為各國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無形資產發揮作用己成為各產業的普遍現象。因此,對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會計處理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加快制定符合知識經濟巨集觀環境的無形資產會計準則,及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保持同步與協調。

(2)有利於企業全面掌握其資產狀況,以確保企業財產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有效地防止無形資產流失,提高整體資產的經營效果。

(3)有利於真實反映企業無形資產的全貌,從而幫助各資訊使用者正確瞭解和評價企業價值。

(4)有利於規範企業無形資產會計核算,提高會計資訊質量,促進我國無形資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無形資產會計研究的歷程

我國學者在無形資產研究方面,曾有過舉世矚目的成就。1926年,楊汝梅以《商譽及其他無形資產》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博士學位,並於次年正式出版成書,引起了廣泛關注。長期以來,該書一直被美國會計界奉為關於無形資產的唯一專著,研究商譽和無形資產的文獻,大都引用過其中的觀點。除了楊汝梅在80多年前曾專門研究過無形資產外,尚未找到1978年以前國內有專家學者獨立地系統研究無形資產的資料。出現這種情況是不值得奇怪的。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無形資產僅僅被當作西方企業會計用語,無形資產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受到一定的重視,是同資產評估的需要緊密相連的。1990年,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了王久華編著的《企業資產評估》一書,該書的第七章《無形資產評估》,提到了無形資產的基本概念。目前,國內已經出版的無形資產專著足有幾十種。除少數專著,如鄧小洋博士的《商譽會計論》、於長春教授的《無形資產會計》、於玉林教授的《現代無形資產學》、蔡吉祥《無形資產學》等與無形資產會計密切相關外,其他大多數是圍繞無形資產的評估編寫的。

由於現行會計準則對自創無形資產不予資本化,並且也不予公告,使得現行財務報告對無形資產的資訊披露存在嚴重不足。因此,圍繞財務報告中無形資產披露問題,會計學界對無形資產會計有用性的研究也不斷升溫。

馬德林、朱元午發表的無形資產會計文獻為樣本,分析和評述了我國在無形資產會計領域的研究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了改進無形資產會計研究的建議。

在國外,各國會計組織也均對無形資產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並取得了不少成果。

在美國,1944年發表了ARB24號《無形資產》。其中購入商譽作為資產確認。外購商譽是企業收購其他企業時所確認的專案,即購買價格與購入企業淨資產有差額。當購買價格高於淨資產時,說明購入企業具有獲得超額收益的能力。正因如此,ARB24號將外購商譽作為資產進行確認、計量。而在1970年公開發表的APB意見書17號《無形資產會計》中,對作為資產確認的商譽價值,其攤銷年限的上限為40(pars.24-29)。1974年10月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2號--研究與開發費用會計處理;1980年12月財務會計準則第44號--汽車運輸業的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1982年10月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68號--研究與開發安排;1985年8月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86號--對出售、租賃或以其他方式上市的計算機軟體成本的會計處理在1999年12月公開發表草案《企業合併和無形資產》中,除將外購商譽攤銷年限的上限從40年縮短為20年之外,對於超過20年耐用年限的外購商譽,作為無形資產、計量,不必進行攤銷,但每年必須在報告單元層次上進行減損測試。2001年6月在上述草案基礎上,形成了關於無形資產會計的FASB第141號和第142號會計準則。不再要求上市公司對商譽以及沒有明確使用年限的無形資產進行攤銷,而改為減值測試並計提減值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