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研究的言語行為理論視角

才智咖 人氣:2.31W

  論文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翻譯研究;語言學

翻譯研究的言語行為理論視角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範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摘要:言語行為理論克服了結構主義只強調構成性規則的片面性,又使解構主義非理性的批判迴歸理性道路上,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合適的語言學基礎。同時,表達的可理解性、命題的真理性等有效性主張為譯文的多樣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早在弗雷格、羅素和維特根斯坦的著作中就已經出現言語行為理論的某些觀點。馬林諾夫斯基、布龍菲爾德、華生等人早在20一30年代也曾提及言語行為。這一理論的產生和發展不能與西方哲學的發展孤立起來考察,古希臘到20世紀的西方哲學從中心論題可以巨集觀概括為主個階段模式:本體論—認識論—語言。柏拉圖的本體論為人們確立了知識物件和客體;到了近代,哲學研究的中心課題從本體論變成了認識論;本世紀初,哲學產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語言學的。轉向,語言取代認識論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課題。弗雷格、摩爾、羅素及維特根斯坦等開創了分析哲學的先河,把哲學的任務歸結為對語言的分析,語言學轉向後的哲學稱為語言哲學。

    語言哲學的兩個主要發展方向:一是從弗雷格、羅素、前期維特根斯坦、邏輯實證主義者到蒯因和美國哲學家戴維森。主要是討論意義和真理的關係,討論一個話語的真值條件是什麼。他們認為,語言的目的是傳達可能為真或假的東西。另一個方向是以後期維特根斯坦、奧斯汀、塞爾等為主要代表,他們更多的是討論語言的使用問題,把語言看做人類行為的一部分。他們所探討的不是意義和真理的關係問題,而是意義和使用的關係或意義和說話人說出話語意圖的關係問題。塞爾認為:“把語言哲學中許多問題的討論都加以改造而鑄進關於一般人類行為的討論這個更廣大的背景中去,這是非常重要的。”後期維特根斯坦和行為語言學派開始考察說話時的語境,說話人的意圖和目的,受話人的信念等語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