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並非只是“美”的教育

才智咖 人氣:1.03W
美育並非只是“美”的教育

美育的目的是通過審美體驗使人的情感達到感性與理性、個人性與社會性的統一而進入生存的自由境界。它的內容是由美(優美)感和崇高感兩方面所構成的:前者給人的是親和感、愛悅感;後者給人的是震撼感、敬畏感,它突出體現在人面對艱難險阻所表現出來的英勇無畏、自強不息的精神中。目前我國的美育理論一般著眼於前者而無視後者,因而也就不能對美育作出完整的理解。全面、正確地理解美育的內容,對於正確實施審美教育、培養人格健全的社會主義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美育並非只是“美”的教育

美育 審美 美健全人格 崇高

美育問題近年來已引起學界普遍的重視並在研究上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現在看來,似乎也存在某些認識上的不足,主要是:一、一般是從實踐的、教育學的角度來開展研究,而很少從理論的、人學的角度來進行探討,所以比較多的還是著眼於經驗層面的作用,而很少關注它的超驗層面上的意義,因而對美育重要性的認識在深度上難免受到一定的限制;二、一般把美育等同於“美”(優美)的教育,並認為這種“美”(優美)的形態只有在藝術中得到充分而集中的體現,因而不僅對於其他審美形態,特別是崇高在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應有而足夠的重視,而且還導致把審美教育等同於藝術教育,忽視了大量現實生活中的情感體驗所具有的審美價值,以及它們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這就把美育的內容狹隘化和淺俗化了。這兩方面是互相聯絡的,前者也往往表現在後者之中。

把美育等同於“美”(優美)的教育是與古希臘把美(Beauty)等同於“優美”(grace)的傳統,以及後來學界按照這一思維定勢對康德美學思想作片面的闡釋分不開的。表現為在研究康德審美判斷的理論時,往往只注意和看重他的“美的分析”,而忽視甚至無視“崇高的分析”在構成對美的性質的完整認識,以及康德研究美學所要達到的目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並且直接影響到了人們對於席勒根據康德美學思想所倡導的美育理論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眾所周知,美育的思想盡管自古就有,但是作為一種系統的理論是由席勒最先提出的。他所說的“美育”,就是根據自柏拉圖以來西方傳統哲學對人的心理結構作知、意、情三分的理解,特別是康德的“三大批判”所闡述的思想,而提出的針對“情”這一心理內容所開展的教育。所以他認為對人的心靈來說,除了“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之外,“還要有促進鑑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後一種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儘可能和諧”。[1]而情的教育之所以被席勒歸屬於美育,認為它需要憑藉美的力量來達到和實現,是由於美感雖然與利慾感和理智感一樣都屬於情的領域,但又與利慾感和理智感不同,它是一種僅憑藉“觀照”不為利慾和理智所強制所產生的自由的愉快,所以最有助於情感的陶冶。而情感的陶冶對人來說之所以重要,不僅是由於情感作為客體能否滿足主體需要所產生的情緒體驗,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力量的源泉,要是沒有需要的驅動和情感的激發,也就不會有人的行動。而且還由於人的心理結構是一個整體,在知、意、情三者之間,任何一種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和輻射到其他兩極,導致整個人格的改變,這就充分顯示了情在人的整個心理結構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人的情感是由動物的情慾發展演變而來的,它多少保留動物原始情慾的那種自私性和粗野性,這就難免給人的行動帶來消極的影響。所以自古以來,中外哲人都十分強調對之要有所節制和引導。與我國古代哲人提出的“以禮節情”和“以理導情”同時,柏拉圖也把情感比作一匹野馬,它的“本性是最貪得財富的”,所以要靠理智的駕御才能走上正路,“以免因滿足了所謂的肉體快樂而變大變強不再恪守本份,……從而毀了人的整個生命”。[2]這都是對情的一種強制、一種束縛,但既然情感是人的本性,單憑強制、約束未必就能很好地達到目的。這時,審美就能發揮它所特有的、為理智所不能達到的作用。它憑藉自身的自由愉快所產生的美好情感,可以把情慾那種原有的自私性和粗野性加以淨化、陶冶,使之上升到一種純淨而高尚的境界。

TAGS:美育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