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聲樂教學換教師現象剖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5.97K

論文摘要:不合理的“換教師”現象使高職院校聲樂教學的針對性、統一性大打折扣,師生之間的良好合作難於保障。高職聲樂教學受學生綜合條件、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有限的課時數和學制的制約,“換教師”應慎之又慎,更要趨利避害,以保障高職聲樂教學的健康發展。

高職聲樂教學換教師現象剖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聲樂教學;換教師

有的聲樂教師渴望去教聲樂基礎好、聲音條件好的學生,放棄對聲樂基礎不好的學生的聲樂教學,這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就被隨意改變了。於是,一些以聲樂為核心課程的專業,如學前教育專業、青少年工作管理專業或公共選修課的聲樂課程的教師就出現了頻繁變化現象,甚至三個學期的聲樂課竟然由三個不同的教師任課。這種不以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的“換教師”現象,顯然有違聲樂教學特點和高職院校聲樂教學規律,必然影響聲樂教學質量,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聲樂教學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操作的主觀性和非直觀性,聲樂教學過程應注重針對性及合作性。聲樂理論知識要通過看不見、摸不著的聽覺和其他方法心領神會,教師要採用有針對性的方法加以引導和不斷糾正,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將科學的發聲方法變成歌唱習慣。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師生合作程度決定著過程長短、效果好壞。之所以個別課被公認為是常規的、最有效的聲樂課教學,就是因為它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貫穿統一性。儘管隨著高校擴招及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招生,大課、小組課逐漸滲入到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聲樂教學中,但聲樂個別課因可以針對學生的個體條件有計劃地、有目的地採用靈活手段及時解決學生歌唱中出現的問題,是小組課、集體課所不能取代的。“個別課”使教師與學生形成了“一對一”的關係,通過教師“手把手”的教學,經過較長時間磨合,逐漸形成師生間的充分熟悉和了解,“換教師”就意味著師生間的熟悉必然重新開始,有限的高職聲樂教學時間無疑將消耗在不斷的磨合中。聲樂教學中教學方法要貫穿統一。縱觀大師們的聲樂教學,都遵循一個原則:教學方法不僅要科學,而且要統一。這個“教學方法”就是指聲樂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前後要一致。每個教師對待學生出現的某一個問題,可能都有好幾個解決辦法,比如對待氣息淺的問題,可以用“聞花香”的感覺,也可以用“吹蠟燭”的方法,如果學生用“聞花香”比用“吹蠟燭”解決問題更好,教師就應該相對固定地用“聞花香”去提示學生注意氣息的位置,讓學生習慣“聞著花香”去歌唱,久而久之,學生的氣息慢慢就正確了,以至最終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所以,聲樂教學尤其要講究教與學的協調,不僅是學生要願意跟教師學,還要能夠跟教師學,對教師所教的方法,學生要心領神會;同時教師也要願意教這個學生,對教師所用的語言和方法,學生一點就通,或是經過反覆調整能讓學生理解並應用,方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有效、有機的師生配合,就應該是這樣:學生就如同機器一樣,在教師科學的控制下,用最佳的狀態進入歌唱。大師們的原則和方法對普通的聲樂教學有借鑑意義,那就是教學方法要統一。所以,頻繁地“換教師”,聲樂教學的針對性、統一性就會大打折扣,師生之間的合作性更難於保障。

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多處於初級聲樂教學階段,聲樂教學的主要任務,一是解決有聲樂學習經歷的人固有的毛病,恢復其較自然的狀態;二是建立起正確的、科學的歌唱概念,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三是將基礎的歌唱技能鞏固紮實,並將其變成歌唱習慣,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科學的發聲方法按教科書的說法並不複雜,無非就是“氣息深點”、“位置高點”、“喉嚨開啟”、“喉嚨放鬆”等,這些說法很正確。但因為發聲練習的不直觀性,初學聲樂的學生很難明白怎樣讓氣息深點,不知道喉嚨開啟是什麼感覺,不知道高位置地歌唱是什麼效果,這些專業的說法,往往讓還沒有建立起基本發聲概念的高職學生一籌莫展,所以,從當今聲樂教育大師到普通高校聲樂教師,多數都用“第二語言”(或叫“啟發式教學方法”和“模糊語言”)進行教學,比如,用“聞花”去找深的氣息,用“哈欠”去找高的位置,用“嘆氣”去讓喉嚨放鬆,用“將嗓子放在第二顆釦子的位置唱”解決“喉頭偏高”的問題等等,諸如此類的“第二語言”多如牛毛,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動作中體會難以捉摸的科學發聲概念和狀態,久而久之形成習慣,達到教學目的。“第二語言”的豐富性也帶來了每個教師的習慣和常用的“第二語言”不盡相同的.問題,哪怕是解決相同的問題,所採用的“第二語言”卻不一樣。例如,有一次我校一年級聲樂小組課的教師生病了,找另一位聲樂教師代課,代課教師在講述高位置歌唱時,要求學生“唱到腳後跟兒”。學生就茫然了,平時學生的教師只讓她們用打著哈欠的感覺唱稍高的音,不知道怎樣才能“唱到腳後跟兒”,學生事後說完全找不到感覺。其實,“唱到腳後跟兒”對有一定聲樂基礎的人來說並不難,就是要求歌者身體呈開啟狀態,讓氣息紮下並找到泛音的感覺,讓聲音流動起來。可是,初級階段的學生是不可能懂得這些的,他們還在建立概念之中。過去教他們“打哈欠狀態”還沒鞏固,又讓他們做如此抽象的“唱到腳後跟兒”,實在勉為其難。所以,如果頻繁更換教師,就算教師的目標一致,也往往會因為使用的“第二語言”不同,造成學生還沒掌握“打哈欠”,又要去找“腳後跟兒”,最終什麼習慣也沒養成,或是隻做膚淺的表面模仿,造成不良定型。高職院校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標,以聲樂課為核心課程的相關專業,要求“學完基礎理論知識以及達到中級歌唱技能”;不以聲樂課為核心課程的其他專業,要求建立正確的發聲概念,打下“可持續發展”的歌唱基礎;其他聲樂選修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力為目的的。教師通過對各層次學生的聲樂教學,雖然可以看到學生的明顯進步,但受學生綜合條件、教學模式、有限課時數和學制的制約,要實現各層次學生的聲樂教學目標,大多還需要學生畢業後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片面地追求少數學生出成績,而忽視整體的教學質量是捨本求末。因此而造成的頻繁更換教師現象,將影響聲樂教學的質量,給教學目標的實現帶來不利,也將損害高職院校聲樂教學的健康發展。

聲樂教學“換教師”要趨利避害。學生與教師默契合作,才是良好的聲樂教學的合作關係,為改善這種教學關係而進行的“換教師”是可取的。更不更換教師,首先是更換教師的態度和目的非常重要。聲樂教學是學生與教師雙方需求的結合點,管理和調整方法很多,但應圍繞著一個共同點,即“找出人才資源最合理的配置方法,以便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益,有利於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時能對師生雙方各自的努力和提高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無論是聲樂教師還是聲樂教學管理人員,都應本著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對學生負責到底的態度,解決學生的聲樂學習問題才是最終目標。其次是所更換的教師要有較好、較新的教學方法和轉換方法。任何教師都有責任尋找和採用最淺顯、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方法,讓學生明白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在聲樂教學中,如果僅用死板的聲樂理論知識進行教學,雖然能求大同,但往往教學效果很差,尤其是在高職基礎聲樂教學中。一旦確定更換教師,教師需注意做好教學交接工作:一是教學任務的交接,包括課程開設的學期數、課時數,目前的教學進度與教學狀況;二教學方法的交接,瞭解清楚前任教師選材的內容、針對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常用方法、重點方法,繼續教學的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過渡與適應。如前任教師僅用“打哈欠”的狀態來引導學生的高音位置,後任教師覺得這樣可能會造成學生的氣息上提,想讓氣息與聲音的位置放下,可以讓學生在打“哈欠”的同時用“嘆氣”的感覺將氣息位置和聲音位置慢慢放鬆和放低下來,如果直接讓學生放棄“哈欠”直接找“腳後跟兒”,學生自然會一頭霧水。換教師期間,學生應做好相應準備,用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新教師的教學;多表達解決相同問題時過去和現在的感受,協助新教師儘快找到最好的辦法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在新舊交替之際,教師與學生都應抱著積極的態度方能較快較好地磨合、接軌,從而改善教學。

合格的聲樂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術能力和良好的職業思想,為學生服務的職業思想是專業技術知識傳達的重要保證。只有將學生放在教學第一位,學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學好聲樂。而作為聲樂教學真正主體的學生也要有從基礎學起的決心和態度以及敏銳的觀察能力,客觀地對待聲樂教師的教學,方能使聲樂教學的磨合期儘可能縮短,以期最快地適應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