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工作的性質論文

才智咖 人氣:7.55K

實行從市場競爭中選拔職業經理人,是新時期國企法人治理執行機制的一個重大變革,為提升公司法人治理水平開啟了一個重要動力源。現代企業經理人是伴隨著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公司制的產生而出現的,以經營管理企業為職業的經理人與企業家有著本質不同,二者存在著若干重大區別。從集合的概念看,現代企業經理人包括以總經理為首腦的執行資本增值職能的公司管理層的各成員。以下是經理工作的性質論文,歡迎閱讀。

經理工作的性質論文

是一種特殊的人力資本,市場經濟下的人類進步和發展依賴於一大批職業化的企業經營者。一國的經濟發展依靠企業,而企業的健康執行和發展有賴於企業家群體和職業經理階層的湧現和崛起。只有真正意義上的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家才能帶領微觀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適應激烈的全球化市場競爭,不斷地增強國家經濟發展的活力和競爭力。

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在混合所有制企業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破除國有企業經理人行政任命制。實行從市場競爭中選拔職業經理人,是新時期國企法人治理執行機制的一個重大變革,為提升公司法人治理水平和提高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開啟了一個重要動力源。對現代企業經理人的職能性質進行定位,瞭解其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和作用,培養和造就一大批能夠勝任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職業經理人,對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對企業經理人的有關論述及其實踐意義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並沒有關於企業經理人的專門的論述,但在《資本論》第1卷和第3卷中涉及“經理”一詞就達20多次,將這些歸納一下會發現,馬克思對經理人的身份及其代理資本所有者執行管理和監督職能所做的論述,既提綱挈領,又生動而深刻。一方面,他把經理人作為一定社會經濟關係的產物,將其視為“人格化的資本”的代理人,“執行著一切應由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自己擔任的現實職能。”另一方面,他把經理人放在現實的經濟關係中,對其在資本追求利潤的運動中所承擔的職能與扮演角色進行了深入挖掘,並做了生動而又精準到位的描述。

第一,經理人是資本所有者委託打理企業的代理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分析剩餘價值生產時指出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當他作為企業的經營者時,“他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而資本只有一種生活的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獲得剩餘價值。”“他在生產過程中只是作為資本的承擔者執行職能。”他生產某種商品目的是生產剩餘價值,“他唯一關心的。是剩餘價值即他出售自己的商品時所得到的價值餘額和生產商品時所預付的總資本的比率。”並且“只有在越來越多地佔有抽象財富成為他的活動的唯一動機時,他才作為資本家或作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識的資本執行職能。”這樣,他的目的“不是取得一次利潤,而只是謀取利潤的無休止的運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中分析股份公司興起時指出。在股份公司“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經理,即別人的資本的管理人”。這個資本管理人,即“不能用借貸也不能用別的方式佔有資本的單純經理。執行著一切應由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自己擔任的現實職能”,而“資本的所有者則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即單純的貨幣資本家”。也就是說,經理人成為了替資本所有者執行資本增值的代理人。

第二,經理人是代理所有者進行企業管理與經營的指揮權威。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考察資本主義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時指出:“在生產過程中,資本發展成為對勞動,即對發揮作用的勞動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揮權。人格化的資本即資本家,監督工人有規則地並以應有的強度工作。”在接著論述資本主義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中涉及勞動協作時則進一步指出,一旦從屬於資本的勞動成為協作勞動,“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所產生的“管理、監督和調節的職能就成為資本的職能”,並且“隨著許多僱傭工人的協作,資本的指揮發展成為勞動過程本身的進行所必要的條件,成為實際的生產條件。現在,在生產場所不能缺少資本家的命令,就像在戰場上不能缺少將軍的命令一樣。”“起初資本指揮勞動只是表現為……在資本家支配下勞動。”但隨著大規模協作的發展,一旦資本達到開始真正的資本主義生產所需要的最低限額時,這種管理形式就發生了變化。資本家便“把直接和經常監督單個工人和工人小組的職能交給特種的僱傭工人。正如軍隊需要軍官……在同一資本指揮下共同工作的大量工人也需要工業上的軍官(經理)……在勞動的過程中以資本的名義進行指揮。”也就是說,工人必須服從這個代理所有者進行商品生產和企業管理的指揮權威。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中分析資本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趨勢時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本身已經使那種完全同資本所有權分離的指揮勞動比比皆是。因此,這種指揮勞動就無須資本家親自擔任了。”隨著企業制度的發展演進到公司制企業的出現時,“‘我們工業制度的靈魂’不是產業資本家,而是產業經理。”經理人已成為管理股份公司生產與經營活動的指揮權威。

第三,經理人是務實進取、善於管理、精明強幹的企業經營者。馬克思認為,與信用事業一起發展起來的股份企業,使管理勞動作為一種職能越來越同自有資本或借入資本的所有權相分離,便產生了一個以經營資產和管理企業為職業的特殊社會階層――經理人階層。這些經理人作為代理資本家或股東打理資產的代理人,成為企業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的指揮者。

經理人是一個懂管理而講求實際的人。他深知,只有追求並實現資產者的投資效益或企業利潤的最大化,才能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獲得人生價值的成功。為追求利潤最大化,他在企業的管理經營中改進生產工藝,引進新技術,對管理制度實施變革與創新,按比例地合理分配和使用資源。為了節省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他要像人格化的資本即資本家一樣“小心翼翼地注視著不讓有一分鐘不勞動而白白浪費掉……他不允許不合理地消費原料和勞動資料”;他要“使勞動正常進行,使生產資料用得合乎目的”。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他不僅要在最經濟的條件下進行商品生產。還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搶佔到儘可能大的銷售產品的市場地盤和商品的市場佔有率。總之,經理人就是“一個沒有財產但精明強幹、穩重可靠、經營有方的人”。   馬克思對經理人的分析告訴我們,由資本追逐利潤的屬性所決定。作為代理資產所有人經營管理現代企業的經理人,不能違背“資本逐利”的意志,必須尊重投資人的資本權益,去不斷地追求利潤最大化、實現利潤最大化。當現代企業的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企業的所有者或股東把經營管理權委託給經理人後,作為替委託人經營管理資產的經理人,為了實現所有權資本追求利潤的訴求,他要全力地做好企業的管理與監督工作,盡心竭力地組織好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為了“謀取利潤的無休止的運動”,他不僅要根據市場需求情況,還要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去發現市場的潛在需求、抓住市場機遇,為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指明方向。為此,他要不斷地擴大生產的規模,不斷地向市場提供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商品和勞務,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地去佔領市場、提高產品的市場佔有率。經理人還應具有從供給側創造出新需求的智慧和開拓能力,能利用新的技術發明、新的工藝方法等實現生產要素的新組合,生產出滿足人們需要的新產品。經理人只有在不斷地追求資本利潤最大化過程中,才能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股東利益最大化,進而獲得個人的收入最大化和人生價值的實現。

馬克思關於企業經理人的論述還啟示我們,現代企業經理人作為資產所有者選聘和委託管理和運營公司資產的代理人,是懷有管理技能和具有能動性、主動性、負有責任使命的企業經營者。作為現代企業資產管理和資本運營的指揮權威,在實踐中,必須精通業務、求真務實、精明強幹、經營有方、敢於承擔責任、勇於在開拓創新中進取。因此。他要在履行資本增值職能的管理崗位上充分發揮並展示出其出色的管理才幹、卓越的組織能力與協調能力、開拓市場和佔領市場的本領,以及進行產品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智慧才能。只有這樣,經理人才會贏得股東和員工的信任和尊重,引領企業的不斷髮展和壯大,進而促進人類社會進步與經濟的發展。

二、企業經理人制度的形成標誌著傳統企業制度的現代轉型

在公司制企業產生之前,企業制度通行的是獨資經營的業主制或合夥制,是老闆管理企業,管理者就是老闆。即使是合夥關係,資本所有者仍是自己經營管理企業,其股權也還是為少數人或家族所掌握。但是,伴隨著科學技術進步不斷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的機器大工業化,導致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和經營的多樣化,企業的管理越來越專業化、複雜化和科學化,對企業經營者的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往那種由資本所有者自己掌管企業的做法已不適應新的形勢。特別是隨著公司治理結構的不斷演進,股權進一步分散化,股東也不可能都去經營企業。基於此,資本所有人或股東便選聘具有管理技能的人代理自己經營管理企業。這樣,經理人就以專業經營管理者的身份登上了經濟舞臺。

美國著名的'企業史學家小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在《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一書中,在具體考察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的現代工商企業的興起、發展及經理資本主義的形成時認為,現代公司制企業的興起使所有權與控制權之間的關係具有了新的變化與內涵。他在該書的“前言:看得見的手”中指出,“當管理上的協調比市場的協調能帶來更大的生產力、較低的成本和較高的利潤時。現代多單位的工商企業就會取代傳統的小公司。”這樣,不僅由此產生了經理人,而且也帶來了管理的層級制。“當多單位工商企業在規模和經營多樣化方面發展到一定水平,其經理變得更加職業化時。企業的管理就會和它的所有權分開。”特別是隨著企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經營業務更加多樣化,使企業管理複雜程度不斷提高,“支薪經理這一職業變得越來越技術化和職業化”。錢德勒還認為,在所有權與管理權之間的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同時,公司的資本結構越來越多元化和分散化,股東越來越不具備參與高階層管理的知識、經驗和影響力,變成了只是領取股息收入的所有權資本。錢德勒給現代企業下的定義是:“這種由一組支薪的中、高層經理人員所管理的多單位企業即可適當地稱之為現代企業。”在現代企業中,支薪經理人員既管理企業的平常經營活動,也在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的決策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就是說,職業經理人在經營管理權的享有上,已從單純地代理所有者進行企業的管理指揮走向了對經營管理權的“控制”,並形成一種趨勢。這一點,也被美國法學家伯利和經濟學家米恩斯觀察到,併為美國經濟學家R.拉納進一步證實。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在他們二人共同合著的《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一書中,對1929年的美國“最大的”200家公司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在這些大公司中,佔公司總數44%和佔公司財產58%的大企業的經營管理權被並不持有公司股權的經理人所控制。由此得出結論,現代公司已經發生了“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在大多數大型公司中,控制者已不再是那些擁有主要股權的人”,即所有者不再擁有公司經營管理的控制權,而是大多轉變為單純地享有投資收益的股東,經理人則開始獲得經營控制權,支配著企業的運轉。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R拉納分析了美國1963年的具有代表性的最大200家非金融公司的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變化的新情況,並同1929年的資料分析結論相對照。對比後的結果是,由經理人“控制”公司的家數和資產比例已從1929年的44%和58%分別上升到1963年的84.5%和85%。這表明,在美國大約經歷了35年的時間。不是憑藉所有權資本而是憑藉經營本領和管理能力的經理人,在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上取得了權力支配地位。

經理人的產生及經理階層的形成,標誌著以經理控制型的現代企業制度取代了所有者與經營者一體化的傳統企業制度。現代企業經理人是憑藉其管理能力而獲得報酬的人。擔當並勝任經理職務的人必須具有經營管理的能力,不具備此能力的人,是沒有資格成為經理人的。從一定意義上看。經理人的產生取決於是否具有管理能力的人。即使在經理人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能否形成合理的經理人生成機制的關鍵也在於經理人管理能力的培養與造就。而經理人獲得管理能力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幹中學”;另一種是教育培訓。所謂“幹中學”就是在實際的經營管理中通過向有經驗的人學習,或者通過更具體的分工熟能生巧而逐步積累形成經營管理能力。

這種途徑在經理人產生之初佔據主要地位,在現在經營管理中仍然擁有重要的地位。但隨著現代企業的不斷髮展,社會對管理的需求增多,各種個別管理的共性逐步被人們所認識,人們在對具體管理知識抽象的基礎上。形成了一般管理知識。社會上興起了一種專門從事研究、傳授這種知識的職業――管理教育和培訓。“不同企業從事相同活動的經理人員通常都要接受相同型別的訓練,就讀於相同型別的學校。他們閱讀相同的書籍,參加相同的學會。”管理教育和培訓成為了一個孵化現代企業經理人的一個搖籃,大大促進了經理人的職業化步伐。因此,將兩種途徑結合起來更有利於培育和造就經理人管理能力。事實證明,僅僅依靠一種途徑往往難以培養和造就出優秀的經理人。

職業經理人是人才市場最具活力與前景的階層,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關鍵因素和增強企業競爭活力的能動因素。但職業經理人與企業家有著本質不同,二者的主要區別有以下四點:

(1)二者創新活動的內涵不同。無論是職業經理人還是企業家,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都要進行的創新活動,但二者進行創業活動的內涵不同。職業經理人所進行的創新活動更多的是一種企業(公司)內創新。所謂的公司內創新是指“為了獲得創新性的成果而得到組織授權和資源保證的創新活動”;而創業家或企業家所進行的創新活動更多的是把企業“打造”成功或在市場競爭中把企業由小做大、由弱變強的自主創業。

(2)二者承擔的經營風險不同。在經營管理企業過程中經理人和企業家都要承擔資本價值、時間、事業承諾或服務的風險,但職業經理人承擔的經營與決策的風險比企業家的責任風險要小。當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時,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家都要承擔風險並受損;但一旦企業發生破產,因職業經理人不是企業的投資人,他只承擔退出風險,而不承擔投資風險。而企業家是資產的所有者或大股東,其所要承擔的風險就不僅僅是退出風險。還有個人投資的巨大損失,甚至是全部資產化為烏有。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儘管有些經理人持有公司的股份,但其所持有的股份大多為公司對其進行股權激勵所得,且持有的股份數量往往不是很大,當企業發生破產,其所受的價值損失無法與企業家或其他大股東的資產損失相比。

(3)二者在工作崗位的流動性上存在巨大差異。職業經理人是由公司董事會從人才市場上選拔出來,並經股東大會表決同意的管理企業資產的代理人,這就不僅存在著股東對經理人的選擇和信任的問題,而且還存在著職業經理人個人未來選擇的問題,即經理人會根據其他公司給予同業者的報酬、在崗位上的適合度以及個人的志向和興趣等因素來決定自己的去留。因此,職業經理人是易於流動的。而企業家往往是以所有者或大股東身份經營管理企業的。很多人都是企業的開創者,或是伴隨企業一起成長起來的,與企業有著不解之緣。因此,除非身體原因或年齡問題,企業家不會輕易地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

(4)二者的產生或地位獲取的途徑與方式是不同的。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理人一般是公司從市場上選拔出來,並經公司股東表決同意後聘任的。在我國實行混合所有制的國企公司中,經理人除極少數是通過市場選聘產生之外。一般都是通過國資委選拔並經組織部門批准後行政任命產生的。而企業家是在市場競爭中湧現出來的,從他以所有者或大股東身份建立企業時,他天然就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領導人。當他憑藉自身的聰明才智和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判斷力,率領自己的團隊,經過努力拼搏,並在敢於創新、善於經營中把企業由小帶大、由弱做強後,就成為了社會公認的企業家。

三、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需要培育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市場

上述對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家的區別所進行的對比。既能澄清當前社會上一些人把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混為一談的錯誤認識,也有利於我們認知現代企業經理人的職能性質,進而讓我們對現代企業經理人職能性質的合理定位上能夠做出更加符合邏輯的判斷和深化。

從集合的概念看。現代企業經理人包括以總經理為首腦的執行資本增值職能的公司管理層的各成員。在管理層的成員構成中除公司總經理外,還有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總經濟師等人,他們進入公司的管理層,不是因為他們是企業的投資人或股東身份,而是因為他們具有管理技能和才幹,以契約方式確定與公司的委託代理關係,作為高階僱員進入公司的管理層。儘管某些經理人擁有部分股權,但經理人的持有股份往往是公司董事會或股東大會對其進行股權激勵或推行員工持股計劃的結果,而不是他們主動投資行為使然。從揭示“法人”概念及“公司治理”內涵的價值依據上看。CEO、總經理等現代企業經理人的最主要、最基本特徵有以下三點:第一,從產權的關係上看,他們不是公司財產所有人或大股東,而是作為替資產所有者或股東經營管理企業的代理人,但不是某一個股東的代理人,而是全體股東集合的代理人。即“公司法人之代理人”。第二,從收入的來源看,他們的收入獲得不是或主要不是源自資本利得或領取股息紅利,而是主要來自年薪工資和獎勵基金(基本年薪+績效年薪+任期激勵收入)。第三,從資產管理和資本運營的視角上看,他們不是經營和運作屬於自己資產的經營者或大股東,而是具有管理企業、運營資產才能的特殊的人力資源,即為實現所有權資本的利潤追求而執行資本增值的人。

經理人的產生,是企業制度演進與發展的結果,伴隨著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公司制企業的興起與進一步發展,資本所有者越來越退居“經營與管理”這個大舞臺幕後,企業的商品生產與經營和資產管理與運作,越來越仰仗資產所有者的委託代理人――經理人來完成。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以管理技能為職業的經理人,早已形成了一個社會階層。現代企業經理人的出現及經理階層的形成,不僅標誌著資本所有者和經營者一體化式的傳統企業制度走向了“經理享有管理控制權式”的現代企業制度,而且也表明了走向職業化的經理人作為一個普遍而具有影響力的角色,已成為現代市場的最活躍參與者,對當代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可否認,是經理人執著的創造追求,促成了產品、技術、工藝等新成果的不斷湧現;是經理人對市場的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使潛在的社會需求不斷顯化,讓新的價值發現層出不窮。經理人的創造性經濟活動不僅帶來現代社會的生產方式變革與進步,而且也帶來人們的消費模式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更新,讓人類生活的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遷。

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有著事業追求的經理人,把過去只是少數權貴和富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由昂貴變得便宜,使之變成普通百姓也能消費得起的商品;經理人的創造性經濟活動,促成了把科學家的研究與發明、工程師的技術開發與創造轉化為可供人們消費的產品,並通過市場使其內在的價值得到實現,進而使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電腦應用的普及、手機使用的多功能化、超級市場的興起與發展,以及網際網路時代的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上服務等等,都是與現代企業經理人的創造性經濟活動分不開的。在我國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市場經濟的今天,需要一大批具有敬業精神、管理才幹和創新精神的職業經理人。為此,迫切需要培育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市場,不斷合理地增加通過市場化方式選聘職業經理人的比例。當前,處於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企應率先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暢通現有的經營管理者與職業經理人身份轉換通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混合所有制企業發展實際的職業經理人制度,更好地推行職業經理人的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和實施經理人的退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