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帕金森患者社會支援狀況調查及社會因素分析

才智咖 人氣:1.95W

【摘要】 目的 探究社群帕金森患者社會支援狀況及社會影響因素。方法 回顧性分析150例社群帕金森患者的臨床資料, 應用社會支援度量表(SSRS)、艾森克人格簡式量表中文版(EPQ-RSC)及漢密頓抑鬱量表(HAMD)為研究工具, 探究社群帕金森患者社會支援狀況及社會影響因素。結果 ①抑鬱發生情況:150例患者中, HAMD≥8分者佔53.33%, HAMD<8分者佔46.67%;②EPQ-RSC評分:抑鬱障礙組精神質、神經質評分明顯高於無抑鬱障礙組[(5.6±0.9)VS(1.2±1.3);(14.2±1.9)VS(11.5±4.0)]分, 內外向及掩飾程度評分顯著低於無抑鬱障礙組[(6.7±2.4)VS(13.7±4.0);(16.9±2.8)VS(14.0±2.2)]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SSRS評分:社群帕金森患者社會支援總分低於國內常模[(36.4±3.6)VS(44.5±8.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④相關性:社群帕金森患者的抑鬱狀態與社會支援總分呈負相關(r=-0.619, P<0.05), 與內外向、掩飾程度呈負相關(r=-0.596, P<0.05;r=-0.646, P<0.05), 與精神質、神經質呈正相關(r=0.597, P<0.05;r=0.675, P<0.05)。結論 重視社群帕金森患者社會支援度變化狀況, 關注其社會因素, 積極改善其人格特徵, 能有效降低患者抑鬱發生率, 提高其生活質量, 臨床上應引起足夠重視。

社群帕金森患者社會支援狀況調查及社會因素分析

【關鍵詞】社會支援狀況; 帕金森;社會影響因素

帕金森病作為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慢性進展性神經變性疾病, 臨床表現相對複雜, 患者身體狀況日漸衰弱, 日常生活需依賴他人, 往往伴有焦慮、抑鬱等精神障礙, 不利於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復。目前, 研究證實, 社會支援可調節各類應激所產生的壓力, 降低抑鬱發生率, 維護患者身心健康, 提高其生活質量。為了深入探究社群帕金森患者社會支援狀況及社會影響因素, 本文主要對東莞市社群收治的150例社群帕金森患者進行系統研究, 相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選擇東莞市社群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社群帕金森患者150例為研究物件, 其中男98例, 女52例, 平均年齡(58.28±2.77)歲;病程1~8年, 平均病程(6.43±2.65)年。納入標準:①均符合1984年全國錐體外系疾病討論會制訂的帕金森病診斷標準[1];②病情較為穩定, 無其他嚴重臟器疾病, 智力及回答問題處於正常狀態;③臨床資料齊全, 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智慧障礙者;②嚴重肝、心、腎、呼吸、迴圈、代謝功能不全者;③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者。

1. 2 方法 採用SSRS[2]、EPQ-RSC[3]及HAMD[4]為研究工具, 應用逐一測試方式進行系統調查。調查工具:①SSRS:包含10個條目, 3個維度(主觀支援、客觀支援、支援利用度)。量表計分形式:第1~4、8~10條, 每條選一項, 前四條分別計1、2、3、4分, 第5條分A、B、C、D四項計總分, 每項自無至全力支援依次計1~4分, 第6、7條答“無任何來源”無分, 答“下列來源”時包含幾個來源則計幾分。分析方法:十條目計分之和為總分, 2、6、7條評分之和為客觀支援分, 1、3、4、5條評分之和為主觀支援分, 8、9、10條之和為支援利用度評分。總得分越高, 提示社會支援程度越高;②HAMD:包含7個因子結構, 多數專案應用0~4分的5級評分法獲取得分, 少數專案應用0~2分的3級評分法獲取評分。以8分為界限, 抑鬱:>8分, 其中輕度抑鬱為8~17分, 中度抑鬱為18~24分, 重度抑鬱>24分;③EPQ-RSC:涵蓋48個專案, 4個分量表, 依次為情緒穩定性、精神病性、內外向、掩飾性, 應用是、否兩級評分。待調查完畢後, 應用精神科測評系統對上述量表進行分值統計。

1. 3 觀察指標 ①觀察抑鬱發生情況, 並從HAMD結果出發, 將社群帕金森患者分為抑鬱障礙組(80例)和無抑鬱障礙組(70例), 分析兩組人格特徵差異及社會支援度分值變化情況, 並與國內常模進行比較;②分析社群帕金森患者個性特徵、社會支援度與抑鬱的相關性。

1. 4 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2.0統計學軟體對研究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呈常態分佈的計量資料採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呈正偏態分佈的'計量資料行對數轉換, 採用幾何均數(95%可信區間)表示。計量資料多組間比較以方差檢驗(ANOVA)中LSD法進行, 兩組間比較採用t檢驗, 計數資料採用χ2檢驗。相關比較採用多元相關分析和多元迴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150例社群帕金森患者抑鬱發生情況分析 150例患者中, HAMD≥8分者80例佔53.33%;HAMD<8分者70例佔46.67%。

2. 2 抑鬱障礙組和無抑鬱障礙組EPQ-RSC評分比較 與無抑鬱障礙組比較, 抑鬱障礙組精神質、神經質評分明顯較高, 內外向及掩飾程度評分顯著下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帕金森患者SSRS評分與國內常模變化情況比較 與國內常模比較, 社群帕金森患者客觀支援、主觀支援、支援利用度及社會支援總分評分均較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4 帕金森患者個性特徵、社會支援度與抑鬱的的相關性分析 經多元迴歸性分析發現, 社群帕金森患者的抑鬱狀態與社會支援總分呈負相關(r=-0.619, P<0.05), 即抑鬱水平越低, 社會支援越高;客觀支援、支援利用度、主觀支援3個維度與抑鬱狀態呈負相關(r=-0.582, P<0.05;r=-0.695, P<0.05;r=-0.497, P<0.05)。社群帕金森患者的抑鬱狀態與個性特徵具有相關性, 與內外向、掩飾程度呈負相關性(r=-0.596, P<0.05;r=-0.646, P<0.05), 與精神質、神經質呈正相關(r=0.597, P<0.05;r=0.675, P<0.05)。

3 討論

據有關調查發現, 伴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 帕金森病患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 僅落後於腦血管病, 已經成為了多發於老年人的一種神經變性疾病, 臨床主要運動症狀表現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步態及姿勢異常等[5]。此外, 帕金森患者還伴有諸多非運動症狀, 其中伴發抑鬱屬於常見的非運動症狀, 是誘發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的關鍵因素。有研究證實, 抑鬱還易引起運動障礙及認知功能損害程度, 進一步加重帕金森病病情惡化程度, 自殺危險性上升, 往往容易對患者的家庭及社會造成重大影響[6]。而患者人格特徵及社會支援度亦為影響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社會因素, 故對帕金森患者的社會支援度、個性特徵、抑鬱狀況進行系統性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抑鬱屬於帕金森病常見的非運動症狀, 患病率高, 但因研究物件的診斷標準及自然狀況不同等原因, 導致國內外文獻報道患病率不盡相同, 國外處在2.70%~90.00%之間, 國內通常為19.40%~72.80%[7]。本文研究結果提示, 150例患者中HAMD≥8分者佔53.33%, 這與上述研究結論一致。目前, 有研究提示, 伴有內傾人格特徵的人容易患帕金森病。考慮到人格易受先天因素影響, 後天因素影響小, 故有研究證實情緒不穩定及掩飾人格特徵可能屬於帕金森病患者心理狀態改變的基礎[8]。而由於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徵、社會支援系統等多因素密切相關, 故積極提高社群帕金森患者的社會支援度, 能有效緩解應激對健康的不利影響, 利用社會支援系統予以針對性干預, 便於患者儘快適應生活危機, 規避對健康造成損害[9]。

在本研究中, 以SSRS、 EPQ-RSC及 HAMD為研究工具, 從HAMD結果出發, 將帕金森患者分為抑鬱障礙組與無抑鬱障礙組, 進行個性特徵分析, 並觀察患者社會支援度、個性特徵與抑鬱的關係, 結果提示, 帕金森患者個性特徵、社會支援度與抑鬱的具有密切相關性(P<0.05), 提示增強對帕金森患者的社會支援度, 強化心理調節, 改變其人格特點, 可有效減少抑鬱發生率, 改善其預後, 這與上述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 關注社群帕金森患者社會支援狀況, 明確其社會影響因素, 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 臨床需引起足夠重視。

參考文獻:

[1] 周國慶, 任蘇虹, 段立暉, 等. 老年人輕度帕金森病樣體徵及其危險因素的研究.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誌, 2006, 8(6): 385-387.

[2] 張明遠.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8: 35-39.

[3] 龔耀先.艾森克個性問卷手冊.長沙:湖南醫學院出版社, 1986:1-49.

[4] 汪向東, 王希林, 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誌社, 1999:31-133.

[5] 陳伶, 於翠玉, 符曉蘇, 等.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在中國帕金森氏病患者中篩查痴呆的應用.上海精神醫學, 2013, 23(5): 296-305.

[6] 邱模昌, 方義湖, 程暢河, 等.社群醫師在帕金森病早期診斷中的作用.中國全科醫學, 2014, 12(27):3171-3174.

[7] 何菁, 龔絲語, 徐筱春, 等.社群居家帕金森病患者安全措施的建立與實施.上海護理, 2014, 14(3):71-73.

[8] 馮結映, 黃飈, 鍾小玲, 等.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疊加綜合徵的影像診斷.放射學實踐, 2013, 28(11):1105-1108.

[9] 姜寧, 曹瑋, 宋超, 等.預運動訓練對帕金森小鼠膠質細胞系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影響.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12, 27(3): 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