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通識教育功能與企業文化的結合論文

才智咖 人氣:9.22K

企業文化建設的關鍵在於,如何既保持企業核心價值觀的相對穩定性,又能在具體操作上體現出不斷創新的思想。本文淺談英語通識教育功能與企業文化的結合,歡迎閱讀了解。

英語通識教育功能與企業文化的結合論文

【摘 要】 英語通識教育與企業文化的結合,有利於創新人才和“高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有利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才可持續發展。結合的途徑主要是將企業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中,開闢第二課堂,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英文版選修課。同時要注意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科學規劃教學制度和評估制度。

【關鍵詞】 英語學習;通識教育;高職生;職業能力;企業文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也就是說要大力發展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是職業教育的中心。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多次在職業教育相關會議上提出“三進”,即:“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這些要求為進一步說明文化發展和職業教育深層次對接是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而今年兩會期間,著名民營企業家馬國湘遞交了一份“培養具有產業文化素養勞動者”的提案,提出了產業文化和職業教育相結合,更是引起了大家廣泛關注和討論。高職教育到底應該怎樣和企業文化對接,作為高職英語怎樣從文化的角度服務於學生的職業發展?

英語課屬於語言課,語言和文化不分家,具有通識教育的功能。通識教育有兩層意義:其一是指通才教育;其二是指全人教育。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聯絡起來之後,愈發突顯它的重要性。它是以學生為中心,其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培養出一個完全、完整的人。耶魯大學校長認為:通識教育的核心不在於教人思考什麼,而是教人如何思考。因此通識教育的第一個目的就是在學習專業知識之前通曉人類各種“基本知識型別”,清楚不同學科之間的治學方式和思維方式,為今後的專業學習指明方向;第二個目標則是各種知識所學內化為品格和精神,發展遠大理想和抱負。

那何謂企業文化呢?企業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我們常說的一個企業中各個部門所共同擁有的企業價值觀念和經營實踐,這屬於狹義企業文化;企業所創造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這屬於廣義企業文化。而價值觀、企業環境、英雄人物、文化儀式和文化網路這屬於企業文化的五大要素。通識教育強調文理會通和古今中外會通,在全球成為“地球村”的發展趨勢下,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要進行相互交流和合作,英語作為準世界語,是進行通識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企業文化中道德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經營宗旨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英語的通識教育功能與企業文化結合的必要性

1、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和“高階技能型”人才的實現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表示:“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中等職業學校的重點是培養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學校的重點是培養高階技能型人才。” 中國經濟發展迅速,是製造業大國。但中國在“世界工廠”的鏈條發展中仍處於最低等,原因是技術落後,裝備水平低,主要是靠數量多價格低維持,這種情況就決定了現階段中國需要大量的高階技能型技術工人。擁有更多的高階技能人才,才能擁有中國自己的核心技術,才能在高階製造領域確立一席之地,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所在。要想擁有高階技術人才,那就應該和國際接軌,清楚各行業或各專業的國際發展新資訊和新動向,更要清楚國際高階技術人才的標準。企業環境是企業文化中的要素之一,它包括企業社會形象和企業環境。任何人才都歸屬一個企業或行業。企業要發展,它的社會形象要能吸引國際人才並能培養國內人才,更重要的是它的環境要能留住人才,提供人才發展的機會。要做到人才的中外互通,英語教育的通識功能必不可少。

2、有利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精英水準人才

培養人才是學校的根本目的,職業教育更要 “文化育人”,這就需要校園氛圍對學生予以薰陶,行業或企業文化給學生引領方向。高職院校如果忽視了學校本身應當具有的育人功能,就會成為培訓廉價勞動力的教育,學校就淪為了培訓中心,高職的“高”字就無法體現出來。教育部職成司高職高專處處長範唯指出:只有去思考人、重視人、服務人,高職教育的發展才能真正迴歸教育的本質,才能夠找到辦學的根本。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模式下,許多學校過多強調企業生產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需求,忽視了對學生自身內在素養的提高。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統一的價值觀是企業內成員判斷自己行為時的統一標準。對於企業而言,學生在通識教育作用下形成冷靜的思考、合理的邏輯、自我控制和持重的見解要比技術重要,它會直接影響個人和企業的未來發展和核心競爭力水平。通識教育強調文理會通和古今中外會通,英語通過它特有的人文作用能將知識昇華和轉化為內在和外在的能力與氣質。不僅讓學生擁有技能,學會做事,還能內化為思考判斷能力、學會做人,達到人才的高素質,甚至培養出精英水準人才領導一個公司或一個行業。英語的通識功能會更好地服務於企業價值觀的形成。

3、有利於人才持續發展,更有利於國家經濟的發展

不論是哪個優秀企業,他們之所以能屹立於本行業的前列,都有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因為獨特而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柱。比如華為公司,作為中國一家民營企業,它強調團結,奉獻,學習,創新,做實,獲益與公平。華為員工以這種企業文化為指導,現不僅居於中國電子百強之首,在國際通訊裝置業也位於前沿。如果學生畢業後被華為聘用,由於能力強被選派駐海外,擔任負責人,這應該是學生職業發展的很好機遇,到海外英語的通識功能會愈發凸顯它的重要性。同時,海外市場的擴充套件,不僅對學生個人的職業前途,還會對企業的壯大,國家經濟的發展起推動作用。華為總裁任正非曾經說:“我認為內地的'企業不景氣,不僅僅是一個機制問題,關鍵是內地許多企業就沒有企業文化”,因此企業文化和英語的通識功能缺少任何一個,小到人才發展,大到國家經濟增長,都會有不利的影響。

二、英語通識教育功能與企業文化結合的途徑

狹義的英語教育指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以及英美文化語言文化概況及選讀,廣義的英語教育除了這五種能力,還要了解人文地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這種人文、社科的瞭解實際上就加強了英語的通識功能,也從不同領域加深對企業文化的理解。

1、用大班授課,把企業文化融入其中,並用小班討論的模式進行了實踐,夯實學生的英語表達和應用能力

通識教育是把培養職業能力、塑造個人價值觀和獲取人類核心知識融為一體的一種體系教育,它通過大班授課講解,並指定書目讓學生閱讀,然後通過小班口語討論,英語寫作等形式培養學生能力的薄弱環節。比如,在講完微軟公司的內容後,可以給學生指定有關微軟總裁比爾蓋茨的書目或文章,讓學生看完後寫出感想,再在小班課堂上讓學生討論,引導學生總結出:以比爾蓋茨為核心的微軟企業文化主張“擁有工作激情,激發個人潛能,實現企業潛能”,比爾蓋茨“鼓勵個人表現,尊重個人,尊重個人英雄和個性自由”的理念成為微軟文化的核心。這既能讓學生了解一個國際大企業的英雄人物,在他影響下的企業文化,又能讓學生表達出自己見解,潛移默化下學生就會對以後要從事的企業或行業文化有所思考和了解,讓學生在走出校園之前對企業文化有認同感,工作後更加努力了。

2、開設第二課堂,擴大學生英語在人文地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方面的涉獵面,讓學生了解社會發展大環境

瞭解英美文化的人文地理學,就能詮釋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相互之間的關係。就知道為什麼在中國“東風”象徵“春天”,而著名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卻是對春天的讚美,原因在於英國地處西半球,海洋性氣候,春天刮的是西風;漢語中“走麥城”對應的翻譯是“ to meet one’s Waterloo”,“走麥城”指三國時蜀將關羽為東吳陸遜所襲,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後被斬,所以“走麥城”喻陷入絕境。而“Waterloo”(滑鐵盧)是比利時一個城鎮,1815年被放逐的法國將軍拿破崙率軍要復辟他的拿破崙帝國,可在比利時的滑鐵盧決定性戰役中慘遭大敗,後遭流放直至死去;涉外旅遊專業的學生了解英美的宗教,就應該清楚在安排外賓賓館住宿和外出旅行時,應避開數字13和星期五;工民建專業學生除了對中國的城市發展程序和建築清楚外,還應瞭解西方城市發展和建築歷史,這樣在搞建築設計時才能思維清晰。英語常識的增多,各種涉獵面的擴大更能增強學生冷靜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多角度理解今後從事行業的文化,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拓寬道路。

3、開設中國古典文學,古典文化英文版選修課,培養學生從英語角度理解中國企業經營的獨特文化

不論英語還是漢語,它都是一種語言,任何一種語言,它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作為中國學生,不僅要了解和學習別國,更要學會用英語思維介紹我國文化中獨特之處,讓中國企業文化走上世界,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企業文化。有人認為,華為的成功拿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就是追求“上善若水”,所謂“上善若水”, 是老子的一種不爭、無為思想,因為水的形狀和水行進的路線、節奏和力度總能適時調整,隨機變化。如果西方國家想要了解這種思想,員工只有對老子的無為思想了解很透,才能結合企業文化讓對方聽懂並理解。開設中國古典文學、古典文化英文版選修課,既能從英語文化角度來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反過來,又能把我們優秀的文化更好地介紹給世界,更有利於學生中外互通,交際能力的提高。

三、英語通識教育功能在企業文化培養中需注意的問題

1、培養學生道德行為準則、價值觀念,企業和學生都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

由於通識教育強調文理會通和古今中外會通,它需要時間;而企業文化理念要從《職工手冊》或《文化手冊》走進職工心裡,得到高度認同和領悟,需要過程。企業文化能否順利完成生根、開花、結果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學校、學生和企業三方共同配合進行人才培養的模式,可是在社會大環境下,如果企業著重眼前效益,學生就會急功近利,重視顯效能力的投入,而忽視自身文化修養的改善和提高。企業方自身也清楚:企業的長足發展,關鍵是決策者的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企業要想獨樹一幟,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品牌和文化。通識教育是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有了英語的通識教育,更能增強高瞻遠矚的獨到眼光,但是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逐步積累。因此在提高學生的顯性職業能力水平的同時,學校需要開設企業文化課程,引導學生在關注自己的未來發展時,更要了解自己以後要從事的行業或企業的文化特色。同時企業也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積極參與其中,為自身做大做強的目標做必要的付出。

2、學校在英語通識教育與企業文化培養的教學制度和評估制度上需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有效的組織

由於現實情況,高職院校在一些培養規劃和設想上又不得不迎合學生和企業的需要,英語通識教育與企業文化培養課程計劃往往受到排擠,在人力、財力、學分、學時受到其他公共課程或專才教育課程的擠壓,出現英語通識教育與企業文化培養課程的重要性又不斷地被淡化,甚至忽視的尷尬局面。

四、結語

學生要就業就需要專業優勢和顯性的職業能力,但學生要想在今後的工作中向其他職業延伸和發展,顯性職業能力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正如餘祖光所說:“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中,學校不僅要為企業搭設知識技能的橋樑,更要搭建文化融合的橋樑,這也是校企合作的難點和關鍵點所在。不論是學校還是企業,二者的發展更依賴於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專業技能和知識結構是學生職業發展的重點,獲得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能力更是學生所必需的。英語課的通識教育不僅是為了學知識,更是為了拓展學生開放性思維,增強職業能力,讓學生更好地生活。因此,高職英語教學的通識教育如何在高職產業文化中更好的發揮優勢,為學生職業能力和企業發展添磚加瓦,是高職英語需要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010-7-29.

[2] 李劍平.職教不是培訓廉價勞動力[N].中國青年報,2011-12-7.

[3] 李丹.文化引領技能型人才培養:首屆全國高等職業教育文化育人高階論壇召開 [N].中國教育報,2011-12-16.

[4] 教育部職成司高職高專處處長範唯. 發掘高職學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競爭力[N].中國青年報,2012-02-13.

[5] 範唯.高職學校讓每一個在學校裡待過的人增值[N].中國青年報 2012-04-16.

[6] 餘祖光.職業教育如何實現文化“三進”[N].中國教育報,2012-4-4.

[7] 孫有中.英語教育與人文通識教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8] 安貞慧,劉鴻雁.加強外語通識教育 促進高素質人才培養[J].黑龍江哈爾濱:繼續教育研究,2011.06.

[9] 雲鳳.淺析企業文化[J].山西太原: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2.

[10] 周瑩.實行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培養高素質複合型人才[J].江蘇南京:江蘇高教,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