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萬尼阿瑞吉思想研究現狀綜述

才智咖 人氣:2.92W

摘 要:喬萬尼·阿瑞吉是紐約大學賓哈姆頓分校“布羅代爾經濟、歷史體系和文明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員之一,著名的世界體系論者和新馬克思主義者。早在九十年代末期,我國學者就關注到了他,但十多年過去了,仍鮮有系統而具體的研究成果。因而,簡潔明瞭地把握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界對阿瑞吉思想的研究狀況將有利於人們展開進一步的探索工作,更全面的瞭解新馬克思主義和世界體系理論。

喬萬尼阿瑞吉思想研究現狀綜述

關鍵字:阿瑞吉;世界體系理論;研究現狀;綜述

世界體系理論也被稱為“世界體系的馬克思主義”,是興起於20世紀後期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其影響歷經幾十年不衰,堪比當代的“法蘭克福學派”。喬萬尼•阿瑞吉自1979年起,在美國賓厄姆頓大學從事世界體系理論研究,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和著作,其中,《漫長的20世紀》、《現代世界體系的混沌和治理》和《亞當•斯密在北京》被稱為“我們時代的三部曲”,即使與布羅代爾、沃勒斯坦的傑作放在一起,也毫不遜色。

雖然,阿瑞吉對世界體系理論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目前,在國內外學術界,對其思想進行專門分析的文章和著作並不多見,相關研究成果主要散見於一些期刊和著作中,並且這些成果分佈在各個學科範圍內,很難讓讀者全面系統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思想體系,從而容易引起誤解。即便如此,這些研究成果仍然從不同角度對阿瑞吉世界體系思想進行了闡釋,對相關概念做出了界定,對一些核心理論進行了梳理,對重要文字進行了介紹和解讀。

 一、國內研究現狀

雖然,阿瑞吉曾出版過在國際上影響甚大的《漫長的20世紀》,但國內學術界對阿瑞吉的關注卻始於其最後一部著作《亞當•斯密在北京》的出版。作者在這部著作中對“中國崛起”大膽而謹慎的預言和對“中國奇蹟”新鮮且充滿挑戰的解讀,不僅吸引了國內普通讀者的眼光,也引起了各領域學者們的興趣和關注。但迄今為止,國內學術界還尚未形成研究阿瑞吉及其世界體系思想的熱潮,更鮮見集中系統的分析和解讀。目前,國內對阿瑞吉及其思想的研究大致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對阿瑞吉及其著作的介紹和翻譯

目前,國內關於阿瑞吉及其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對其著作的介紹和翻譯上。從已經掌握的材料看,率先對阿瑞吉進行介紹和研究的是佘江濤和丁嫣霞。阿瑞吉的代表作《漫長的20世紀》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後,佘、丁兩位學者即在《博覽全書》上發表題為《研究資本的傑作》的文章,對這部著作進行了介紹和評價。他們指出阿瑞吉的體系積累週期思想是建立在布羅代爾的一種非傳統的觀點上,他將“反市場”的資本主義的頂層作為研究物件,利用體系積累週期解說了資本主義四大積累體系的因果關係,對資本主義的未來做出了非常慎重的預言,從這個角度上說,《漫長的20世紀》是至今為止對資本主義發展歷史描繪最為有力和精彩的著作。[1]江華從資本主義發展史的角度對阿瑞吉及其思想進行了簡要的介紹。他認為《漫長的20世紀》從世界體系的巨集觀視角重構了近代以來的資本積累週期,即體系積累週期,這一週期的演進大體可以從空間上說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從中世紀末期的歐洲一隅擴張到今天的全球規模,從時間上闡釋現代世界體系週期性的變遷和興衰,同時也為我們描述資本主義制度越來越嚴重的內在矛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2]黃平作為《亞當•斯密在北京》的譯者之一,對阿瑞吉《漫長的20世紀》、《現代世界體系的混沌與治理》、《亞當•斯密在北京》這三部代表作之間的內在邏輯進行了解讀,從學術視野和現實價值方面介紹和評述阿瑞吉,在他看來,阿瑞吉在學術和思想傳承上,繼承了馬克思和年鑑學派布羅代爾的傳統,同時,他和沃勒斯坦長期共事,也受到沃氏學術思想的影響,但從根本上看,阿瑞吉具有獨特的研究視角,其理論充滿原創性和挑戰性,在解釋美國霸權如何走向極端,中國奇蹟怎樣影響世界等問題上提供了充滿啟示的解讀。[3]

從翻譯成果來看,目前我國已翻譯的阿瑞吉著作主要有:2001年由姚乃強、嚴維明翻譯、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漫長的20世紀》;2003年由王宇潔翻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出版的《現代世界體系的混沌與治理》;2006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東亞的復興:以500年、150年和50年為視角》;2009年由路愛國、黃平、許安結翻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亞當•斯密在北京》。翻譯的論文主要有:黃文前翻譯的《霸權的瓦解》、丁驥千翻譯的《新自由主義的性質和前途》、陳燕谷翻譯的《帝國的譜系》。可以說,阿瑞吉最重要的幾部著作已經在我國翻譯出版,但是關係到其思想形成、成熟的幾部著作和相關論文至今仍沒有被翻譯出版。

2、對阿瑞吉體系積累週期理論的闡釋

阿瑞吉的體系積累週期理論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對理解和把握他的世界體系理論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對這一理論進行研究的首推江華,他在論文《重建資本積累週期》中,將阿瑞吉的體系積累週期歸納出4個特點:第一,四個週期之間不是簡單的前後相續,而是互相重疊的;第二,積累週期遞減而非等長;第三,積累體制伴隨積累週期交替更迭;第四,成本內部化水平越來越高。[4]雖然,他並沒有就這個問題進行更為深入和系統的探討,但應該認為這四個特點的歸納,為後來的學者研究這一理論產生了提綱挈領的效果。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孫壽濤教授在論文《試論阿里希的積累週期理論》中首次分析了這一理論的思想來源,他指出積累週期理論的思想淵源有兩個,分別是布羅代爾關於資本及資本主義的非傳統的觀點和馬克思的資本流通理論。除此之外,孫還對左派學者納格里對阿瑞吉理論的評價做出了自己的判斷,他認為納格里對阿瑞吉積累週期理論的評價——“阿瑞吉的迴圈理論對資本主義的瞭解陷入了一種宿命論”有失偏頗,實質上,阿瑞吉的積累週期理論固然關注了資本主義長時段發展中的“週期性”一面,但更多的是考察每一個週期的資本積累的新特色。[5]

3、對阿瑞吉霸權轉移理論的研究

霸權轉移理論是貫穿阿瑞吉“我們時代的三部曲”和世界體系思想的重要線索,國內學界對這一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國霸權的衰落和東亞崛起這兩方面,特別是對於東亞崛起這一方面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和關注。賀志剛認為阿瑞吉對美國霸權衰落的預言缺乏非常明確的證據,同時對東亞崛起持保守態度,即便如此,在文章最後,他還是指出對霸權轉移的梳理給我們理解這個充滿了矛盾與動盪的世界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脈絡。[6]海裔總結了《亞當•斯密在北京》這部書中關於中國崛起的思想,分析了中國崛起的可能性,並對中國發展道路做出了評判。[7]吳苑華在《中國崛起:後美國世界的希望》一文中比較分析了阿瑞吉和沃勒斯坦對中國問題的看法,最後指出了阿瑞吉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誤解。[8]王爾德認為,阿瑞吉的理論最吸引人的部分並非他對未來世界體系的預言,而是他對“中國奇蹟”的解釋。王把阿瑞吉關於“中國奇蹟”的觀點創新性地概括為“通三統”,其中,第一個傳統是:通過對斯密的重新解讀,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應該把中國而不是歐洲看做最應當追求的`市場經濟發展典範;第二個傳統是:中國革命的傳統,這是中國經濟得以崛起的社會基礎;第三個傳統是:中國之所以能夠平穩而高速的發展是因為探索了漸進式的改革道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