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人格之分析

才智咖 人氣:3.26W
內容提要:權威人格本質上是一種非對稱人格:一是品質小與意志大;二是外表強與內心弱;三是物質實與精神虛。另外,權威人格本質上也是一種分離人格:一是奴才人格與主子人格的分離;二是自卑人格與自尊人格的分離;三是自由人格與奴役人格的分離;四是柔弱人格與殘暴人格的分離。形成權威人格的深層原因是不確定性。權威人格的消解過程本質上也是權威人格的理性化過程。

權威人格之分析

關鍵詞:權威人格研究

什麼是權威?L.斯坦(n)說:權威是“對他人判斷未經的接受”。①伊斯頓堅持認為:“經常被人服從的是權威”。②馬克斯·韋伯把“權威”,或大多數譯者把德文Herrschatf一詞譯成的“統治”,定義為任何命令和服從關係,他也把它稱為:“權力的特例”。③他寫道:“統治可以指這樣一種情況,其中統治者或統治者們顯示的意志(命令)是打算影響一個人或更多人(被統治者)的行為,而且實際上果然以這種方式影響了他們,即他們產生的行為在意義上好像是被統治者為了自己的緣故把命令內容作為他們的行為準則。從另一方面看,這種情況可以稱為服從。”④漢娜·阿倫特把權力等同於合法權威。她寫道:“權力相當於人的能力,不僅是行動的能力,而且是協調一致地行動的能力。權力決不是個人財產;它屬於集體,只要集體保持一致,權力就繼續存在。”⑤在阿倫特的早期研究中,曾將權威界定為基於相互認同的命令和服從關係。她寫道:“在釋出命令者和服從命令者之間的權威關係既不應依賴於普遍理智,也不應依賴於釋出命令者的權力: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等級本身,等級的正確性和合法性是雙方承認的,而且雙方在其中都有預定的穩定位置。”⑥恩格斯在《論權威》一文中寫道:“……權威,是指把別人的意志強加於我們;另一方面,權威又是以服從為前提的。”⑦

本人認為:權威的實質是不對稱。由於不對稱,所以就有優勢方和劣勢方。優勢方相對劣勢方而言,就是權威;劣勢方相對優勢方而言,就是非權威。不對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軟不對稱和硬不對稱。軟不對稱主要指資訊、知識等方面的不對稱;硬不對稱主要指由於制度設定、物質實力、武力等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不對稱。由軟不對稱而形成的權威屬於實質權威;由硬不對稱而形成的權威屬於形式權威。實質權威和形式權威的統一將形成權威霸權。

什麼是人格?在中國古代中沒有出現人格一詞,但是早已有了人格的觀念。⑧人格Persona,其原意是假面或顏面。英文中的Personality一詞,意思為“面具”,源出自拉丁語中的Persona。Persona有戴著“假面”或“面具”表演的個人的涵義,Personality指人的個性,它們雖然在詞源上不同,卻都被用來指“假面”(源自古義大利語Phersu⑨)或“面具”(源出於拉丁語Perona)。就其最初的意義來看,“假面”或“面具”皆頗具有表演性的意味。所謂“人格”(PersonaorPersonality),在語表上,就是指這種具有表演性(意味)的“假面”或“面具”。然而,更深一層地追究,“人格”實質上指的是被“假面”或“面具”遮蓋了的個人,抑或說戴著“假面”或“面具”表演的人,這才是“人格”的本來意義。無論Persona或personality,在中都強調個人的自我存在狀態,或人的個體性的內在精神的東西,即人的個體內在精神品質。在中國的漢語中,“人格”一般被理解或解釋為人的個體的才性、氣質、品質、德性、能力等內在特徵的規定性,是對這些規定性的總概或總稱。它比之於西方的人格觀念,並不嚴格區分個人性與人的品質,因而“人格”一語也常常作為一個道德術語被泛用。不過,時至今日,人們也更多地在個人性的、私人性的,獨一無二性意義上去談論“人格”了。所以,在實際上現代漢語的人格與歐美文化對人格的看法已無太大的不同,甚至在時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了。在學中,人格是指:一系列複雜的具有跨時間、跨情境特點的,對個體特徵性行為模式(內隱的以及外顯的)有影響的獨特的心理品質。

影響人格的因素是多元的。首先,遺傳是影響人格的一個重要因素,遺傳學的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人格特質都受遺傳因素的影響(Loehinetal.,1998)。這一發現與使用許多不同測量工具得到的結果相同。這些測量工具既有測量主要特質的(如,外傾性和神經質),也有測量特殊特質的(如:自我控制和社會性。)其次,也是影響人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人本主義、習、認知學派和自我理論都強調環境決定人的行為或者與環境的互動作用造成了人格的差異,推動了人格的發展。再次,學習對人格的形成也至關重要。社會學習,認知學派和自我理論都明確強調學習對人格形成的重要性。第四,意識與人格形成緊密相關。這裡精神分析強調無意識的過程;而人本主義、社會學習、認知學派則強調意識過程。

什麼是權威人格?權威人格有兩層涵義:一層是喜歡服從權威的心理特徵;一層是喜歡以權威自居的心理特徵。為什麼人們願意服從權威?社會心給出的理由主要有兩個方面:規範性的影響和資訊源的影響。人們希望別人喜歡自己(規範的影響),並且希望自己的主張是對的(資訊的影響)。首先,人們傾向於做別人做的事或者別人要求自己做的事,從而使自己能被社會接受和承認。其次,如果在一個模糊的情境下------人們會更相信其他人關於適當和正確行為方式的暗示,更會可能按照專家或者可靠的訊息傳達者告訴他們的方法做事情。另外,有關研究表明,人們服從權威實際上是人們固有習慣的一部分,這些習慣是人們從小在不同的環境中習得的,這就是絕對服從權威(Brown,1986)。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人們可能對不服從感到很迷惑,從而導致服從權威。除了人們願意服從權威外,人們也具有以權威自居的心理特徵。產生這種心理的深層原因是由權威者所具有的優越地位所誘致的。這種優越地位為解決不確定性提供了更好的手段。所以,一般而言,權威人格的兩層涵義是統一的,其最終目的是服務於不確定性的解決。

權威人格在現實中的表現是一個連續體。如圖:直線的右極表示強權威人格,直線的左極表示弱權威人格,中間表示從強權威人格到弱權威人格的過渡狀態。

強權威人格

當權威人格表現出服從權威的涵義時,權威人格呈現的是集體性表象,當權威人格表現出以權威自居的涵義時,權威人格呈現的是個人性表象。個人性表象是實質表象,集體性表象是形式表象。形式表象服務於實質表象,實質表象依賴於形式表象。

權威人格本質上是一種非對稱人格。主要表現有:一是品質小與意志大。當處於非權威地位時,其人格更多表現的是小的一面;當處於權威地位時,其人格與意志便呈張狂態。其中“小”是手段,“大”是目的。“小”表現的是壓抑,“大”表現的是釋放。正因為有“小”所有才會有“大”。所以,當其人格越是壓抑,其後釋放便越是迅猛,越呈張狂態。二是外表強與內心弱。當人格處於非權威態時,外表與內心相比,內心弱占主導地位;當人格處於權威態時,外表與內心相比,外表強佔主導地位。不管是人格處於非權威態,還是權威態,其總的特徵是外表強與內心弱的統一,只不過在不同的“態勢”下各有占主導地位的角色。“弱”本身來自對權威者的恐懼和權威者自身的“虛”所致。“強”本身來自權威者維護權威的需要和非權威者自我表現的需要。所以,“強”是形式,“弱”是實質。三是物質實與精神虛。一方面,對非權威者而言,對權威的需求本身就是一種精神虛的表現,而精神的虛往往又會誘致人們通過物質的實來彌補。另一方面,對於權威者而言,由於沒有了依附性,也許相對非權威者而言更為空虛,這時,權威者會充分

[1]

TAGS: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