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電子商務對傳統經濟理論的影響研究

才智咖 人氣:1.19W

國際電子商務是指企業藉助現代網路資訊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術所從事的國際貿易活動,以下是由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研究國際電子商務對傳統經濟理論衝擊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

國際電子商務對傳統經濟理論的影響研究

一、國際電子商務概述

1、國際電子商務的概念

國際電子商務是指企業藉助現代網路資訊科技和電子商務技術所從事的國際貿易活動,它反映了國際貿易過程的電子化。其實,自電子商務出現之日起,電子商務就應是全球範圍內的活動,不應存在“國內電子商務”和“國際電子商務”的區分。本文為了方便研究和分析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所以使用“國際電子商務”一詞。

2、國際電子商務的特點

國內外學者也將“國際電子商務”表述為“跨境電子商務”、“跨境線上貿易”、外貿電子等。這些概念在表述上儘管不同,卻反映出國際電子商務的共同特點:一是數字化的方式,即無紙化的交易過程;二是現代化的渠道,即主要交易途徑為現代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渠道;三是國際化的空間,即兩個經濟體成員互相向其境內提供貿易產品及服務。

國際電子商務融合了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兩大行業的特徵,使兩大行業得以優勢互補,但在業務處理上也更為複雜多樣。其複雜性主要表現為:一是資訊流、資金流和物流緊密相聯,任何一環銜接不良都會影響整體貿易活動的完成;二是電子貿易流程還不完善,作為新興的貿易方式,其在支付、智慧財產權、稅收等方面的法規還不完善;三是容易觸發風險,該風險主要由國際經濟政治環境和各國政策導致。

3、國際電子商務的應用

(1)交易前的準備。在進行國際買賣交易之前,企業需要對國際市場進行調研,尋找客戶並爭取與之建立業務關係,二十四小時不停地釋出企業或產品的資訊,向客戶宣傳和展示企業或產品。

(2)交易磋商和外貿合同的簽訂。詢盤、發盤、還盤和接受是交易磋商的主要內容,藉助電子郵件或即時軟體通訊就可以完成。在電子商務運用於國際貿易的背景下出現了電子合同,外貿企業可以通過電子資料交換系統進行簽約。

(3)外貿合同的履行。現代電子商務技術可以完成從備貨、驗貨到催證、審證、改證再到租船訂艙、投保、裝運最後出口收匯、出口退稅等一系列的業務活動,將業務員的工作量大大減少。

二、國際電子商務對傳統經濟理論的衝擊

1、電子商務對一般經濟學原理的背離

(1)網路的正外部性。梅特卡夫定律、摩爾定律等都是網路經濟中被普遍認可的著名定律,它們都反映了網路經濟所特有的正外部性的特點。梅特卡夫定律是由羅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他是計算機網路先驅、3Com公司的創始人。梅特卡夫定律指出,隨著使用者數量的平方數的增加,網路的價值或者說有用性增加。換句話說,每臺電腦的價值隨著網路上聯網的計算機數量的增加而增大。使用新技術的人越多,新技術才越能發揮它的價值。使用網路的使用者越多,網路產品才更有價值,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使用它們,並最終使整個網路的價值得以提高。例如,如日中天的電子商務網站eBay正是利用了電話使用者數量較多的優勢,採用電話方式進行營銷,取得了輝煌的業績。當一項技術已建立必要的使用者規模,它的價值將會呈爆炸性增長。一項技術多快才能達到必要的使用者規模,這取決於使用者進入網路的代價,代價越低,使用者規模擴大的越快。理論上,一旦新技術已經形成了必要的使用者規模,且由於這項技術相比執行初期價值提高了,所以技術開發者可以向用戶索要更高的價格。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提出的,這一定律揭示了資訊科技進步之快。摩爾定律認為:在價格不變的條件下,可容納在積體電路上的元器件數目,約每隔18到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效能也隨之提升一倍。換句話說,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效能,將每隔18到24個月便會翻一番以上。大致上,摩爾定律與產業合流現象相結合形成遍地資訊化,梅特卡夫定律再把這些廣泛播撒資訊的企業以網路外部性的乘數效應進行連結,最終創造出一個規模可與全球實體相媲美的、具有驚人成長潛力的、充滿了無數商機的世界性的電子商務市場。

網路經濟自身具有正外部性,與古典經濟學中的負外部性或者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正好截然相反。在價格決定上,網路經濟也完全不等同於傳統經濟。在傳統經濟中,商品的需求隨著商品價格的提高而減少。但在網路經濟中,商品或服務的需求卻隨著價格的增加而猛增,這種價格猛增反過來又會吸引更多的使用者使用這些產品或服務,從而會產生多重效應,即網路的外部性。

(2)貨幣經濟學向資訊經濟學轉化。在古典經濟學中,需求下降,價格也隨之下降。網路經濟則將這種供求平衡的規律顛倒過來:供應增加,價格下降,導致需求增長。與凱恩斯以來的經濟學完全不同的是,網路經濟不再立足於“貨幣”這個工業時代的核心元素對經濟的影響,而是更多地關注“資訊”這個資訊時代的關鍵性因素對經濟的影響。經濟學從以“貨幣”為中心轉向以“資訊”為中心,這也是經濟學從工業文明轉向資訊文明的轉折點。這種理論上的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生產可能性曲線向背離原點的方向擴張。在網路經濟下,生產可能性曲線的主體由一國拓展為多國,各色各樣的網路經濟實體跨越國界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效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強了網路經濟實體投資的信心,這種信心又被網路成倍的放大。“因特網乘數”中有兩個因子,其中一個是“同步傳遞效應”,表示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及時溝通;另一個是“同目標反饋效應”,表示各種各樣的投資機會資訊能夠點對點的呈輻射狀的傳達,從而可以造就全球範圍內目標相同的投資決策。然而,傳統資訊傳達的非及時性和分佈的分散性,導致投資者往往偏好各不相同,反應快慢不一,乘數效應很容易被抵消。

二是從邊際收益遞減到邊際收益遞增。古典經濟學描述的是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而網路經濟卻表現為收益遞增。舉例來說,越來越多的使用者使用微軟生產的產品,但只給微軟增加了可忽略不計的微小成本,卻創造出源源不斷的巨大利潤。其實,網路經濟僅僅是延遲了遞減利潤開始產生影響的時間。正如詹姆士·阿利所言:“收益遞增並不等同於收益遞減,這兩種規律將相互共存,並起著相互補充的作用。”企業可以憑藉電腦軟體生產和銷售的虛擬化特點降低把軟體產品打入市場的成本,這時,技術的獨創性就要比人力資源、市場行銷技能等需要付出高昂代價的資源更顯得重要。由於起始成本較小,則遞增利潤的財務收益也隨之較小,最終遞增利潤不可避免的被耗盡,遞減利潤便在這時候姍姍而來,遞減利潤的到來比其他行業晚了一些時間。

三是背離費雪方程。費雪方程(PQ=MV)大概揭示了農業實體經濟與工業貨幣經濟之間的均衡關係,但它卻並不適用於網路資訊經濟和工業貨幣之間的均衡關係(MV=BH)。由於費雪方程受到了外生的資訊變數的挑戰,導致經濟學中的一系列現實問題無法用傳統模型的理論加以解釋,從而容易造成決策者錯誤決策的後果。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費雪方程的背離只是一種觀點萌芽,與最終歸納進入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尚有相當大的差距。凱恩斯以來的經濟學潰敗,理論上是因其不能完整的適應貨幣經濟學轉向資訊經濟學的趨向,無法對資訊對貨幣的支配作用(亞洲金融危機、風險投資等)做出合理的解釋;實際上是因其無法對“高增長、高就業、低通脹”這一社會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這一主流經濟學的背離,使得近年來保羅·羅默的新增長理論、約瑟夫·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以及新制度經濟學備受學術界的關注,它們被認為是現今解釋網路經濟的最好模型。

2、電子商務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深化

(1)比較優勢向資訊和知識轉移。首先,比較優勢理論的假設前提是邊際收益遞減和國際經濟處於靜態(生產可能性曲線的邊界不發生改變)。前面已經提到,在電子商務經濟中,這兩個假設前提都已經發生了改變。其次,古典貿易比較優勢理論則認為各國之間在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是比較優勢存在的基礎。相比之下,在電子商務經濟中,各國對資訊的生產、傳播、使用和反饋上的差異即資訊的比較優勢在國際貿易中顯得越發的重要。

一方面,資訊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資訊產業的規模以及資訊處理的速度都是一國在國際貿易中實力的體現,資訊與知識技術已經成為各國以及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競爭力的關鍵性因素。另一方面,資訊科技可以部分地替代當前投入於貿易中的資本,減少貿易中正在結算的在途資金,這也使比較優勢的因素髮生改變。最後,H—O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各國要素價格的差異是由各國要素的豐裕程度造成的,一國利用價格較低的要素生產產品並進行對外貿易就可以獲得比較收益。

在網際網路經濟時代,面向全球的資訊市場與技術市場使資訊科技迅速技術化,並在世界範圍內很快擴散至開發中國家,使開發中國家易於得到這些技術。另外,通用型技術的迅速傳播使生產技術所需要的勞動力大大減少,產品生產成本中勞動力成本所佔的比重下降。這樣一來,已開發國家又可以重新獲得開發中國家由於勞動力價格低廉而佔據的比較優勢。

(2)規模經濟的作用範圍發生變化。規模經濟理論的誕生主要是為了解釋產業內貿易。電子商務經濟中的規模經濟效應實際上是物流、現金流與網路資訊流協調作用的結果。電子商務使貿易各國在知識、技術和資訊上的差異越來越小,進一步加強了產業內貿易的趨勢,藉助網際網路,企業可以生產出更加差異化的產品。因此,電子商務中的規模經濟效應要遠遠大於傳統貿易的規模效應。電子商務經濟中規模經濟作用範圍擴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傳統經濟中的規模經濟僅存在於行業中的實體企業,而在電子商務經濟中,虛擬企業也能產生規模效應。網際網路將很多企業結合成一個整體,共享資訊基礎設施和知識技術,在生產經營中進行合作,由此形成很大的規模,創造出規模經濟效益。

第二,傳統經濟中的規模經濟只能被稱為供給方的規模經濟,而在電子商務經濟中,供給方規模經濟與需求方規模經濟並存。供給方的規模經濟是指,供給方生產規模擴大帶來生產成本下降,從而增加供給方的收益;需求方規模經濟是指,隨著某種產品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消費者對該產品的評價越來越高,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購買,引起市場規模繼續擴大和生產產品的企業的收益增長。第三,供給方規模經濟與需求方規模經濟相互結合可以產生雙重效應:需求方的數量增加不但可以降低供給方的生產成本,而且可以使更多的消費者被該產品吸引而購買該產品,從而進一步增加需求方的數量。

3、理論衝擊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網路經濟學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衝擊對現實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它可以幫助外貿企業在比較優勢已經轉移至資訊、技術和知識的背景下獲得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具體競爭優勢的獲得可以有以下兩個突破口。

(1)打造差異產品或服務。電子商務技術打通了外貿企業對外聯絡的渠道,使外貿企業可以隨時隨地與客戶和供應商進行密切聯絡,擴大了產品推銷的範圍,拓寬了原料的來源,提高了處理外貿單據的效率。在電子商務的背景下,外貿企業應該及時調整經營戰略,不斷向國際市場提供差異產品或服務,形成不易被競爭對手代替的獨特產品或服務。

(2)調整定價策略。電子商務的應用,使得以往政府設定的各種行政或地理的空間隔離不復存在,外貿企業可以直接與國際市場進行密切聯絡,甚至可以越過海關和稅收部門開展國際貿易實務。對此,外貿企業應該保持對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敏感性,利用電子商務平臺與外部市場建立密切的聯絡,使企業發展戰略與外部市場需求趨近一致。

另外,電子商務背景下的國際貿易市場、企業的競爭趨向於完全競爭,消費者購買心理趨向於理智型,電子商務平臺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機會,使他們更傾向於使用網際網路對產品進行全面的比較,而不僅僅關注賣家的定價。在這種情況下,產品的非價格因素將更為重要,它將成為企業獲得外貿競爭優勢不可忽視的部分。因此,企業需牢牢把握非價格因素。

【參考文獻】

[1]史達:電子商務經濟學與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4。

[2]孫麗雲、燕春蓉:國際電子商務與傳統國際貿易實務之比較[J]。國際貿易問題,2001(12)。

[3]王燦: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理論衝擊與現實挑戰[D]。東北財經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