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幼兒社會教育領域解讀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3.02W

良好的同伴關係對小班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伴關係可以影響幼兒的情緒發展,我們在前期對幼兒情緒表達現狀的調查中發現,同伴交往問題是幼兒消極情緒的主要來源。良好的同伴關係也能促進幼兒認知、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3-4歲是幼兒開始發生群體同伴關係的時期,也是幼兒產生穩定的同伴偏好與個體差異的時期,早期受到同伴拒絕的幼兒,將來出現學業困難、孤獨抑鬱甚至反社會行為的可能性比較大。因此,我們必須十分重視幼兒良好同伴關係的形成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培養。

3-6歲幼兒社會教育領域解讀的論文

小班幼兒的同伴關係處於混沌期,其同伴交往具有隨機性和情境性特點。小班幼兒還不能主動與同伴建立穩定的聯絡,兩兩之間固定的互選朋友的人數還不多,大多數幼兒對同伴未產生明確的偏好,因此在小班處於不同型別同伴地位的幼兒的社會偏好不存在明顯的差距,受忽視型幼兒的人數比中、大班多。

小班幼兒已有簡單的交往,雖然在小班具有穩定互選朋友的幼兒還不多,但是由於個別幼兒的交往面比較廣,因此小班幼兒社會影響力的差距較大。小班幼兒喜歡具有友好交往態度的同伴,例如,“他喜歡我”“他對我笑”;小班幼兒在交往中常常會發生衝突,但是發生衝突的原因比較簡單,如“他不跟我玩”“他很凶”“他的玩具不借給我”等,衝突持續的時間也比較短暫,這主要和幼兒缺乏交往的方法和手段有關。如果沒有外界的強化,幼兒不會在交往中對同伴產生深刻的不良印象。因此,在小班,矛盾型的幼兒人數要比中、大班多。這類幼兒有主動交往的意識,交往範圍較大多數幼兒廣,社會影響力大,但是還不能有效地解決交往中產生的衝突,導致有些同伴喜歡他們,有些同伴不喜歡他們。還有一些幼兒在交往衝突中不幸被教師和家長多次當眾批評,導致其在同伴中留下負面形象。進而成為受拒絕型幼兒。

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還表明:小班幼兒是以動作活動的方式開展與成人、同伴有聯絡的交往的,即思維具有直覺行動性;他們的無意注意佔主要優勢,新異的、刺激的、活動的物體或形象往往支配著他們的注意,且無意注意易轉移。根據小班幼兒同伴關係的特點,以及幼兒期交友能力發展的規律都顯示出小班幼兒更適合運用情境化學習模式來感知和發展同伴關係。所謂情境化學習模式——就是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使幼兒置身於情境之中,與具體形象、事物發生直接互動作用,以促使幼兒發展的一種學習模式。

根據情境化學習模式,我們確定了小班幼兒交往能力培養的目標:在認知方面,能夠理解並掌握友好的交往態度,理解並關注朋友的表現,理解什麼是積極的交往行為;在情感方面,嚮往“有朋友真好”,感受“與朋友一起遊戲”的愉悅,體驗解決交往衝突後的滿足感;在行為方面,能主動向同伴表示友好的交往態度,關注朋友在做什麼。能夠與朋友禮貌交往,解決與同伴的交往衝突。情境化學習模式在幼兒交友能力發展中的作用如下圖所示:

圖1.情境化學習模式在幼兒交友能力發展中的作用

依據圖中顯示,針對小班幼兒社會性交往能力發展的特點,通過特定情境的創設,促使環境、教師、幼兒等多元化交往,讓幼兒與具體形象、事物、同伴及成人直接互動,從而產生情感、認知、動作等各方面的認同、體驗與活動,並在互動作用中,激發幼兒理解什麼是積極的交往行為;嚮往“有朋友真好”,感受“與朋友一起遊戲”的愉悅,初步形成能主動向同伴表示友好的交往態度等。

在具體研究實踐中,運用了以下方法:

一、生活情境法的運用

生活情境法指隨機地創設運用與幼兒日常生活經驗密切聯絡的情境,以激發幼兒與景、物、人交流的興趣或進行某方面習慣培養的一種方法。

小班幼兒會將周圍的一切都看成有生命的,有靈性的。這種泛靈性的現象是其心理活動的一個基本點。實際上,這也是幼兒與環境交流能動性的一種表現,是幼兒力圖介入環境的一種努力,因此,在生活情境法運用中,教師隨機地通過富有靈性的椅子、桌子及幼兒看來有生命力的周圍事物來激發幼兒對景、物、人交流互動的興趣,激發幼兒產生與之交流的願望。如:想象我坐的椅子、靠的桌子就是一個“家”;坐下後小腿放進桌下就是“關門”,這樣,幼兒會邊坐邊講:“我關門了”,一個小小的動作,即使教師對幼兒的習慣培養富有了情趣性,又使幼兒和桌子椅子成為了好朋友,又如:在教師的牆壁上掛上一個小鉤,幼兒可以隨意地將自己喜愛的玩具、物品掛上去,孩子會將此“景”此“物”看成活動的,有生命的物體,自發地與它交談、說話,與它交朋友。

生活情境法的具體運用,還應考慮到以下活動的策略:

(一)必須與生活經驗密切相關

創設的情境要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聯絡,充分利用幼兒已有的認知基礎。選擇的內容可分三方面:

1.“幼兒自發的活動”,即幼兒主動進行的一些活動,如鍛鍊、遊戲等。

2.“幼兒的自然環境”,包括幼兒周圍生活中的一切有關自然界的事物與知識。

3.“幼兒的社會環境”,即與幼兒現在生活或未來生活相關的社會生活知識,如:同伴交往、生活自理等。

(二)及時捕捉、即時再現的指導技能

根據生活情境法的隨機、突發的特點,教師應注重自身教學的機智性,要善於觀察。其中,及時捕捉生活的契機進行適時的情境引導是關鍵。例如: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自然情境--幼兒一窩蜂地擁向活動室門口,教師適時引導幼兒學講“開火車穿山洞,一個一個挨著走”幼兒在開火車的情境中,自然地體驗並感受到一個跟著一個走的方法,又快又安全。同時,又自然地體驗到日常交往中的一些簡單的秩序和規則。

二、模擬情境法的運用

模擬情境法指創設一個可供模擬的特定情境,使幼兒產生模仿、學習的願望和行動,激發幼兒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的一種方法。

教師利用幼兒思維和行動帶有好模仿,重複的特點,創設模擬情境法,引導幼兒在創設情境中模仿、扮演,激發幼兒交友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運用幼兒好模仿的本能創設情境“我學動物”等。利用牆面佈置中動物形象。感知與“胖胖熊”交流時聲音的輕響所帶來的不同效果,創設模擬的交友環境--“我和胖胖熊說話,”幼兒通過自發的模仿,體驗感受和同伴交往的時候要不輕不響的說話,可以拉手、點頭和小擁抱。通過此模擬,使幼兒在懵懵懂懂的狀態中,模仿良好的品行或行為習慣,以使他們隨年齡的增長最終憑自己的判斷和對善的喜愛去實踐良好的行為。又如:通過木偶表演創設動物之間的相互交友時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場景,促使幼兒通過觀察進行模仿。在觀察條件下的模仿,使幼兒對與同伴交友時候的語氣、動作、表情等有更深入地感知。通過此種模仿,幼兒的觀察更細緻了,從而也培養了他們能初步具有與同伴交友時所應有的習慣和技能。

模擬情境法的具體運用,還應考慮到以下活動的策略:

(一)創設動態的模擬情境

幼兒的模仿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發展幼兒嘗試、模仿和表現的能力,教學方法上就應該仿“真”,讓幼兒模模擬實的人、物或景。同時,創設動態的模擬情境還指要通過變換時間、地點、事物等有關情況,讓幼兒學習在交友過程中,運用不同的語言、表情或動作進行模仿轉換的技能,並且能通過變換時間、地點等在園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遷移。

(二)拓展幼兒想象

模仿本身就是一種“再造現象”。教師應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的模擬技能和習慣,運用聯想和對比,把相似的事物聯絡起來,進行新的模仿、運用。例如:通過“不倒娃娃笑了”,模仿不倒娃娃快樂的情景,“摔倒了自己爬起來,不哭也不鬧,大家哈哈笑”。同時在生活中引導幼兒在遇到其它困難時想一想不倒娃娃,此時幼兒通過想象、遷移,會在新的情境中遷移以往經驗,這樣既拓展了幼兒的想象力,也習得和運用了相關的積極情緒和情感。

三、藝術情境法的運用

藝術情境法指利用文字作品所特有的藝術氛圍創設意境,以審美為手段,塑造惟妙惟肖,帶情感傾向性的藝術形態,激發幼兒在表達中進行藝術化再現的`一種方法。

所謂“境”指的是環境、情境、意境,而意境是藝術中的最高境界,是指文藝作品所描繪的客觀景物和所表現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幼兒的情緒、情感是與一定的客觀環境等密切相聯的,而且幼兒的情緒更易受環境的影響,所以創設一定的情境容易激起幼兒相應的情感,從而引起幼兒良好的情感體驗。藝術情境法運用的價值就在於此。但是,要讓幼兒身臨其境,教師還必須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幫助幼兒理解、體驗。

(一)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幼兒興趣

幼兒參與作品學習,無論是欣賞、表演或創造,其基本程序都是心理活動程序。教師在激發幼兒感知中,有機地運用錄影、幻燈、音帶等電教手段,把作品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幼兒面前,把抽象的聽覺形象與具體的視覺形象結合起來,例如:作品《大獅子和小老鼠》中運用動畫片和輔助音帶,在幼兒面前展現出大森林及動物的特定畫面,很容易激發幼兒興趣。

(二)運用立體場景,激發幼兒形象感知

文學作品是情感的藝術,它是通過充滿感情的藝術形象,對幼兒動之以情,感之以形。在研究中,教師運用具體生動的場景、畫面或直觀的形象,激發幼兒的情感。如:作品“爸爸的大口袋”,通過創設一個直觀的、立體的場景--教師化裝成爸爸與孩子們在一起,隨情節深入師生共同表演,能將幼兒帶入與欣賞內容相一致的情境之中,使他們產生內心體驗和情緒,加深對父子親情的理解。

(三)運用問題情境,激發幼兒情感與思維

問題情境是指通過形象地描述而提出問題或以活動方式設定、模擬一定環境而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與形象、情景相聯絡,使幼兒如臨其境的逼真感。例如:在作品“小寶找朋友”中設定疑問:A)小寶找到朋友了嗎?B)她找到的朋友是誰?啟發幼兒積極思維,進入角色體驗。

(四)活動策略

藝術情境法的具體運用,還應考慮以下活動的策略:

1.興趣激發的策略

創設藝術情境,進行適時地情感渲染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同時,教師還應做到:語言生動、情境形象、啟發有趣。

2.師生、同伴共情的策略

在情境創設中,教師應與幼兒溶入同一活動情境。教師是設計者,又是引導者,而不是旁觀者。幼兒需要在教師情緒感染下,產生與教師和同伴的積極體驗,此時,作為教師應有雙重身份。

情境化學習模式在小班幼兒交友活動運用中一般組織流程包含:

圖2 情境化學習模式組織流程圖

(1)情境引入:根據不同的目的,可將情境創設於室內或室外,但必須形象、直觀、容易構建、並且伴生動體態。創設情境方法有:自然、實物、圖畫、語言等。

(2)演示啟發:教師可利用自身或情境中的動感方式進行演示、啟發幼兒主動參與。

(3)觀察體驗:指情境作用於幼兒身上所表現出的行為、表情、情緒、言語等。

(4)知情合一:指將情境、技能、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目標達成。

研究發現,情境化學習模式的創設和運用能在活動過程中引起幼兒對周圍事物、對同伴的直接注意並引起其積極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了幼兒交友的積極性。生動活潑的情境和演示,引起幼兒的情緒高漲和鼓舞,有利於幼兒交友動機的增強與認識的內化和強化,從而將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轉化為智力因素,從而在認知方面,能夠理解並掌握友好的交往態度,理解並關注朋友的表現,理解什麼是積極的交往行為;在情感方面,嚮往“有朋友真好”,感受“與朋友一起遊戲”的愉悅,體驗解決交往衝突後的滿足感;在行為方面,能主動向同伴表示友好的交往態度,關注朋友在做什麼。能夠與朋友禮貌交往,解決與同伴的交往衝突等。

四、研究中尚待思考的問題包括:

(一)情境化學習模式並不排斥已有的教學模式的優點。

(二)情境化學習模式中的獨特情境創設不僅是教學手段,更是促使幼兒社會性交往能力、身心發展、健康、情感形成的重要途徑。

3、在情境化學習模式的創設和組織中教師指導的隨機性和教育機制如何適時地或充分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