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論作為科學出現的形而上學如何可能(上)

才智咖 人氣:2.41W
黑格爾論作為科學出現的形而上學如何可能(上)
黑格爾論作為科學出現的形而上學如何可能(上) 摘要:在西文哲學發展史上,“形而上學”作為科學出現經歷了弄虛作假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而形而上學作為科學出現如何可能的問題又是困擾哲學的難題。康德首先提出了這個問題,但沒有得到科學的解答。是黑格爾在唯心主義基礎上首次全面回答和論證了這一問題,用恩格斯的話來說就是哲學由黑格爾完成了,因為他的哲學體系乃是集以往哲學全部發展之大成,而且他本人給我們指出了一條走出體系迷宮,達到真切認識世界的途徑。

關鍵詞:黑格爾;形而上學;邏各斯

一、在西方哲學發展史上,“形而上學”一詞含義是指哲學本體論,而本體論的含義又是關於存在的理論,亦即關地作為整體世界及其一般規律的理論。這種理論在古希臘愛菲斯學派的晦澀哲人赫拉克利特那裡是使用“邏各斯”(Logos)的概念來表示這一存在的真理的。他說:“萬物都根據這個‘邏各斯’而產生。”(18頁)邏各斯概念含義豐富,原意是“言說”、“思想”,但“言說”必須有規則,思想必須有根據。因此,“邏各斯”這個詞當它“言說”到個別事物之處,超越了個別事物時就具有了抽象和普遍的含義,達到了事物的一般。關於這一點,我國的著名學者苗力田先生曾在《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箋註》中說:“在語言中所說的‘蘇格拉底是人’的‘人’,也是這個人自身。這樣,普遍一般的人,就成為述說具體個別人、規定具體個別的,成為人所是的人,logos。”在這裡“成為所是的人”的“logos”,顯然,具有抽象的、普遍的含義。由此推之,“言說(logos)”的最高普遍就是“存在”。在赫拉克利特看來,作為存在真理的“邏各斯”表徵著事物的必然性,因為“赫拉克利特斷言一切都遵照命運而來,命運就是必然性。——他宣稱命運的本質就是那貫穿宇宙實體的‘邏各斯’。‘邏各斯’是一種以太的物體,是創生世界的種子,也是確定了週期的尺度。”(17頁)可見,在赫拉克利特那裡,邏各斯既是一種主觀尺度,也是一種客觀尺度,屬於形而上學、本體論的範疇,赫拉克利特的宇宙論基本上是一種理性宇宙論,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和阿拉克薩戈拉的“努斯”(No,vs 心靈)就是在這方面的最初努力。黑格爾就曾經指出:“阿那克薩戈拉的原則,是他把No vs(心靈)、思想或一般的心智認作世界的單純本質,認作絕對。”(352?53頁)企圖用思想的合理性去說明宇宙的合理性。爾後巴門尼德提出了“思維與存在同一性”思想,更把這種企圖準則化、原理化。巴門尼德指出:“思想與思想的目標是同一的,因為你決不能遇到一個思想是沒有它所表達的存在物的。在存在物之外,決沒有任何別的東西,也決不會有任何別的東西,因為命運已經把它固定在那不可分割而且不動的實體上。”(53頁)人們以前把巴門尼德的哲學認定為唯心論,這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巴門尼德的“思維與存在同一性”命題是一個理性主義的形而上學命題,它所表述的是理性思維的原則,即唯有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達到真理。巴門尼德把哲學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於意見的哲學,一類是關於真理的哲學。關於意見的哲學就是在感性事物中去尋找知識的的道路,尋找萬物本原的道路,他認為這條道路給人提供的知識是不確定的、不真實的。所以他勸告人們要離開這條道路:“要使你的思想遠離這種研究途徑,不要遵循這條大家所習慣的道路,以你茫然的眼睛,轟鳴的耳朵以及舌頭為準繩,而要用你的理智來解決紛爭的辯論”(50一51頁)。而關於真理的哲學就是用理智思索“存在”的哲學。

可以說古希臘哲學發展到巴門尼德這裡才初步形成了作為哲學的“形而上學”。因為依照笛爾斯《前蘇格拉底殘篇》我們可以看到巴門尼德對“存在”有幾種規定,這就是存在是“一”、存在是“善”、“思維和存在的同一”。這三者的合一,可以說初步達到了形而上學的本體論。但是,由於巴門尼德頑固地堅持“一”,堅持存在的真理永恆不動不變,堅持單純理智通達“真理之路”,這就與現象發生了乖離。於是“拯救現象”的呼聲在巴門尼德之後變成了吶喊,因為存在若不存在在現象中,存在也就等於非存在,恰恰合於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極端相合”。“拯救現象”的哲學思辨由蘇格拉底開始,到柏拉圖的“相論”,也就是要著手構建本體和現象的關係,構築本體通向現象、一般通向個別的橋樑。柏拉圖的“相論”反覆從理論上探索本體和現象、一和多的關係,但最終沒有完成。古希臘哲學集大成者亞里土多德繼承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事業,反覆研究、探索,最終完成了西方哲學史上形而上學的基業。在《形而上學》第四卷中,亞里士多德是這樣規定《形而上學》研究的物件的:“存在著一種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於它們的東西的科學。它不同於任何一種各部類的科學,因為沒有任何別的科學普遍地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而是從存在中切取某一部分,研究這一部分的偶性,例如數學科學。既然我們尋求的是本原和最高的原因,很明顯它們必然就自身而言為某種本性所固有。故假若尋求存在物之元素的人尋求的就是這些本原,那麼這些元素必然並不為就偶性而言的存在所有,而是作為存在的存在所有。所以我們應當把握的是作為存在的存在之最初原因。”(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