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西方語言、思維與文化差異的現代思考論文

才智咖 人氣:1.81W

摘要:以英、漢兩種語言的形式和表達習慣為切入點, 進一步印證薩皮爾-沃爾夫假設有關語言決定思維並影響思維的基本結論。在二語習得中要注意兩點:其一, 通曉外語首先要精通母語;其二, 中西各個領域長期、深入的交融, 可能造就出一大批從思維到行為上漢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國人, 其前提是精通雙語。

淺談中西方語言、思維與文化差異的現代思考論文

關鍵詞:語言; 思維; 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比較;

中西文化比較的根本應是透過眾多中西文化差異的表象, 挖掘出這些差異的本質, 如是, 才有益於更準確地研究和把握好中西比較這一內涵豐富、紛繁複雜的課題。由此, 語言與思維的關係問題是中西文化比較之源, 換言之, 有關中西文化比較所有問題的研究, 都可能歸結到兩種語言及每一語言對各自使用者思維的影響這一維度上。

一、語言與思維的關係

“語言決定論”由薩皮爾提出, 指出語言不僅反映文化與行為, 而且與思維模式互相影響, 並由此得出“語言決定論”的結論, 認為語言決定思維模式, 語言的用法或結構會反映出人類的習慣或模式。“語言相對論”是薩皮爾的學生沃爾夫提出的, 認為語言不僅影響思維, 也同時影響認知。薩皮爾-沃爾夫假設提出迄今已有七十餘年的歷史。一直以來, 學界對該假說的評價眾多, 批評之聲尤甚。角度不同、研究物件迥異, 自然難有定論。不妨以漢語、英語兩種語言的差異對其使用者思維方式的影響為例, 來探討薩皮爾-沃爾夫假設的理論解釋力。

1. 漢、英語言形式的差異對思維的影響

(1) 文字起源的差異。漢字源於象形文字通過其字形可引發意義上的聯想。因此, 漢語有助於使用者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英語屬於拼音文字, 字形和意義沒有直接的聯絡。為了清晰地表達思想和傳遞資訊, 詞與詞之間需要形成特定的語法邏輯關係。因此, 對某一概念的認識必須遵循由定義到推理的思考過程, 這就促進了英語使用者抽象思維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2) 語言結構的差異。英語隸屬印歐語系, 漢語則屬於漢藏語系;英語結構緊湊, 漢語結構鬆散。英語中頻繁使用關聯詞, 句子是由各種連線詞銜接而成;漢語中則很少使用關聯詞, 句意的通順依靠意義的連貫, 依靠體會和領悟字面之外的深意。由此可見, 英語語言結構呈現的是分析思維, 亦即邏輯思維;而漢語結構呈現的則更多是關聯思維而非分析思維。

2. 漢、英語言習慣的差異對思維的影響

(1) 複合句語序的差異。英語注重形合, 即側重形式, 注重結構嚴謹, 因此, 英語複合句的語序表現為以謂語動詞為軸心, 運用各種形式的關聯詞, 把句子的其他成分嵌扣在主句的主謂結構前後, 呈現出由中心詞向外擴充套件的空間圖式;而漢語則體現為意合, 其複合句的語序多遵循時間順序或事物發展過程, 體現為句子形式和表達內容的一致性。英、漢複合句語序的不同, 反映出的是英語的分析與邏輯思維和漢語的直覺思維之間的差異。

(2) 敘事順序的不同。漢語敘述和說明事物的習慣是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體到區域性, 其思維方式表現為發散型思維;英語敘事和說明事物時習慣於從特殊到一般、從個體到整體, 其思維方式表現為分析性思維。

(3) 語態使用的差別。英語的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同等重要, 句子主語的選擇也不侷限於人稱主語;相反, 漢語中的句子通常以人稱作主語, 以使用主動語態為主, 大量的被動句都習慣以主動形式表達。英語、漢語語言表達在語態使用習慣上的不同, 體現在思維上就是英語重邏輯、重客觀思維, 而漢語則重主觀思維。

(4) 語篇展開方式的差異。英語篇章的組織和發展呈直線型, 英語段落通常以主題句開頭, 直截了當點明段落的主題, 接續的各句都圍繞該主題展開, 屬於典型的演繹與歸納型段落, 而漢語的篇章發展呈螺旋型, 篇章的主題絕大多數不通過直截了當的方式點明, 而是從各種角度間接闡述出來, 習慣於先分後總, 先因後果。英、漢語言語篇展開方式的不同, 表明英語思維是線性思維, 而漢語思維則是螺旋式思維。

3. 語言對思維的影響

基於前文對英、漢兩種語言之間語言形式和語言習慣的差異所體現出的思維方式差別的比較與分析, 不難發現漢語的象形文字和英語的拼音文字從本源上決定了分別以漢語和英語為本族語的中國人與英、美等西方人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的必然性。象形文字所可能引發的形象思維、關聯思維、發散思維、主觀思維或直覺思維、螺旋式思維等, 都在漢語及其使用者方面得到體現;而拼音文字所可能帶來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分析性思維、線性思維等, 也都在英語及其使用者方面得以印證。由此看出, 至少就漢語、英語而言, 薩皮爾論述的“語言決定思維模式”不無道理。此外, 英、漢兩種語言的語言形式及語言習慣對各自使用者思維的影響, 也在上文的比照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此, 語言決定思維也影響思維。

二、中西方語言與思維之比較

中國哲學方式偏好運用直覺體驗的方式去獲取和傳達涵蓋力極強、極靈活、為認識主體留有極大領悟空間的認識成果。西方的哲學思維則希望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去獲得和傳遞精確可靠穩定的知識, 因而它重視規則的縝密, 力求避免認識主題理解和闡釋物件時的任意性, 重視認識的客觀性和同一性。

1.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

美國語言學家C·克拉姆契曾經指出:“語言表達著、承載著, 也象徵著文化現實, 兩者不可分。”美國人類學家E·薩皮爾強調,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即文化的載體是語言, 語言反映著文化。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創造的精神財富, 也有自己的獨特歷史、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道德觀念等。這些內容反映在語言中, 又通過語言予以表達與傳播。不同民族的語言及其文化都有特殊的'表現形式和內容, 反映出的不僅是各自語言所代表的特定民族的歷史傳統、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 更是其觀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維模式及行為模式。

2. 中西文化差異更多源於英、漢語言之差異

文化差異的各類具象表現, 大多可歸因為思維模式的不同。中國傳統思維注重實踐經驗, 因而藉助於直覺體會, 通過知覺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認識物件的內在本質和規律, 即“以經驗為基礎, 通過由此及彼的類別聯絡和意義涵攝, 溝通人與人, 人與物, 人與社會達到協同效應。”中國人對事物的認識只滿足於對經驗的總結和對現象的描述, 而不追求對感性認識的深層思考與對現象背後事物本質的哲學思辨。這種思維機制與生活保持著直接聯絡, 不向分析判斷的抽象思辨發展。大自然呈現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個感性的現象世界, 不可分析, 只可感覺。而西方思維則具有濃厚的實證、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們在自然界的各種觀察和實驗中滲透著理性思維與哲學思辨的成分, 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礎上, 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對世界進行了解說。

基於薩皮爾-沃爾夫假設的“語言決定思維也影響思維”的理論, 比照兩位學者總結的中西文化思維差異與前文探討的英、漢語言不同引發的各自使用者思維方式的具體差異, 可以推論, “固定的思維模式”或“不同思維方式”主要源於語言的不同, 也就是說, 中西文化的差異更多地源於英、漢語言之差異。

三、結論

不同語言使用者因語言不同而存在思維模式的差別, 思維模式的差別導致行為方式的差異。沃爾夫認為:“我們關注的個體思維過程只能通過對該個體所說的語言進行深入的研究來確定。”所以, 中西文化比較應從語言比較入手, 語言差異應該是中西比較的始點也是歸結點。呂叔湘先生曾指出:“對於中國學生有用的幫助是讓他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儘可能用漢語的情況來跟英語作比較, 讓他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刻的領會。”因此, 在二語習得中要注意兩點:其一, 通曉外語首先要精通母語;其二, 中西各個領域長期、深入的交融, 可能造就出一大批從思維到行為上漢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國人, 其前提是精通雙語。

參考文獻

[1]申小龍.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M]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3]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4]HOFSTEDE ures’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sand Oaks, Cliffth:Sage Publications, 2001.

[5]B·L·沃爾夫.論語言、思維和現實[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6]呂叔湘.中國人學英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