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異及語言體現論文

才智咖 人氣:1.82W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及語言體現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西方文化差異及語言體現論文

摘要:

由於中西方的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經濟基礎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體現,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必然導致漢語和英語在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瞭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於更好地學習英語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文化差異,中西方,語言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概述

這裡所指的文化主要是精神層面的文化,它受到地理環境,經濟基礎和歷史傳統的影響。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異,首先是由於兩地地理環境的不同。中國地理位置相對閉塞,北臨高原,西接沙漠,南被喜馬拉雅山隔斷,只在東面臨海,這樣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中華民族追求穩定和諧,而缺乏冒險開拓精神的性格。英國和美國都是臨海國家,尤其是英國,作為一個島嶼國家,四面臨海,這樣的海洋地理環境形成了英國人開拓冒險的精神。中國小農經濟發達,工業革命興起較晚,小農經濟的勞動方式要求人們相互合作,因此中國人的集體意識很強。西方工業革命發展歷史長,機器化的生產打破了人們協作勞動的方式,個人的能力開始凸顯,因此西方人的個人主義,創新意識很強。受中國傳統的儒家和道家哲學的浸染,中國人歷來就注重仁義,禮讓以及中庸之道,注重巨集觀上的感覺而輕視具體的邏輯分析。西方文化形成之初,既在希臘文化時期,哲學和邏輯學就已經形成,西方歷史上哲學家更是人才輩出,因此西方文化思辨和邏輯分析色彩很強。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中英句式結構的影響

中西思維差異在中英句式結構中體現的最為明顯。漢語是意合語言,句式結構呈現“竹枝結構”的特點,而英語是形合語言,句式結構呈現“葡萄枝結構”的特點。漢語句式如行雲流水,不注重句子結構內部的邏輯連結,跳躍性較強,而英文句式如連環套,句子內部之間邏輯聯絡緊密。

2.1從漢語的句式結構看中國文化

中國人的思維是形象的,直觀的,這種思維模式使漢語產生了大量的量詞,這種量詞使得漢語的表達更加具有影象的效果,而不像英語表達那樣抽象化。例如在英語中的"a cow", "a dog", "a bird"在中文中就成了“一頭牛”,“一條狗”,“一隻鳥”,量詞的使用直觀地反映了動物體積的大小和形狀特點。漢語的語意是靠詞語的語序排列而形成的,不像英語那樣具有嚴格的語法標誌,從而使得詞語的語序比較靈活。例如“有啥,吃啥”和“吃啥,有啥”,詞語完全一樣,由於詞語位置的置換語意就大不相同。漢語裡邊沒有固定的句式結構,要把漢語總結出向英語中的七個基本句式幾乎是不可能的。例如詩歌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完全是名詞的組合,但是中國讀者卻能體會到一副詩情畫意的圖景。這在英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2.2從英語的句式結構看西方文化

西方人重視邏輯分析,因此英語的句式結構呈現非常嚴密的邏輯結構。英語中有大量的語法標誌來表明句子的各個成分,像各種從句,豐富的連詞等。因此英語中詞語的語序比較靈活,因為有嚴格的語法標記表明它們在句子中的成分。英語中有漢語中缺失的'定冠詞和不定冠詞,這也是西方人邏輯思維的一個體現。例如"a cat makes life wonderful"和"the cat makes life wonderful"所指的意思就不一樣,第一句指任何一隻貓,而第二句則特指和說話人有特定關係的一隻貓,而漢語的表達“貓使生活變得美好”則不會引發這樣的邏輯分析。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中英言語行為的影響

言語行為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問候語,讚美語及其對讚美語的反應。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特定的問候語,由於問候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之高,因此它反映的往往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讚美及對讚美語的反應同樣也能反映一個民族的價值觀。

3.1從漢語言語行為看中國文化

在漢語中,最常見的打招呼的方式是“吃飯了嗎?”“你吃了嗎?”。這種打招呼的方式在西方人看來其實問的是比較個人的,私密的問題,但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友好的體現。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民以食為天,因此飲食問題成為人們生活中比較關心的一個話題,這種對飲食的關心自然就體現到日常的語言中來了。中國人在受到別人讚美時,第一反應一般都是“哪裡哪裡?”或者是“過獎了”等辭讓的話語,一般不會欣然接受讚美。這種反映一方面是由於中國人重視謙遜的美德和低調的做法。中國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就強調一種集體觀和中庸觀,不欣賞個人出頭的做法,因此謙遜就成了中國人所普遍認同的一種美德,若是欣然接受讚美,反而會被認為是驕傲的表現。另一方面是由於在中國文化中,為了顧全別人的面子或照顧別人的感受,讚美有時只是一種客套的說法,因此被讚美者由於很難分清楚到底哪種才是真正的讚美,只好一律採取辭讓的態度。

3.2從英語言語行為看西方文化

在英語中,美國人打招呼一般用“Hi!”,“Hello!”或者“How are you?”等比較籠統的表達,因此用這種表達可以避免涉及到私人問題。這反映了美國人個人感比較強,比較注重個人隱私,不喜歡和陌生人交流私人的事。而英國人則一般在打招呼的時候談論天氣,如“It is a fine day, isn''t it?”。這是由於英國獨特的氣候決定的。英國四季多雨,陽光普照的日子較少,因此人們對晴朗的天氣十分渴望,這種渴望反映到語言中就使得人們願意談論天氣。在英美國家,當一個人被讚美時,一般都會欣然接受,直接說“thanks”。這體現了西方價值觀念中的個人主義觀,人們都希望能從集體中脫穎而出,獲得別人的關注。這種個人英雄觀使得西方人樂意接受別人的讚美,而且把這種讚美看做成功的標誌。

結論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多方面的,由於文化的複雜性和變化性,瞭解一個國家的文化需要經過不斷的學習和研究。瞭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無疑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它可以使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利的進行,另一方面對英語語言的學習也能起到促進作用。語言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因此學習於一門語言要將其與所在的文化背景聯絡起來,這樣,所學的語言才能在實際的交流中起到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安德,楊元剛. 英漢詞語文化對比[M]. 武漢:武漢教育出版社, 2003.

[2]張興. 語言與思維及文化的關係[J]. 西安外國語學報, 2001.

[3]姜一平. 英語背景知識詞典[M]. 上海: 辭書出版社, 2005, (1).

[4]邱述德. 英語學習與交際語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