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飯桌看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

才智咖 人氣:2.07W

這天讀報紙有兩條訊息相映成趣。一條是《北京晚報》的報道,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公佈的《北京市居民時間利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北京人每天用在吃飯上的時間是一小時四十二分鐘,相當於二十年前的一點四倍。說起吃飯時間增加的原因,北京市統計局城鎮住戶調查處的一位官員表示,如今吃飯不光是為吃,“更多的是社交的需要,或商談事宜”;另一條來自《競報》,財政部表示將壓縮中央部門今年的三項開支,其中之一就是公務招待費,而招待費很大一部分是用來吃的,這一點不言自明。兩個訊息,一個已增加,一個要減少。

從飯桌看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

其實,人們社交吃吃飯是很正常的,需要的時間長一點兒也是可以理解的'。前些時候,我去參加一個學生的聚會,前後用了四個小時,比北京人平均一天吃飯時間長得多。三十年沒見面了,很多人都認不出了,一邊進餐一邊回憶過去,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要知道,在我們這個國家,飲食是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利用飯局建立、鞏固吃飯者彼此之間的友誼。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常常管吃飯叫“聚會”“出來坐坐”或者“玩兒一玩兒”。我也喜歡這種形式,許久不見,兩個朋友見面吃點兒東西聊聊天總比坐在那裡“幹說”自然而有生活氣息。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凡事要有一個“度”,超過這個“度”就有可能產生一些不好的作用。一個是,時間“拉”得太長。現在的生活都是快節奏,如果吃飯僅僅是為了敘舊,依我看一個半小時以內足矣。我參加過一些飯局,也注意觀察過,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有些人就坐不住了,嘴上不說,心裡已經很不耐煩了。另一個是,聚會範圍太大,而且經常是認識不認識的都來,事先也不知道,吃起飯來不是朋友聚會,倒像是某個機關召開擴大會議。再一個就是喝酒無度,不僅勸酒而且還斗酒,結果請客的人喝醉了,走不了了,參加者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最後一個就是,參加人多、用餐太久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浪費,招待費上升,而這正是財政部宣佈要壓縮的物件。即便是自掏腰包,浪費也是不光彩的事情。

有人會說,菜不豐盛難表主人深情厚誼,時間太短客人對你多有不滿。其實,開展社交活動不一定要吃飯;如果坐在一起吃飯,也沒必要弄那麼長時間。這倒不是我們在交往上舍不得花錢(公款除外),也不是我們吝惜時間,而是因為吃飯本身對社交的促進作用十分有限,吃多了還有害健康呢。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有很多人一起吃飯次數不少,到頭來,所能記住的也就是那麼幾頓飯。

還有人會說,不吃飯或者不吃好飯,合作不僅搞不好,還影響未來的關係。我前幾年參加過多次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那裡有一個八號館,是講英語的出版商雲集的地方。每當中午吃飯的時候,國外的出版商或者在展館裡或者在展館門口,一邊吃點心喝咖啡,一邊跟同行朋友交流著什麼。十幾二十幾分鐘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單位時間的效率,更贏得了合作的機會。還有一年,我去美國訪問,說到美國人吃飯的問題,給我們開車的小夥子說,別提了,美國人吃飯那叫“慘”,按我們的標準,要什麼沒什麼,有時候幾塊生菜一塊麵包外加一杯咖啡就解決了。即便是請客,一杯葡萄酒,一塊麵包,外加幾塊牛排、水果,主人就能體體面面招待客人。西方人如此請客,我也沒看到人家發展什麼地方不行了,相反經濟基礎還是比我們雄厚。

實際上,西方人不光是自己吃飯簡單,就連招待國賓也不過是三四個菜,用我們的標準衡量也真是夠“寒磣”的了。2006年4月,我們的國家主席訪問美國,世界大富翁比爾·蓋茨在家裡用雞肉、牛肉或者魚蝦和蛋糕三道菜招待。在西方人眼裡,家宴能上三道菜,那簡直是“盛宴”啊!美國的國宴不過才四道菜,僅比蓋茨的家宴多了一道小碟冷盤。招待外國元首的國宴、家宴就上三四道菜,西方人並沒什麼難為情的地方。要知道,“衣,不過是遮體;食,不過是果腹”。吃飯崇尚簡約是西方已開發國家的一種文明,也是人家多少年來養成的一種習慣。

我們把吃飯時間增加看成是一種“有趣”現象,細想起來,那是浪費的一種藉口。謂予不信,你可以到飯店看看,如果哪一桌吃客人走了之後杯盤碗碟空空如也,那簡直是奇蹟,多半是剩下多多,有的飯菜甚至是基本沒動,真是浪費呀。北京統計局的統計讓我們看到了吃飯上厲行節約任重而道遠,財政部的舉措讓我們看到中央部門壓縮開支起了表率作用。但願明年這個時候還能看到這樣兩個訊息,不過不是一個增加一個減少,而是兩個都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