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德當代美術教育比較與分析

才智咖 人氣:3.11W

一、美術學院的概況

淺談中德當代美術教育比較與分析

我國自上世紀末藝術院校擴招以來,美術專業的在校學生大幅度增長。除原有的八大美院外,目前很多綜合性大學都開設了美術專業或科系。一時間美術專業似乎成了社會上的熱門專業。

八大美術學院集聚了中國最優秀的美術生源,自身的辦學實力快速增強。除此以外,擴招的原因還在於很多學校和師資等的辦學條件是欠缺的,國家希望中國教育有更廣遠的發展。但擴招速度過快,有的學校在大規模地擴招後,相應的硬體和軟體條件都沒有跟上。

這種擴招解決了以往教育資源閒置的問題,例如擴招前的中央美術學院,每年只招三四十個學生,而往往老師數目比學生還要多,但是擴招後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畢業生大大超過了社會的需求。

在德國沒有所謂的美術大學聯考熱,基本上德國的每一個聯邦州都有一個美術學院,有20所左右都是公立院校。藝術、電影和音樂學院的主要任務是促進藝術的發展,培養大學生從事藝術和藝術教育職業的專業資質。目前有33000名學生在57所公立院校和獲得國家承認的教育機構註冊就學。

二、學前美術教育與入學考試

在我國,因高校美術專業的擴招而擴大的是考前的美術培訓教育。規模擴大了,但入學考試的內容並無多大變化,基本與西歐美術學校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情況類似。由於人數的增加,體制的日益繁雜,使美術學院選拔學生變得越來越複雜。今天學生們的藝術氣質和潛力已經被量化為一個個冰冷的數字——分數。這是一種無奈的尷尬。不僅對教師們是一種無奈,對學生們也是如此,究竟其中有幾個學生是真心熱愛藝術和準備投身藝術的?歸根結底,升學是大部分學生學習藝術的目標,家長們俗稱“曲線救國”。

在德國,基礎教育階段,並不是以應試為目標,美術課的重點在於用藝術陶冶學生們的情操。與普通專業招生名額充足相對的是美術專業、藝術專業招生名額的吝嗇,這是藝術專業的特殊性。在德國只有藝術專業有入學考試。在其他各專業基本能保證適齡高中生入學的條件下,還如此吝嗇藝術專業的招生,這和我國形成鮮明對比。以我就學的卡塞爾藝術學院為例,每年僅招收不到200名美術和設計專業的學生,其中學習造型藝術,也即繪畫、雕塑等純藝術的學生人數僅10餘名。

就讀藝術、電影和音樂學院的學生必須有突出的藝術才能。這個標準比入大學之前的學歷更重要。

每年三四月份是德國美術學院入學考試的時間。每個學校的每個專業都會抽出二到三名教授主持入學專業考試。考試基本只有一個按照不同專業特點給出的命題作業。有的學校只需要考生提供一個專業作品集。接下來教授們通過現場作品的稽核和口試現場決定錄取名單。考查的重點是學生在相關專業的潛力和創造性,而不是基礎能力,因為他們的考生在入學前都是“不會畫畫的”。

與我們美術大學聯考之前,主考教師需要回避,相反的是德國的教授都需要開設接待日,來接待考生的諮詢,通過作品瞭解考生的實力,這裡不是走後門,而是通過雙方接觸增進相互瞭解,學生們選擇適合的教授,教授選擇適合自己方向的學生。錄取完全是教授的個人選擇或小集體的決議。德國的高校非常強調藝術專業的特殊性,在獲得完整高中學歷的前提下,只有一門專業考試。 "

三、藝術學院的辦學目標

中國的國情是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並不需要如此數量龐大的大學生就業群體。另外,藝術的繁榮和社會的大環境有關,只有在社會物質資源極其豐富的情況下,才可能產生對藝術人才的大規模需求。現在的中國還在發展期,每年這麼多人畢業,當然會形成惡性競爭,這其實是一個社會問題。這種入學的目的性(就業)和畢業之後的失業的結果帶來的彷徨,一定程度上源於擴招,源於沒有明確辦學目的。

德國的高校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大學是一種精神,在美術教育領域反映得更加明顯。學習藝術是一個艱難的旅程。社會的需求畢竟有限,即使是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的德國。德國藝術學院的畢業生,尤其是學純藝術的,大多數畢業之後靠打散工或者家裡接濟生活並維持創作。而與此相比,很多中國的藝術學院的畢業生是很失落的,因為和他們的期望值有差距。

四、課程的結構

我國美術學院的課程結構,雖然在不斷地調整,然而整體上依然沒有多大改變,還是延續了基礎教育階段的填鴨式教育。而學習的重點也傾向從理論入手,整體上還是以技術為課程的出發點。

德國的藝術學院採取的是教授工作室制,每一名教授主持一個工作室也是一個班級,學生不按嚴格意義上的專業方向和年級劃分。

入學以後的第一個學年參加的是基礎班,由一名教授主持這個班級,這裡的基礎並非只包括技術基礎,而著重藝術思考方式、藝術創作理念的傳達。通過教授的講座,共同的作業實踐,講評和參觀校內外展覽的方式,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走入藝術之門。這裡教授是一個引導者,幫助每一名學生確立他的專業方向。

第二學年開始進入教授工作室,往往要經過很多次碰壁學生才最終選擇一個教授,所以即使註冊了藝術學院,也並不一定有課上。

課程有的以專業為出發點,有的`以一個概念為出發點。每一位教授有他自己的專業方向和與此相關的技術媒介,但是他工作室內的學生並非嚴格限定在此專業領域之內。所以可以看到的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同一個教授的工作室內不同的學生在作著不同的藝術媒介,比如一個主要作裝置藝術的教授,他的學生有的在作裝置,而有的在畫畫,有的有可能在搞攝影。教授主持的是一個藝術的思路和特點,而並非僅僅是一種技術。

在工作室的學習方式是教授的指導和學生的自由創作相結合,而其中又以學生的獨立工作為主。在德國擔任教授的大多是知名藝術家,一些大牌教授往往每個月就到校三五天。學生們也認為和教授的每一次談話的內容都需要一個領會和在作品中消化的時間。過多的交談也是一種干擾,所以每次談話後,他們都習慣於一個階段的獨立工作,領會上一次教授談到的問題,在自己接下來的作品中對這些內容有所反映。這不同於我們國內的教學方式:教師從早到晚盯著學生,而學生往往畫兩筆就要教師幫著看看。

工作室都是開放式的,除了本工作室的學習外,學生還可以去別的教授的工作室旁聽,所以很多轉專業換教授的情形也是很自然的。

學校還開設很多自選的技術課程,課程大多由工作室師傅來任教,例如卡塞爾藝術學院,包含以下工作室:木工,金屬工藝,造紙和書籍製作,陶藝,凸版排字,版畫,人造材料,凸版印刷,攝影,電影,服裝裁剪,素描。這些車間的師傅大多具備德國高階技師資格並對專業領域有廣泛的瞭解。

德國藝術學院中,學習分為兩個層面,教授的專業指導和工作室技師的技術指導,這兩個層面是互相補充的。這保證了學生在具備獨立的藝術思考的同時掌握幾門紮實的本領,這為學生將來的藝術發展打下了藝術思維的和製作技藝的基礎。 "

五、學制

在我國的美術專業目前按照學歷層次,從專到本,到研究生以至博士,這點和德國和歐洲各國是不同的。德國的藝術專業只存在一個碩士學位。在德國的藝術教育界基本也達成一個共識,即藝術是難以簡單地按照學歷水平來衡量的,甚至有的學校並沒有學位,只有一個美術專業畢業證。不同於我國的美術專業,學生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應付各種考試上,德國學生則把精力放在作品和展覽上。往往在大學期間都會有一些個人或者集體的畫展。他們的學校往往條件比較有限,一般沒有獨立的展覽場館,但是整個社會上大大小小的機構、畫廊、市政廳,甚至教會等民間機構都會義務給藝術學生們提供展覽空間。因此,學生們在校期間不是限制在校園內,這也為學生們將來在社會空間內的藝術發展鋪平了道路。

六、畢業考試

在我國美術學院的畢業考試分為實踐部分和理論部分,這一點和德國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執行方式上有所區別。我國美術學院畢業生往往要經過寫開題報告,做作品,還有論文和答辯。在德國,每個美術學院的畢業生如果要準備畢業的話,要提前一個學期提出畢業考試申請,經過核准後就進入了畢業準備階段,需要準備畢業作品和文字作品,其內容隨學生個人而定,也不一定能成為一論,往往就是一篇千餘字的小文章對自己的作品做一個詮釋,也可以是一首詩,一篇日記,甚至一個記錄自己思路的速寫本。畢業考試就是自己佈置一個個展,或者幾個人的小集體展。考試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小的開幕酒會,教授們主持提一些問題,由考試者來和參觀者做一個交流互動,形式輕鬆但有時也不乏尖銳的提問。

七、結語

這樣一個硬性的比較,能看出一些差別。究竟哪一種教育模式更勝一籌,這些不需要誰來作答,因為兩地的社會環境差別太大,中國經歷了開放,我們也在技術上基本跟隨了世界現代化的趨勢,但是社會的人文結構依然是“當代中國式的”。德國的教育是一種開放教育和自由選擇的結合。所謂開放的教育,是以軟性的說理為基礎的,很少加上強制性的干預。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沒有強制,只有教導,孩子們在成長的環境中充分享有了自主權,這種教育模式相比我們的填鴨式成本大很多,因為被教育者是一個個的個體,教育者、家長甚至社會所需要面對的是一個個有獨立思想和特點的個人。這樣成長起來的青年有極強的獨立意識,這種獨立不僅是生活獨立、經濟獨立,更是一種獨立的思考,也可以說是自由的選擇。學生們在被充分教育啟蒙的前提下有獨立選擇、判斷的意識和能力。這種獨立的意識造就的是一個真正屬於學生的學校。德國高校對學生沒有管理,只有服務,類似我國大學的學生管理機構,在那裡被稱為Studienservice,大學服務。這一切差異的實質是不同教育方法的結果。